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特点与启示

2020-04-07李肇

今传媒 2020年3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

李肇

摘 要:气候问题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涉及气候问题的新闻报道也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2009~2018年期间,针对气候问题进行的气候报道受到人类社会的重视。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媒体之一,本文以美国的《纽约时报》作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从而为中国媒体的气候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纽约时报》;气候问题;气候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127-03

一、引 言

气候报道属于气候传播的范畴。气候传播是一种将气候变化及相关议题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理解的知识,并通过公众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使全社会在气候问题上形成共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的传播活动[1]。笔者在《纽约时报》官网上以“Climate new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2009年至2018年,共有2 029篇报道符合该关键词。本文依据时间分布与关联性,选择当中的351篇进行分析。藉由对消息源分布、报道主题分布、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内容分布、报道篇幅分布的梳理与剖析,能够获得对《纽约时报》最近十年的气候报道的总体认识。

二、《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特征

(一)注重聆听学术界人士的声音

消息源分布状况显示,《纽约时报》的气候报道注重对学术界人士声音的聆听,以学术界人士为消息源的报道占据了较大比重。在《纽约时报》的消息源中,各国政府工作人员占据的比重为39%,比重最大;其次是多重消息源,占据的比重为23%,位居第三的是学术界人士,占据的比重为21%。联合国工作人员占据的比重为6%,非政府组织、企业、大众与其他占据的比重总共为11%。

(二)报道视野十分开阔

报道主题的分布状况显示,《纽约时报》关于美国解决气候问题的成效报道占气候报道总数的比重为14%,关于外国政要针对气候问题的言行报道的比重为7%,关于美国政要针对气候问题的言行报道的比重为4%,关于气候变化原因报道的比重为2%,介绍气候知识的报道的比重为1%。《纽约时报》在挑选报道主题时比较关注跟气候问题有关的现象及事件,呈现其争议性、冲突性,阐释其产生的影响,但很少涉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也很少介绍气候知识。

在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内容中,《纽约时报》关于大会进展的报道占报道总数的比重为36%,关于大会前期的报道比重为23%,关于观点争论的报道比重为12%,关于大会会场与示威游行的报道比重均为7%。由此不难发现,《纽约时报》比较关注与会国在大会期间的争论,对示威游行等具有矛盾冲突性的事件报道也比较多。

(三)善于运用版面元素

从报道篇幅的分布状况上看,《纽约时报》300词至1 000词的报道与1 000词至2 000词的报道占报道总数的比重均为46%。《纽约时报》的大部分气候报道的篇幅并不是很长,并未盲目扩充报道的篇幅。究其原因在于,《纽约时报》善于运用图片等版面元素,经常在气候报道中使用大幅彩色图片,让版面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易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资深环境记者保罗·布朗说,图片的力量绝对不能低估,特别是在气候报道中,图片非常重要[2]。一张好的图片可能比连篇累牍的文字报道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实际上,对气候报道来说,图片与视频这样的报道形式往往更容易抓住大众的注意力。

三、《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缺陷

(一)没有做到对气候问题的常态化报道

数据表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出现了大量的气候报道,但在会议结束之后,气候报道的数量往往迅速下降。是否发生与气候问题相关的重大事件,决定着气候报道数量的多寡。

2009年《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数量为301篇,主要关注点是当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随后的几年,气候报道的数量保持在每年200篇左右。到了2017年,气候报道的数量猛增至321篇,原因在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世界舆论一片哗然,《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对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而言,其气候报道的数量同政策变化、重大国际会议、重要气候事件等因素存在较强的关联性。2009年以来,气候报道往往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涌现。除此以外,洪灾、旱灾、沙尘暴、雾霾等重要气候事件由于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也常常成为媒体着重报道的对象。

总的来说,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在气候问题上存在较大新闻价值时便集中报道,平时则未予以较多的关注,没有做到对气候问题的常态化报道。有的研究者指出,气候传播的传播目的分为三类。第一类本质上是告知和教育人们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科学事实、起因、潜在影响和可能解决办法;第二类是达成某种形式和程度的社会参与和行动;第三类重视更深层次的东西, 希望不仅能达成政治行动或特定的行为改善, 而且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带来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的改变[3]。从传播目的的角度看,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并没有达到第三类目的。

(二)喜欢炒作争议性较强的议题

通过对气候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可以发现,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喜欢炒作社会各界围绕气候问题展开的争论。此外,西方主流媒體对争议性话题的炒作容易转化为政治色彩较浓的讨论,进而使气候问题逐步走向政治化。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气候问题的政治化会加剧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看法而忽视其他观点的现象,使气候报道呈现两极化趋势。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对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界达成意见一致的程度要大于媒体的报道[4]。在气候报道中,媒体炒作悬而未决的、争议性较强的话题,虽然有助于媒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实现媒体的经济利益,但也容易误导受众,使受众觉得学术界在人类活动中是不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上争执不下。为追求轰动效应与凸显争议而一味强调气候问题的不确定性,会让争议性话题变得愈加错综复杂,因此这并不是可取的做法。

四、 《纽约时报》气候报道的启示

气候问题既是重要的,也是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同全人類的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气候问题是大众传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加以重视但又不易拿捏的报道领域。怎样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精确把握报道原则与报道立场,既及时而准确地把与气候问题有关的科技信息与政策法规告知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充分认识气候问题产生的后果及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又不会误导社会大众;怎样立足当下的舆情与传媒环境,增强气候报道的感召力,推动世界舆论给予中国的环保事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均是摆在中国传媒业面前的挑战。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的气候报道可以给中国媒体带来一些启示。

(一) 重视气候科学,增进理解与认知

如今,气候报道在国内与国外均遭遇不少挑战。民众对气候问题的理解仍不到位,对气候问题影响的程度与范围的认知水平并不高。此外,因为气候问题仍有不确定性,所以气候问题究竟存不存在,民众对此尚存疑虑。从对气候问题的报道上看,《纽约时报》比较关注与气候问题有关的现象及事件,呈现其争议性、冲突性,阐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气候现象与气候事件的剖析,来增进民众对气候问题的理解与认知。

中国媒体可以借鉴《纽约时报》的做法,加大对气候科学研究热点的关注度,提升气候报道的科学性,引导民众重视气候问题。与此同时,摒弃强行灌输气候知识的方法,优化报道形式,准确描述气候问题的影响,帮助民众理解气候问题的不确定性,改变民众的观念,让民众愿意为解决气候问题采取行动。

(二)拓宽报道视野,实现消息源的多元化

在关于气候问题千头万绪的多边谈判与利益博弈中,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立场。《纽约时报》的许多报道是关于国家与国际组织应对气候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媒体可以效仿《纽约时报》,加强对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问题的政策措施进行报道。同时,尽可能深入民间与各行各业,了解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对气候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及时总结归纳,将其融入报道中。

(三)创新报道方式与手段,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

中国媒体可以借鉴《纽约时报》的版式设计,更多地使用大幅彩色图片,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步伐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媒体在进行气候报道时需要创新报道方式与手段,增强气候报道的新意,努力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例如,运用音视频与HTML5等形式,把线上报道与线下报道结合起来,提升报道的立体感;运用社交平台,增进与民众的交流沟通,让报道更符合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保卫,李玉洁.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1,33(11):56-62.

[2] 郑保卫,宫兆轩.新闻媒体气候传播的功能及策略[J].新闻界,2012(21):3-6.

[3] Susanne Moser,赖晨希.气候变化传播:历史、挑战、进程和发展方向[J].东岳论丛,2013,34(10):15-23.

[4] (美)迪瑟莱·克劳,马克斯维尔·博伊科夫著.文化、政治与气候变化[M].纽约:劳特里奇出版公司,201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中资在埃及不退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