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文的事例论证中语言的指向性浅析

2020-04-07周丽美

考试周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指向性语言

摘 要:论述文这种特定文体要求事例论证的语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定向陈述事例的语言、分析方法的标志性语言、分析事例的语言三方面来强化事例论证语言的指向性。

关键词:论述文;事例论证;语言;指向性

论述文,是指提出主观看法,分析事理,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它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其中事例论证是论述文中的重要环节。在论点明确的前提下,要论证论点,说服他人,其事例须典型并必须紧紧围绕文章的论点,稍有偏离,就会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因而这要求陈述事例的语言、分析事例的语言必须指向论点,使论据和论点高度统一。

但是,在现实的学生的论述文写作中,陈述事例的语言、分析事例的语言缺乏指向性,往往泛泛而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简单地叙述事例或罗列事例,其言语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谚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事例,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侧重心。如果事例的陈述中缺少语言的导向,那么事例的指向就不明确,呈现一对多的状态,使得事例不能唯一指向论点,那么就会让人模糊不清,影响说服力。

二、 举完例后缺少分析及定向分析的语言

许多学生为了举例而举例,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事例,结果所写成的文章有例无析,事例多而无序。

例如论证“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挫折”这个论点中,可以用到这样两个事例“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练了东坡的豪放词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条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应该说,这段事例整合的相当不错,叙述每一个事例都能紧扣中心论点(画横线处)展开,但只有事例而无分析,总让人感觉缺少些论证的力度和明确性,不能直指论点。

这不是一种正确的作文思维方式。一篇文章犹如一个人,需要事例做血肉,更需要思路做骨架。有血肉而无骨架则人形不立,同样,有事例而无思路则文章不立。因此,教师应强化事例分析意识,引导学生做到有例有析,并能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构筑起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不光要有分析,而且要学会定向分析,这样才能大大增强说服力度。定向分析就是多用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以起到强化语言指向性的作用。

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避免犯以上的错误,强化事例语言的指向性,我觉得在论述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和强化。

(一)围绕论点,整合事例,定向陈述

论述文的语言要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不需要具体啰嗦,且论述文中所举例子是为说理服务的,不必作过多的叙述和铺陈,交代清楚即可。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对材料作适当的描写,但目的是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而不是追求故事的生动和形象。这就要求例子要关注两点:一是精要概述,二是指向论点,即定向概述。定向概述就是把事实论据尽量“扭”到论述文的论點上,实际上就是要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用事实论据中与论述文论点最契合的那一层思想内容和意义。为此,我们在概述事例时就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将介绍的着眼点放在最便于证明论述文论点的方面。

那怎样做到定向概述呢?先要准确地分析论点或分论点的论述重心,再选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进行概述,最后概述的重心可多用些揭示性词语、句子给予明示,或适当的渲染加以强化。

原例:汉朝开国元勋大将韩信在发迹之前,曾经常在街头抱剑而行。一日,一个小混混拦住了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如果当时的韩信怒而杀之,没能舍弃他的尊严,那么怎么会有后来的成绩。

改例:有舍必有得,有因必有果。若非刘邦“小忍而不乱大谋”,舍弃自己暂时的尊严,就不能取得天下的民心和项羽的江山。

这样的陈述,把与论点“有舍必有得,有因必有果”不符的材料和句子删除,保留与论点相关的材料和句子,并用“舍弃”“取得”等揭示性词加以明示,有意识地突出、强调与论点相契合的那层内容和意义。

在定向陈述事例时,除了以上对事例材料进行取舍、侧重外,还可用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关键词”“核心词”加以陈述点明,形成“路标”式的句流,或把论点具体化、形象化审美化,从而使事实论据指向明确。

如在《光荣的荆棘中》有这样一则事例:“我想起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大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时分,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多一份焦灼、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槃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该勇敢地踏上这条荆棘路。”

这则材料,用“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在路边鼓掌”“勇挑社会的大梁”等言语揭示论点“奔跑”。再用沈从文的“礼赞”、巴金的“控诉”、茅盾的“剖析”、郭沫若的“呐喊”把“奔跑”具体化、形象化。这样,这段材料的语言就明确的指向论点“我们都该勇敢地踏上这条荆棘路”。针对性强,说服力度增强。

(二)举例后使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并用一些标志性词语保持句流的指向性

论述文是分析说理的文章,分析是挖掘议论深度的重要手段。恰当的分析能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能使论据和论点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使文章阐述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事例论据分析常用方法有因果关系分析法、假设关系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假设关系分析法是在叙述事例论据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其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等。

例如要写一篇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为论点的议论文,已有事实论据:“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去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假设分析,使论证更充分。“假如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而“假如”这个词的运用,就告诉读者事例举完后将用假设分析方法进一步论证论点,使论据更有说服力。

因果关系分析法是在叙述事例的基础上,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的一种方法。其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为了……”等。

例如学生在《谈放弃》中这样论述:“讲到放弃,经营中小利和大利往往是让很多人卷入漩涡的问题。先是三鹿奶粉被查出有三聚氰氨,紧接着双汇又被曝使用瘦肉精,随后各种不道德事件接二连三发生……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无一不刺痛老百姓的神经,厂家为了一时的利益,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未来,这是何等的愚钝!”这省略号后面的就是因果分析,直指“为了利益放弃道德和未来,这样的放弃是愚钝”这个论点,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意义分析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分析人物或事情的意义的方法。其标志性词语:“表明了……”“体现了……”“充分说明……”等。

在上则论证“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挫折”事例后,我们可以再加入“这充分说明了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會使人生阴晦,而且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么一句分析,用“充分说明”来引导读者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面对挫折需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个论点,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三)多用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以起到强化语言指向性的作用

例如在满分作文《卑渺角落里的慷慨》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我更愿意成为那卑渺路旁鼓掌喝彩中的无声一员,正因他更淡然,于是便更无私与自由。著名影星金·凯瑞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片段,在影片结束时,所有群众演员的样貌与姓名皆一一得到展列,在惜时如金的好莱坞大片中整整占去了五分多钟。这便是对那些卑渺而慷慨之人的尊敬与珍视吧!在主角无上光芒夺人心魄时,他们扮演的小人物在镜头吝啬的角落里做着锦上添花却是至关重要的添补。他们中有活泼的孩子,有美丽的少女,亦有白发如雪的老者。他们只是路人,而那份慷慨与无私的美丽却足以镶于奥斯卡金杯之巅。

举完事例后,用“卑渺而慷慨之人”“他们扮演的小人物在镜头吝啬的角落里做着锦上添花却是至关重要的添补”“路人”“慷慨与无私”等词句加以引导和指向,带领读者的思绪往论点靠拢,从而起到强化语言指向性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论述文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指向性意识,使学生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特别在训练事例论证时,要引导学生陈述事例语言、分析方法语言、分析语言都要有指向性,使事例论证的语言能直中论点这个靶心,从而增强论证效度。

参考文献:

[1]王广杰.高考作文备考需强化四种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5):69.

[2]张恒.议论文写作宝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周丽美,浙江省诸暨市,诸暨牌头中学。

猜你喜欢

指向性语言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一款低频偶极子声源设计
刍议小学指向性提问写作教学——以《慈母情深》为例
语言是刀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