APP下载

三种类型语文思维的培育路径

2020-04-07吴秋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直觉表象形象思维

吴秋华

摘    要

结合语文对象和一般思维形式,语文特有的学科思维可分为言语形象思维、文章逻辑思维和语感直觉思维。通过“言语、表象、联想和想象”三方并举,发展言语形象思维;通过“全景观照式、质疑问难式、透视体验式”经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文章逻辑思维;通过言语形象思维和文章逻辑思维经纬式交织,长期滋养,发展语感直觉思维。

关键词

学科素养 语文思维 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渗透和贯穿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方面——语言、审美和文化。语文思维要有别于艺术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应将思维与语言结合起来,让“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1]。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指挥官,“离开了思维,语言就是一堆孤立的、僵硬的字词,连句子都构不成,更不用说形成有灵性的篇章了”[2]。因此,具备鲜明语文特质的学科思维,应将文字、文章、文化等语文对象和一般的思维形式结合起来审视,具体可分为言语形象思维、文章逻辑思维和语感直觉思维。此三种思维彼此交融,相互依存。

一、三方并举,发展言语形象思维

把语言文字还原成鲜活的语言形象和动态的生活场景,就是言语形象化思维的过程,其准确性、丰富性取决于言语触发时学生对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也取决于存于大脑中表象的丰富程度;其创造性,取决于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高低。因此,重视言语、表象、联想和想象的培养,可发展言语形象思维准确性、丰富性和创造性。

1.借助情境化,贯通词语与形象双向联系,发展准确性

准确性指还原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象和场景的程度,或把观察所得与所想用与之相匹配的词语对应起来的程度。小学阶段正处于文字符号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的关键期,建立对字词概念表层和深层的正确认识,关系言语形象思维的准确性。遵循“取象、蕴意,摄物象与意义于一体”的汉字造字原则,教学注重情境化,“把抽象的语词运用于具体对象或个别场合”,辅之实物、图片、视频,融于具体语境、情境,在“词语→形象”单向理解准确的基础上,进而创设具体情境练习运用,使形象到词语的思维运行通畅准确。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五彩缤纷”是统摄第二段的关键新词,先从字面理解意思,再从段落中找出“颜色多”的具体表现;接着质疑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引发对这四个词语的比较,辨别出“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交错且带有动态之感,再结合语境,寻找相对应的描述,在具体语境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最后出示百花争艳图、霓虹闪烁图、蝶舞翩翩图,比较中寻找恰当的词语描述,贯通“词语←→形象”双向思维的准确性。

2.借助观察和阅读,积淀直接间接表象,发展丰富性

丰富性指言语触发时脑海中激发出形象的多样化和层次性,或描述形象时能在短时间涌现与之匹配的语言数量。表象,作为“形象思维加工的最基本的材料”,它的量和质直接影响形象思维的丰富性。学生可通过扩大观察范围,获取表象的量;通过有意观察,引导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积淀静态表象和动态表象,提升表象的质。表象丰富了,当学生读到“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就能浮现对应花卉的形色味,还能知道花卉的习性、种类;当谈及“曲径通幽”“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就能浮现对应的画面,甚至是温度、湿度及身临其境的舒适度。但人的直接感知有限,有很多事物,比如历史的、宇宙的、微观的等等,是不能或难以直接感知的,这就需要教学生广泛阅读,以间接的方式丰富表象的量和质,因为“阅读不仅是调集头脑中表象进行再创想象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作品形象反作用于表象使其得到改造和优化的过程”[3]。直接间接表象的丰富性,决定了言语理解的深度、广度与速度。

3.借助方法渗透,提升联想和想象,发展创造性

創造性指阅读时读者凭借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经验,对储备的表象做这样或那样加工改造的程度;写作时,依据主题调集相关的表象材料,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再用相匹配的语言进行描述的程度。联想和想象的优劣高下决定“词语←→形象”思维的成效。结合教材中典范性文本,借助插图、演示、简笔画、融合经验等方法,对储备的表象进行改造、完善,以形成“符合作品要求更符合生活实际的新形象”,发展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联想式想象、再造性想象等能力。借助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渗透典型化的方法,提升想象的创造力。比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阅历尚浅的小学生难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化,课前布置采访父母,增加对“变化”的感性认识。再以护城河的变化为例,教给学生剪辑法(以别处同类型的景物为鉴,复制、粘贴、拼凑其优点)和预测法(以现有科技水平,预测二十年后的发展),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想象,使其言之有物;再以板画游历想象以行踪为线,贯穿回乡见闻,以表家乡之变,使其言之有序。思维方法的授予,促成想象创造性和合理性的达成。

二、导引“经历”,发展文章逻辑思维

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是文章的四大基本要素,这四者可组合为“主题与材料、主题与结构、主题与语言、材料与结构、材料与语言、结构与语言”六种关系。好文章的这些关系均会符合表达的逻辑、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以及文化的逻辑。因此,由语词、语句、语段按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符合世间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思维方式,即为文章逻辑思维。但好文章的产生,都具有被整理加工的严密、抽象、精练的过程,而加工的思维过程却往往隐为内在的形式。所以学科教学绝不单纯展示教材上已有的结论和论证,“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接受者“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中去”[4],唯其如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在全景观照式中经历概括与抽象,发展整体性

文章四大基本要素互为关联,相互印证,材料表现主题,结构紧扣主题,语言渲染主题,四者合乎逻辑的联系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这是文章逻辑思维整体性的表现。全景观照式,即以鹰之眼、以俯瞰大地全景的视角观照全文,“重于扫描,淡化透视”。扫描的过程是整合枝丫的过程,是材料归于一条主线的过程,以保证文章逻辑思维整体性的过程。如教学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时,围绕课后问题“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提示学生依据时间与地点的转换,概括出五件事:①收到新雨衣却不让穿;②盼下雨却总晴天;③下雨了却不能出门;④怕雨下完果然停了;⑤又下雨终于穿上新雨衣。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五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①写盼的原因,②③④写盼的经过,⑤写盼的结果,这样梳理出一条“线”来,使学生发现文章始终围绕主题“盼”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起伏的情节、转换的场面等具体的文字抽象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文章逻辑思维的整体性得到发展。

2.在质疑问难式中经历分析与综合,发展层次性

层次性,“表现为文章的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事物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客观矛盾有不同方面,人们的认识有不同步骤”[5]。层次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些层次以并列、承接、主从、因果等关系共同指向文章主题。文章的层次是静态的结构,是文章逻辑思维层次性的反映。质疑问难,就是在看似理所应当的文章层次面前,故意提出质疑,反向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前面提到的《盼》,品读表现“盼”典型事例——“下了雨找借口想出门”,学习领悟表现“盼”的四种写法——语言巧了、动作乱了、环境美了、心理慌了,接着质疑:这部分已經详细写了怎么“盼”,那是否不要写“②和④这两部分呢?引导学生发现写作奥秘妙:一步一步推进,文章极富逻辑层次性。

3.在透视体验式中经历判断和推理,发展严谨性

严谨性,表现为材料与主题之间没有逻辑矛盾,材料符合客观实际,能支持主题;结构通篇一贯、严谨周密,过渡和照应能穿针引线、衔接自然;语言准确、明白。唐朝诗人杜牧说过:“意全胜者,辞愈朴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也”。透视体验式,就是引领学生透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审视“为什么这么写”,挖掘文字背后的思维逻辑,经历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从而发展文章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比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知道楚王设计侮辱,晏子巧妙反驳,内容并不难。第一回合的较量难在对“狗洞”的判断上。要知道文中是写“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并没说是狗洞。还原“五尺来高”和晏子“不足五尺”的身材,就知道这个洞并不小,晏子是可直立走过的。再抛出“韩信胯下受辱”,让学生思考晏子是否也可忍辱负重,至此,对于楚王怎么侮辱、侮辱的意图,以及晏子如何做出回应,学生经历了判断的过程,这是巧妙反驳三步曲“明白意图、要点反驳、委婉得体”中关键的第一步。品读反驳的句子进而透过三段论的句式,引导一步步推理,体验文字背后严谨的内在逻辑:晏子真厉害!既然楚王让我钻洞,我就把洞说成——(狗洞),既然是狗洞,楚国就是——(狗国),既然楚国是狗国,楚王就是——(狗王)。

三、长期滋养,发展语感直觉思维

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夏丐尊先生说的“对于文字的灵敏感觉”,也是李海林老师认为的“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笔者认为,语感直觉思维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想,是对言语对象的内在反应,是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思维,当下的感觉中积淀着主体过去的思维,“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反应,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成果”[6]。

每一个社会的人,都有语感直觉思维。这种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经验积累的程度、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它的重要因素。我们常会发现优秀教师所带的班级,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影响,全班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往往都比较强,直觉思维迅速、敏锐。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些老师教学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善于纵横比较,善于引导想象,即注重言语形象思维和文章逻辑思维的培育。虽然语感直觉思维难以直接进行培育,但因为语感是理性在感性中的积淀,是理性融于其中的感性,所以教学时,“以发展形象思维为突破口,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7],即把“言语形象思维和文章逻辑思维”经纬式结合,长期滋养,语感直觉思维的敏锐性、独创性、确定性将会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螺旋式得到逐步提升。语文思维培育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对这三种语文思维的培育,本文仅为表述方便分而论之。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三者的培育并不截然独立,而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长期地有意为之,必将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格明.离开了思维,语文就成了一堆孤立的词句和文化碎片[J].中学语文教学2017(08).

[3]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 张振智.文章中的逻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6]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温寒江.两种思维结合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直觉表象形象思维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表与里
表与里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你的直觉靠谱么?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透过表象看公式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