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

2020-04-07张周兰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立场马克思习近平

【摘要】历史本身不是自为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缔造者。坚定人民立场,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探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思想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习近平

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力量。“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1]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始终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为基础上,赋予了其科学内涵,并且强调,“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2]

一、马克思关于人民立场的阐述

人民立场由“人民”、“立场”和“人民立场”三个层面组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其概念着手,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厘清人民立场的概念,对于认识和分析其所反映的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人民立场科学内涵的演进逻辑一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虽没有明确界定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但在他的著作中大量地涌现出了关于人民立场的阐述。

(一)关于人民历史地位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3],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首先,人民群众是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生活的前提是生存,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须要进行社会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正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在满足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同时,人们才能够创造历史,人类的发展才得以延续。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前提。人们在满足了自己的第一个物质需要的本身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言简意赅的说就是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才能实现精神财富的创造,才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本身不是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并阐明了巴黎公社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人民立场性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万众举目的成就,但这一切都不是它自身所创造的,都是工人和农民为它所努力争取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彻底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响彻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此,作为比资产阶级更具革命性的人民群众,他们才是变革社会和实现自身主体地位的主体力量。

(二)马克思人民立场的思想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历史本身不是自为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缔造者。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种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绝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状态中的人,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到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中,费尔巴哈孤立抽象的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看做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着的物,并且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他没有从社会实践和历史进程去理解人的本质,仅单纯地从自然属性去理解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却摆脱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揭示了人不能離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只能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人民立场的出发点是从事现实活动的“现实的人”,而非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人。

人民立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远大理想就是让人民获得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建立在以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新的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那时,随着旧式分工、私有制和异己关系的消灭,人们之间的生产交换方式将重新由自己支配,人们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潜能、禀赋和才能,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思想内涵的科学阐释

关于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一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进和发展的。习近平在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论述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超越性的发展,赋予了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观点。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为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首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人类的自由解放道路,用科学的理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体现了其唯物史观和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是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成立,都是人民书写奋斗的历史。人民立场始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立场。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将其演化为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所以,为人民服务也是人民立场的重要表现和实践方式,彰显了党的性质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味着,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四)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和使命,这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有了这个奋斗目标,我们才能砥砺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三、新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思想的价值意蕴

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思想对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民立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标志。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就能赢得人民支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群众的监督作用,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反腐倡廉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人民”是其核心词汇。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实践证明,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党中央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新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思想,坚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党必将永葆先进性,不斷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二)人民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落脚点。人民立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入领会和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治国理政中,必须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新时代,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断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党与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峰.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逻辑和人民主体观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0.09.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4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57,第 104 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 73 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 501 页。

作者简介:张周兰(1994-),女,汉族,甘肃陇南,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立场马克思习近平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