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研究与统计方法
2020-04-07陈勇勤
陈勇勤
[摘 要]对资本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价值=应付成本,剩余价值=内生利润。“劳动价值”与“商品价值”相对等,商品的价值量=以时间单位计量的劳动量。瓦尔拉斯均衡的假设前提是零利润。“社会的价值体系”、“企业家的价值体系”都指精神层面观念意义上的“价值”,这与马克思设定的生产层面工时意义上的“价值”,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垄断必然造成经济非均衡。在“资本形成”过程中既有利润率变动,也有利润率不变动。“利润率现象”取决于当时市场是非均衡状态,还是均衡状态。非均衡必须变化为均衡,这是平均利润率出现并存在的必要前提。借助概率与统计方法,通过推导得知,利润率总量与积分有关,平均利润率与导数有关。
[关键词]资本研究;垄断;价值;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统计方法
[中文分类号] F014.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79(2020)02-0122-07
一、剩余价值=内生利润与价值=应付成本
在1874年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写道:
生产平衡与交换平衡一样,是理想状态,不是真实状态。任一产品的售价与投入这一产品的生产服务的成本绝对相等的情况,或者是产品或服务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绝对相等的情况,在现实世界决不会发生。然而这却是一种正常状态;意思是说,在交换和生产的自由竞争制度下,情势自然会走向这一状态。实际上,在自由竞争下,如果某些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售价超过了生产服务的成本,从而产生了利润,企业家就会拥向这一生产部门,扩大其产量,结果这一产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将增加,价格将下降,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距将缩减;如果情况相反,对某些企业说来,某一产品的生产服务的成本超过了售价,从而产生了亏损,企业家就会退出这个生产部门或减低其产量,结果这一产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将減少,价格将上升,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距就又将缩减。[2](PP228-229)
在1894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
竞争会把社会资本……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3](P193)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使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3](P218)
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3](P201)
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3](P177)
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场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不平衡的接连发生,——而且朝一个方向偏离的结果,会引起另一个方向相反的偏离,——从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的整体来看,使供求总是互相一致;然而这种一致只是作为过去的变动的平均,并且只是作为它们的矛盾的不断运动的结果。由此,各种同市场价值相偏离的市场价格,按平均数来看,就会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因为这种和市场价值的偏离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消。这个平均数决不是只有理论意义,而且对资本来说还有实际意义,因为投资要把或长或短的一定时期内的变动和平均化计算在内。[3](PP211-212)
以上论述都注意到“价格波动”这个必然存在。波动的价格无疑是市场价格。显然,这时的市场价格是变数。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给出了商品价值公式,其中表示少付工资,表示未付工资,也即剩余价值,可以归入内生利润。因此,实际上就是,为应付工资,为少付成本,为应付成本。可见,价值实际上就是应付成本。在这里,应付工资和少付工资都是定数,则未付工资必为定数。那么,应付成本也是定数。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实际上就是未付工资转化为内生利润。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实际上就是应付成本转化为基准价格。显然,这时的基准价格是定数。
说“市场价格是围绕着价值在波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是围绕着基准价格在波动。这也可以看作,变数价格是围绕着定数价格在波动。
二、劳动价值与独占利润
马克思关注的“劳动价值”就在定数价格这个层面。按照马克思的设定,商品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P52)。也就是说,计算价值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应该是时间单位,而不是货币单位和实物单位。很明确,商品的价值量=以时间单位计量的劳动量[4](PP52-53)。马克思指出:
预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C的增殖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4](P245)
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生产价格包含着平均利润。[3](PP219-220)
供求以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为前提;……供求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前提;……供求还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为前提。……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问题在于,最低限度要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资本主义生产……在每个生产部门中,它所关心的只是生产剩余价值,在劳动产品中占有一定量的无酬劳动。[3](PP216-217)
与“商品价值”相对等的“劳动价值”,针对它而始终坚持的一个关键点,无疑是“实际工资=应付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少付工资=应付工资-未付工资=应付工资-剩余价值”。这表明,在“应付工资为定数”的前提下,少付工资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变化。
英国经济学家巴顿在1817年发表的《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一文中说:
工资的每一次增加,引起利润十倍的减少。[5](P36)
如果工资因生活费用上涨而上升,固定资本的利润与流动资本的利润之间的均衡就会打破,制造商……就会使用马达或机器来替代人力劳动。一部分工人就会因而失业,竞争就会很快将工资降低到以前的水平。[5](P51)
失业的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会很快重新把劳动价格拉低。[5](P34)
由于制造商……不能因工资上升而提高他们的商品价格来保障自己,他们必须把工资的上升部分从利润中净减除。因此维持较低的工资显然是这些人的兴趣所在。如果劳动的供给不能增加,社会的流动资本不论其数量多少总是在固定人数的工人中均分,因而这一资本的非常细微的增加都会引起利润的大大降低。十分之一的增加当然会使工资提高十分之一。假定通常的利润率为10%,这就将把雇主之所得全部吸收掉。[5](P31)
如果农业方面的资本所得的利润率低于制造业的利润率,资本会逐渐从农业中抽出来转移到制造业,因而全部资本会产生比以前较多的利润,而利润的升高总是等于工资的下降。[5](P39)
由此可知,巴顿已经觉察,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变化。
瓦尔拉斯针对“假设资本形成中绝对的自由竞争”,指出“所论证的只是自由竞争的效应”,因此,“不管经济学家们也许会说的或经常似乎在说的是些什么,自由竞争并不是经济组织的唯一可能实行的制度,此外还有别的制度,如公共管理、价格规定、特权、独占等等”[2](P462)。关于“独占的定义”,瓦尔拉斯谈到:“用数学方式阐述经济学上的独占理论的有古诺(1838年)和杜皮特(1844年)。不幸的是,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往往认为不值得作深切研究,结果使他们对独占这一问题的观念陷入一片混乱,这种思想上的混乱就如实地反映到用词上的纠缠不清。……对生产服务或产品实行单一的管理这一观念……就是在我们目前研究中具有首要意义的一个观念。”[2](P467) 瓦尔拉斯的结论是,“独占利润是企业家对社会财富的勒索”[2](PP16-17)。
“独占利润”表明“独占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2](P470),“独占”就是垄断。“独占价格产生最大利润”[2](P471),就是垄断价格产生最大利润。独占“破坏产品售价等于其生产成本这个条件”,独占“破坏市场中价格的一致性这个条件”[2](P473),也就是垄断破坏了瓦尔拉斯均衡。
三、零利润与瓦尔拉斯均衡、长期均衡
瓦尔拉斯均衡的假设前提是零利润[2](P229)。
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说,“经济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的不朽贡献”[6](P79)。在瓦尔拉斯看来,“生产平衡就意味着交换平衡”,这有三个条件,一是生产服务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相等,且有稳定的现期价格;二是产品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相等,且有稳定的现期价格;三是产品价格相等于产品成本。“前两个条件与交换平衡有关,后一个条件与生产平衡有关。”对此,瓦尔拉斯又指出:
要使生产平衡得以实现,单位的众多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从理论上说,单是一个企业家也未尝不可实现平衡……于亏本时即降低其产量,于获利时即提高其产量。……避免亏损和获得利润的愿望,是企业家购入生产服務、出售产品这一动作的主要动机。
假定处于平衡状态,我们甚至可以将企业家从中抽去,只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来,生产服务是互相直接交换的,而不是先换成产品,然后再换成生产服务。
当生产处于平衡状态时,企业家是既得不到利润也受不到亏损的。[2](PP228-229)
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在1987年出版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一书中也分析了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在强调“当你完全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时,利润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如果某家厂商正在赢利,这表示人们对”的同时,进一步说明了“零利润的含义”:
在一个自由进入行业中,新进入行业的厂商会使利润逐渐趋向于零。只要利润是正数,就会刺激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竞争,以获取一部分利润。当利润为零时并不意味该行业消失,而是意味着该行业厂商数量不再增加,因为不再具有进入该行业的吸引力。
在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情况下,一切生产要素费用均以市场价格支付——这些要素在其它地方也可以得到的同样的市场价格。……该行业中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与它在其它行业所能得到的报酬一样,所以不存在额外的报酬——没有纯利润——来吸引新的生产要素进入该行业。但也没有理由使厂商离开该行业。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行业是成熟的行业……它们是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
经济利润是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来确定的。市场价格制约这些要素的机会成本,即这些要素在其它地方可挣到的报酬。厂商所赚到的超过生产要素报酬的任何货币量就是纯经济利润。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得到纯经济利润,其他人也会试图进入该行业为自己争得一部分这种纯经济利润。在一个自由进入的竞争行业中,正是这种谋取经济利润的动机使经济利润最终趋于零。[7](PP491-492)
四、价值体系与企业家行为
针对“企业家行为”、“企业家活动”、“企业家态度”,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阐述了“经济变迁”中的企业家行为。
格申克龙从“价值”入手(当然,这是精神层面观念意义上的“价值”,而不是马克思设定的生产层面工时意义上的“价值”),相关的论述具体又涉及:“价值体系”,“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的决定因素的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社会的价值体系”,“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企业家的价值体系”,“企业家团体的独立价值体系”,“一般价值体系”,“可识别的特定价值体系”,“价值模式”,“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以及某个价值体系是“统一的和普遍的规范体系”,某个价值体系是“社会认可体系”,某个价值体系是“国家认可体系”,还有“实际起作用的价值体系”,“虽然被清晰地表达、但却实际无效的价值体系”,还有“企业家价值”。
格申克龙特别提醒:“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价值体系的恒久程度指的是什么,它们相对于什么因素做出反应以及它们的变化倾向是什么。”而且,就像“可变性系数”,经济转型的“这种转型的本身就意味着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存在着相当高程度的价值多样性”,也即同一时期会存在“各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话题集中到企业家,格申克龙说:“变化无常的企业家集团……他们的行动也许不受任何可识别的一套价值的指导。……即在他们的行动与他们所依然坚持的一般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完全的分离。”这种情况,主要是“异常的价值突然地出现在经济环境中”,引起“价值导向的变化”。格申克龙把它抽象为“企业家异常行为”,并把“抛弃既有的价值模式的异常行为”看作是“一种推动经济变迁的动态力量”。这时的企业家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说将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特征”。
接下来就是“有关企业家行为的社会认可”。格申克龙认为,“一个社会认可体系常常是过于软弱的,除非由国家的认可来施加,否则将难以实施,而国家的认可既可能反映、也可能不反映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他的结论是:“社会对于企业家的敌视性态度,除非被允许变成具体的政府行动,否则将不会对工业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8](PP70-88)
五、垄断与经济非均衡
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出版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专设一章“论垄断”[9](PP60-67)。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局部均衡论,并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补充。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根据不同时期即暂时均衡、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对价格的影响,讨论了利润递减、利润递增、利润不变的相关问题。马歇尔又具体分析了垄断现象,指出:“垄断组织之间的冲突和联合在现代经济学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0](P169)。可以说,马歇尔提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雏形。这个理论的完善,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经济学》。
马克思在19世纪下半叶对资本的论证,揭示出垄断与超额利润以及相关的问题:
在不断的不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两个条件:1.资本……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
市场价值……包含着每个特殊生产部门中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人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市场价格包含这样的意思:对同种商品支付相同的价格,虽然这些商品可以在极不相同的个别条件下生产出来,因而会有极不相同的成本价格。
普遍意义上的垄断——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此外,超额利润还能在下列情况下产生出来:某些生产部门可以不把它们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不把它们的利润化为平均利润。[3](PP218-221)
列宁在20世纪10年代指出:
在半个世纪以前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自由竞争是一种“自然规律”。官方学者曾经力图用缄默这种阴谋手段来扼杀马克思的著作,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業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现在已经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
危机(各种各样的危机,最常见的是经济危机,但不是只有经济危机)又大大加强了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11](PP13-23)
既然经济均衡是自由竞争下的产物,那么垄断必然造成经济非均衡。
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非均衡就是不等式,均衡就是等式,“从非均衡到均衡”就是“把不等式变成等式”。
六、资本形成与净收入率
在瓦尔拉斯的笔下,(1)资本=资本品,即资本就是统称的“中间产品”;(2)土地是自然资本品,个人能力也是自然资本品;(3)产品是人造资本品[2](PP279-280);(4)“新资本品就是产品”,有一个条件是“产品的售价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均等”[2](P278)。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巴顿.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1994.
[8]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徐慧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