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19年:从员工关系到组织红利
2020-04-07魏浩征
魏浩征
2018年是“大拐点”,社税变革成为年度C位;如今,用“寒冬”来形容已过去的2019年或许并不过分;而对于2020年来讲,如果说寒冬也将继续,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数字化”员工关系
2019年,在员工关系领域内的热门事件,基本上都与数字有关。
●251
2019年12月,华为前员工李洪元因离职补偿金额与公司意见不一,后被起诉敲诈勒索,最终在被拘留“251”天后,因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华为也因此登上了热搜榜单,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9年类似的“251”事件还有很多,比如:
腾讯2019年前三季度共发现查处违反“高压线”案件40余起,其中60余人因触犯“高压线”被辞退,10余人因违法犯罪被移送公安司法机关;
优酷原总裁杨伟东因经济问题被查,涉案金额一个亿;
蚂蚁金服数名前员工,受贿超1400万元,其中受贿最严重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滴滴出行上半年查处了30余起内部违规事件,解聘了29人,其中10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百度通报了12起内部腐败事件,涉事的14人被辞退,部分员工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美团原市场部总监赖某等数名员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警方刑拘……
●996
2019年3月,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程序员们揭露这个“996,ICU”的互联网公司,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时制度。“工作996,生病ICU”,这句话在2019年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4月马云公开发表的一段关于“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的论述,再度引发争议。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媒也加入热议大军,一时间对于“996”的讨论俨然成了社会热点事件。
●61万
2019年11月,一篇网易游戏公司患病员工自曝被公司非法辞退的文章突然引爆全网。网易在公开道歉后,又发布了一封内部说明信,网易表示,被裁员工在获得N+1赔偿后,又提起了劳动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其61万余元的赔偿,现双方已经达成和解。
然而,即便网易致歉并与员工达成和解,外界的负面评价仍然不断,网易俨然成了這个寒冬互联网裁员“暴力”“冷漠”的代表。类似事件还有海尔4名员工因午睡被开除(微博热搜显示该话题阅读量超过2亿);韦博英语深陷关店、破产和欠薪风波等。反观部分外资企业,如三星、思科等,在2019年的裁员中则分别给出了N+5、N+7的高额经济补偿。
●260万与21亿
2019年9月,百度地图前高管离职后自立门户,因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被上海一中院终审判决赔偿违约金260万。同样在9月,吉利汽车对威马汽车提起诉讼,控告对方侵犯商业机密,并发起21亿元的索赔主张,上海高院受理此案。
虽然双方均未对具体细节予以公布,但威马汽车自诞生伊始,就与吉利汽车的渊源颇深:创始人兼CEO沈晖曾担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一职,而CFO张然、联合创始人杜立刚、资深副总裁徐焕新、战略副总裁陆斌等高管,都曾在吉利汽车担任过要职。
北京一中院2019年10月发布了“涉竞业限制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说明竞业限制、商业秘密类争议在2019年呈高发态势。
以上数字仅为冰山一角,说明员工关系已变得越来越敏感,传统劳动争议升维而变得“高级”且“复杂”。
在当今信息全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员工已经成为“强个体”。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们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强个体”的需求已经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升级到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一个小小的、没处理好的员工关系事件,由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完全有可能对一家大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很明显,这与传统的员工关系管理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税改革“步步惊心”,保就业压倒一切
经历了2018年社保税征的“步步惊心”,在迈入2019年后,中央政府不断发布降费减负的信息。“两会”首次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李克强总理表示,“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并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目的,要求确保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从国家层面确定,自5月1日起,社保缴费新政正式落地。在缴费费率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可降至16%,并调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为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合理降低部分参保人员和企业的社保缴费基数。
与此同时,社保征缴监管的力度也在加强。11月,人社部发布《社保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12月,国家税务总局新设社会保险司(非税收入司)与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司,为后续“社保入税”的机构改革奠定基础。
此外,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国企资本划转社保基金、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参保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参保企业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返还政策,以及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的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均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支持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保留劳动关系。对拟进行经济性裁员的企业,指导其依法依规制定和实施职工安置方案等。
2019年,“保就业”压倒一切,包括社税改革。可以预见到,在2020年,“社保税征”将会继续,但改革的步子将会更加务实、稳健。
或许,低标准广覆盖,医疗、工伤等职业伤害的托底保障,会更为重要。与此同时,有关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关系的底层逻辑理论与司法研究,也更加迫在眉睫。
“雇佣革命”掀起新一轮人才竞赛
在保就业的大背景下,“灵活就业”“新业态用工”成了2019年的两个关键词。与之相對应的,是“去劳动关系化”所带来的“雇佣革命”。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新业态,提出要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强化平台经济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完善平台企业用工和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社保政策,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部分地方政府也就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问题做出了一些尝试。
在2019年12月国务院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明确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用工、就业服务、权益保障办法,并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求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实习生和超龄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也被写进了有关文件中。
从劳务派遣到打着各种外包旗号的“人力资源外包”,从人事代理到“互联网+社保”,再到过去两年简单粗暴地切入“财税(或薪税)服务”领域后涌起的“新灵活用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从来不缺乏行业新亮点。
在大库社保、小库社保存废之争继续博弈的同时,政府倡导的平台经济、灵活就业、新业态用工,也会成为行业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各种政策洼地、招商迅猛的产业园、各类灵活经营用工平台、新业态用工产品等,也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政策补贴”“财税红利”为着眼点的各种产业园,营造的是虚假的繁荣;国家提的灵活就业,未必是很多人力公司所做的灵活用工;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在2019年重拳打击的人力资源公司社税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为企业敲响了警钟。
单纯考虑成本的“去劳动关系化”所引发的“雇佣革命”,在“数字化”员工关系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真正的“雇佣革命”,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员工赋能与员工活力的激发。
组织优化与组织红利
无论寒冬是否延续,企业终将面临的事实是,所有企业都已进入到一个比拼组织能力的时代。任何商业模式和增长战略,在VUCA时代,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组织能力。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一定是团队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得以落地的关键,也是难以用金钱购买到的一种能力。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包括一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企业,在组织能力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通过组织优化提升组织能力,进而向组织内部挖掘红利,是2020年的突围之道。
从人口红利开始,资源红利、政策红利、全球化红利、互联网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中国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出生率下降、老龄化提前,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社会保障负担快速增长,政策环境日益规范,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信息变得透明化——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成功,必须要重新思考驱动方式。
劳动者的知识、能力越来越高,依托成本优势的人口红利必然会过渡到人才红利;而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能形成多大的合力贡献,正是组织能力的问题。组织红利,就是通过强化员工精神、团队战斗力等层面的建设,打造出强有力的组织能力,让团队上下一心,利出一孔,通过强大的组织能力来赢得客户。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向组织内部挖掘红利:
●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看起来可能比较“虚”,但这其实是一件完全可以做“实”的事。比如,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至少要能够就以下问题形成公司上下统一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成立这家公司?员工为什么来工作?仅仅是为了挣工资奖金吗?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要实现未来的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企业文化并不是给员工洗脑,而是帮助员工获得成功的软性工具。对外可以提升应变能力;对内可以提升凝聚力;在技术层面,提高员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艺术层面,帮助员工找到意义感、价值感,从而获得自驱力。
首先,打造明确的企业使命。使命是公司存在的意义,以及员工们来公司工作的目的。使命的背后是一种信仰,它所带来的力量、团结性、团队行为的改变,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重塑企业愿景。愿景是指未来的成长与成就感。当一家企业有着非常清晰的、员工们相信并愿意付诸巨大努力的愿景时,组织凝聚起来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愿景分为长期性愿景和阶段性愿景,好的愿景应当是基于企业现实、能让大家兴奋、激发所有员工动力的。
最后,明确核心价值观。明确组织认同、倡导的思想以及坚决不能碰的红线。战略大致正确,上下统一,组织力才能得到优化。在人均产值、人均利润提高的同时,注重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提升,使人力资本增值,组织才能获得持续成功。
●激励模式的机制
激励模式两大核心:一是要解决怎么分钱的问题,二是要有比物质激励更具长期性的其他激励手段。
任正非曾说:“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单论怎么分钱而言,企业应当借鉴华为的分配体系,华为“人力资本:财务资本=3:1”的总体分配比例,以及华为的“全员虚拟饱和受限持股”、TUP(Time-Unit-Plan)等政策,说明华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这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落地在了公司的分配体系当中。
分配模式很重要,但是,光靠金钱来做激励,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它会让员工失去对这项工作的内在兴趣,降低员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所需的长期积极性。因此,员工需要物质激励以外的更多的驱动力,比如成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动力、成就感等。
●组织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除文化与激励外,组织红利的激发,最终还要回归到组织模式的创新上。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繁琐,无法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新生代人才的要求。所谓无变革,不发展。5G时代,组织的进化会更加强烈,去中心化的趋势也势不可挡。
创业九年成为史上最年轻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小米,其创始人雷军在荣获2019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时,分享了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那就是“简化管理”“不要过度管理”。
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未来领袖的塞氏企业CEO里卡多·塞姆勒也认为,规章制度人为限制了员工的潜力,束缚了他们扩大工作范围的可能性,阻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那些复杂的规章制度往往阻碍了企业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组织模式创新,首先应当是企业领导人思想上的解放;然后是建立信任、协同、共享的文化;再把组织做“小”,充分授权,充分激发人才的能量;最后才是具体的组织模式与用工模式重构,逐渐形成自身的企业生态圈。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高呼“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本主义开始了首次兴起。数字化已让工业化时代下的“人口红利”销声匿迹,敏智时代下的“组织红利”正方兴未艾。通过组织优化、组织能力建设,将员工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成长、成就感、自驱力激发出来,真正经营好人力资本,将形成人本主义的第二次兴起。
组织红利的背后是“关系”,新经济、新技术让各种“关系”开始重构,组织红利带来的将是真正的人才红利、效率红利、人心红利。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而言,输出的所有服务,必须是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客户提升组织能力的。
美国在GDP仅3%-4%的增长环境下,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企业:沃尔玛、星巴克、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奈飞、特斯拉……很多伟大的企业,恰恰是在“寒冬”时成长起来的。
能驱散寒冷的是人,组织红利能让企业在严冬抱团取暖;万变不离其宗,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永远是自己。
目前,学术专业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客户眼中只能看到问题,而且问题越来越复杂。要想真正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综合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必须实现跨界与融会贯通、专业化与场景化、一体化与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