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伊贡·席勒的绘画语言

2020-04-07蒲金芮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席勒欲望

蒲金芮

摘要:20世纪初期,奥匈帝国日渐衰微,浓郁的末世氛围环绕,同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的思想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共鸣,形成了探求生、死及生命意义的象征主义艺术思潮。

关键词:席勒   绘画语言   欲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41-02

20世纪初期,奥匈帝国日渐衰微。宫廷矫饰的礼节、社会高呼的道德和底层人民生活的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反差,浓郁的末世氛围环绕。同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开启先河,把对人类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一前所未闻的人类精神领域推向了一个高峰。弗洛伊德的思想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共鸣,形成了探求性、生、死及生命意义的象征主义思潮,使绘画抛弃传统的理性元素,在描述对象的时候不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而是表现内心,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唯一的方法。对此奥地利的霍尔曼·巴尔在《表现主义》一书中有精妙的阐述:“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进入深沉的黑暗,为求救而尖叫,为灵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现主义”。

作为19世纪末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席勒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主体表现欲。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家庭境况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忍受着命运的不公,没有父亲,体弱多病,从小我就知道嘶吼将在地狱里受苦,这恐怖笼罩着一生”。直接导致他成年后的抑郁和自恋。与母亲的隔阂又导致了沟通的缺失,无处倾诉的情感只能通过绘画来抒发。席勒的画作表现力极强,将他对人性的深深厌恶感宣泄到人像画扭曲变形的肢体中,神经质的细瘦冷酷的线条塑造的是笼罩着死亡威胁的惊恐形象。

一、席勒造型中的象征元素

(一)关于性的象征元素

新艺术运动受到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日本的浮世绘。这种影响不光是造型、构图、技法、线条的运用上的,甚至观念上。席勒作品中的人有着大胆的姿势,模特的眼睛也总是显出丝丝游离,似乎在看向画外某处。席勒的模特总是带着一些相似之处,大多体态瘦削,筋骨毕现,席勒在描画时也偏爱很深的黑色眼影、红色的嘴唇。

他着意表达人物神经质的状态,他们的随意、疲惫、无助、不安又无畏传染一种情绪,一种很尖锐很无奈、很直白、很原始的情绪。他画的人体,经过抽象加工,褪去了具体的身份背景历史因素等,呈现为本质的人类。在这里性成了传递的媒介,既不是出发点,更不是终点。他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对生的不屑和对死亡的颤栗倾注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如同席勒对生命和艺术的态度,激情四溢却又萎靡不振。

(二)关于手势的象征元素

他偏爱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物,多是乌黑坚硬的头发、清晰可见的人体骨骼、令人费解的动作,这些都是席勒的个性语言。这些富有象征性的动作表情,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为了深入了解学习潜意识和肢体动作的关系,他还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其钻研程度可见一斑。

二、席勒造型中的线条

(一)线条的特点

画家所用的线条凝练而坚挺,这些棱角分明,粗犷冷硬的线条使得画面中饱满的躯体,柔软的衣物也脱离了现实的再现,显露出奇异的带有神经质的色彩。支离的线条像是被一点点拆除的建筑,残垣断壁,满目疮疾。

席勒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以线条交代基本的形体,平涂的形状大小各异的色块被巧妙地拼接在一起。

(二)关于线条的变化发展

在1914-1918年的作品里,席勒扭曲激昂的风格慢慢沉稳下来,柔和的曲线开始逐渐取代刚硬的直线。艺术事业的小有所成使生活趋于平静。于是在《穿蓝衬衣的自画像》中,席勒虽然一如既往地塑造了僵硬的人物姿态,作品中人物的头颈向胸部靠近,和肩部己形成直角,左臂垂直向紧贴身体,右前臂向前抬起,手指手腕都在用力,摆出了一种极其不自然的动态。但人物己褪去了以往的痛苦之色,眼皮微微下合,一副自在闲适的模样。这可能是因为画家的内心己摆脱了纽伦巴赫事件的阴影。

在1918年事业高峰期,作品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转变,和过去相比,画中的那份忧郁不安已经消失。在造型和用色方面也变得更加柔和,富于感性的表现主义手法取代了狂放的笔触,一个新的风格隐约可见。作品在造型上也有了分量感、肉感,不像早期的瘦骨嶙峋。但是作品中的人物仍有鲜明席勒风格,可以反映出席勒这一时期平和满足的心态。

三、席勒造型中的色彩

(一)色彩的非写实性

席勒会在作品勾画完成后为其上色。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颜色组合,要么纯粹刺目的高纯度撞色 ,要么是在深褐色中步步紧逼的那一笔筆的提白,把席勒的作品引入了令人压抑的怪圈里。红、黄、黑是他这个时期作品中最偏爱的色彩。非写实性的色彩,寓于深刻象征性的同时服务于从克里姆特处继承的装饰性,将装饰的美感和现实的真实完美杂糅在一起。

(二)色彩的象征性

席勒作品的色彩以暖色和深色为主,空无虚幻的背景裹挟着激荡摇晃的形体,晦涩的生褐色上一个个跳动不安的高亮度纯色刺激着人们的脉搏。席勒早期的着色技术:用黄褐色颜料轻轻扫过人体的大概位置,再用不透明的红色和绿色颜料进一步渲染,在关键部位如嘴唇和臀部提前预估,处理为高亮效果。

四、席勒造型中的构图

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常常有意打破人物的完整性和平衡。如《真相得以揭示》中,对角线构图形式的巧妙运用,两人的身体向后倾倒的同时,运用右边的两只手臂使画面的构图更加稳定。有时候,戏剧性地将人体布置于画面一侧,画面背景有时留白,似乎画作没有完成。但是这正是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画幅上似乎被截断的肢体和留白给观者更多视觉空间,形成独特的效果,让具象的绘画变得更加有装饰趣味。

五、关于自画像

不安和自恋是这样和谐的贯穿了他的一生。通过与镜子的对话完成对另一个自己、对童年、对过去的审视。然而对他来说只能导致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周而复始的痛苦中沉沦。席勒潜意识里的自省与不确定,导致了他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在冲突,这种矛盾让席勒陷入无休止的问答当中。

这带有癫狂、苍白、扭曲、疯狂色彩的自画像,姿势夸张、表情怪异,完全改变了自画像记录日常生活或自我美化的范畴,使本我和画中所呈现的异化自我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时自画像的造型反倒取代外在的自我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时代的萎靡和童年笼罩的阴影,通过绘画形式再现。使他的艺术风格沉浸在颓废恐惧的氛围中。他的情感是低沉、是颓废、是扭曲、是反叛、是疯狂、从而达到最终的释放。

席勒身上所具备的纠结的多重的性格也在了画作上有着充分的展现。线条支愣着刺入眼帘,让人生痛。不抒情,不温和,只有咄咄逼人。相对于传统绘画的细腻描绘,这些线条显得简单、粗糙,呈现出极强的主观性,想从艺术里取得暖意的人,温良脆弱的人,想来不太喜欢他。但这也是他的无畏之处。

参考文献:

[1]黄音.巨匠素描大系:席勒[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2]李慧敏.妖冶的艺术奇葩——埃贡·席勒绘画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杨参军.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作品席勒素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4]何恬,陈嘉平.浅析席勒绘画风格形成原因与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2,(06).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席勒欲望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席勒的烂苹果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王宏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