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词汇意义自主建构的教学探究
2020-04-07马天明
马天明
摘 要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使用者思想表达的深度。立足词汇意义的自主建构,从空间、文本、生活三个维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理解和建构词汇意义,使词汇的字面意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出新的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词汇意义 自主建构 生活经历 思维品质
Wilkins, David A.在《语言教学理论》一书中提到:“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1]可见,词汇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使用者思想表达的深度。目前英语教材的词汇量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学生“快学快忘”现象时有发生,原因表现为:(1)教师机械地呈现词汇,缺乏生动的语境支撑。(2)教师大量灌输词汇,只求“知意”,不求“知义”。(3)学生只知道词汇的意思,却不知如何使用,词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节。基于意义自主建构的英语词汇教学从空间、文本和生活三个维度切入,通过打造主题阅读区、体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理解和建构词汇的意义,使词汇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生关联,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一、赋义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词汇意义
学生的词汇学习是在一定空间发生的。改变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赋义空间是指在空间内打造词汇墙和阅读区,将词汇的意义赋予空间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的寻找和发现,主动获取和积累词汇,提升探究性思维能力。
1.打造个性化词汇墙,扩大词汇的可见度
研究表明,学生缺乏词汇量是因为对枯燥的词汇学习方式失去兴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或使用,导致积累不够。打造个性化词汇墙是指学生将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高频词汇按一定的规律或要求布置在教室空间内,让词汇随处可见,让学习随处发生。布置词汇墙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按照常见词的首字母排序、词性、词汇家族(指一组具有相同模式、词缀或发音等词汇的组合)等方式分类。以按首字母排序分类为例,师生将26个字母按顺序布置在墙面上,各字母用不同颜色表示,字母间留有空间,方便学生书写。教学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一课后,学生通过自主研学,掌握了Palace Museum, Slender West Lake, Sydney Opera House等生词,在教师的组织下,他们将这些词汇按首字母顺序书写在字母表中。闲暇之余,学生会从墙面上看到自己或他人写下的词汇,在有意无意间和词汇“亲密接触”,词汇对学生有了“正强化”作用,产生了意义联结,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
2.打造主题式阅读区,扩充词汇的溶解度
阅读是学生学习词汇、增加词汇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主题式阅读区是为阅读打造的空间,它可以是铺上地毯的某个角落,或用帐篷搭起的一块地。在这个空间内,摆放着不同主题的英文绘本,如动物类、科学类、故事类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主题的绘本进行阅读,绘本为学生提供了有趣且真实的语料,词汇的意义在阅读中得以溶解,学生不仅超越了对单个词汇的学习,还可发现词汇与主题的关系、词汇在语篇中的意义等,进一步提升了“词汇意识”,发展想象力,促进情感表达。
如:绘本I am a Bunny讲述了一只兔子在不同季节中观察不同的景象,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活动。阅读中,学生对表示不同季节中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词汇印象深刻,自主发现了课本以外的词汇:hollow tree, chase, toadstool等。于是,他们将这些词汇记录在单词本或写在词汇墙上,供自己复习或他人学习。当学生的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树立很强的自信心和阅读欲望,而这样的阅读欲望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继续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词汇是直接经验,他们不是拿到课本才开始阅读,而是进入空间,阅读便开始了。
二、赋义文本,让学生自主理解词汇意义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2]同样,在词汇学习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文本中包含大量丰富的语境,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词汇教学融入到文本中,使抽象、静态的词汇变为形象、有意义的词汇,帮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准确理解词汇意义,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
1.借助文本图片或实物直观感受词汇意义
图片或实物生动形象,表意直观,是展示语境和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的有效手段之一。很多词汇,如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都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图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直观感受客观事物的意义。如: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教师出示魔法包,让学生猜测包里的物品。第一次,教师未告诉物品种类,学生根据包的大小猜词汇;第二次,教师让学生触摸包里的物品,学生的判断有了变化。接着,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包里的物品。待各组回答完,教师将物品取出,学习水果类词汇。教学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教师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给水果排序,并询问其原因,进一步打开词汇意义与学生自身之间的关系,因而使学生对词汇意义有了更加生动和立体的印象,提升对词汇意义的直观感受力。
2.利用上下文线索自主推断词汇意义
Mondria & Boer提出:“文章中的生词是可以猜测的,但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上下文、学习者和生词本身。”[3]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为成功猜测生词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上下文”是指词汇在文本中所处的具体语境。词汇通常有多种意思,但在所处的“上下文”中只有一个意思,一旦进入文本,就会与周围的词汇发生联系,学生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生詞意义。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教学中,学生利用上下文学习词汇radio。教师和学生展开以下对话:
T: How did you find the meaning of “radio”?
S1: From the context, I found “listened to”.
S2: I found “for news”...
T: You did very well to find so many clues to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在利用上下文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汇本身,还挖掘出作者在文本中所要传达的思想,以及思想背后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学生真实情感的文化内涵使文本中词汇的意义显得更加丰富,也使学生的深度思考变得更有意义。
3.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体验词汇意义
Merrill Swain在输出假设理论研究中发现,“通过输出目标语的活动能促使语言学习者注意或认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学习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不断内化语言表述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自己认知活动的一部分”[4]。 学生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活动,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主运用词汇交际,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理解并体验词汇意义。如: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一课,教师和学生准备好各种食材,现场制作水果沙拉,并邀请同伴扮演美食家,评选出最美沙拉。品尝完后,教师开展“定格画面”的游戏,让美食家们上台用表情表达感受,并将画面定格,其余学生用英文来猜测他们的感受。美食家们的表情千奇百怪,学生们都忍不住地边笑边提问。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汇的意义,还体验到活动的乐趣,真正成为词汇意义的主人。
三、赋义生活,让学生自主建构词汇意义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没有联结生活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词汇学习亦是如此。词汇的意义一定是对人本身而言,无论是词汇在空间里的意义,还是词汇在文本中的意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自主建构词汇的意义上来。
1.让思维导图成为词汇联结社会的地图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词汇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思维导图就像一幅理解的地图,每一个词汇是一个中心点,每一个点可以发散出更多的节点,节点通过各种关系的相互连接形成了语义场,构成了一张联结社会的地图。学生可根据词性、关系、话题等相同特征来构建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课,教师布置以此为题制作思维导图的长作业。学生利用寻找、提问、发现等方式获取词汇信息,完成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以食物为线索,通过询问长辈记录几十年前和现在过年的菜肴,以及年夜饭的安排等;有的学生以服装为线索,通过查看照片等方式发现不同年代所流行的服饰;还有的学生以活动为线索,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等媒体了解人们过年时的活动,以及为了预防空气污染,有些城市会禁止燃放爆竹等文化方面的词汇。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所发现的词汇被一次次地相互启动和激活。当词汇的意义与社会高度关联,学生的词汇学习也会变得更加有效,更有价值。
2.让真实场景成为学生联结生活的经历
“词语的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要想记住意义,就必须在各种场合去接触它,就好比记住一个人的面孔,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他一样。”[5] 其实,最好的语境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它可以是学生过往经历中的某个场景,如去过的景点、参加过的派对等;也可以是学生当下生活中的某个画面,如在校学习、房间物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视频或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某个特别的场景,并在课堂上开展“put yourself in the picture/video”的游戏来进行语用任务的反馈。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接触和体验语言,不仅能更有效地学习词汇,还能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活。如: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 Our new home一课,教学内容为房间及家具物品类词汇。由于教材中的词汇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而教師设计了一个“真实场景”的任务:让学生为自己房间内的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并说说最喜欢的物品。学生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不厌其烦地查字典、上百度,为房间里的物品逐个贴上标签,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词汇。在后续的活动中,教师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房间内的物品,并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实场景不仅联结着学生的过去,还勾画着他们的未来,它是生活经验的直观反映和生活感受的直接表达。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用场景中的词汇对教材信息进行“补充性”重构,让学生自主建构的词汇意义成为他们生活中使用词汇的意义,以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词汇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应该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意义是我们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是我们生命内在的表达。从空间、文本和生活的维度建构词汇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经历”词汇,使看不见的词汇被看见,以实现词汇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词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当你赋予了它意义,它便有了意义。学生在建构词汇意义的同时,词汇也建构了学生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Wilkins, 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MA:MIT Press,19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Mondria J,Boer M W.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richness on the guess ability and the retention of words in a foreign language.[J]. Applied Linguistic,1991.(12):249-263.
[4] Swain, M.The output hypothesis and beyond: Mediating acquisi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 in J.P.Lantolf (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杜诗春.实用语言学[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