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04-07李昱

大经贸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制习近平机制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他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个方面优秀的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人才是第一资源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的深刻把握,对于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几代人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问题。“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的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4]表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于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5]当前,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为了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新机遇。面对这样的新形式,必须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的人才,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各方面人才的执着追求、忘我工作和聪明才智。当前,人才范围不断扩大,工人、农民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党要长期执政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对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存在重大意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迅速提升。但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一些深层次障碍。怎样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3月21日,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综合性文件,重点针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什么、怎么改,做出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意见》根据我国人才发展形势和任务,直击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事业发展的条条框框,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含金量高的重点改革举措。例如:

一、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当下,无论是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发展,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发挥好专业人才本领,还需要人才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关于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

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为避免产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还应该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在不同领域,产出不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三、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天花板”。人才流动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方、各行业晋升渠道、工资福利等条件仍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7]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事关全局,影响长远。根据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加强统筹谋划,首先是以提升人才待遇和发展空间为核心,健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措施;其次是以实施人才项目为载体,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支持倾斜力度;再次是以健全人才干事创业支持服务机制为重点,帮扶艰苦边远地区采取更加灵活多样方式引才用才;最后就是以激活本土人才为根本,健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这些改革举措,著力破除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有利于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了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让各路英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奇思妙想,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2页。

[2] 《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四川日报》,2018年3月8日。

[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5]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6] 《培育优秀人才 筑梦新时代》,《人民日报》,2019年1月30日。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作者简介:李昱(1994-),性别:女,民族:藏,籍贯:甘肃兰州,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邮编730070

猜你喜欢

体制习近平机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