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资源视角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研究
2020-04-07李玲洁
李玲洁
摘 要:本文从语言资源的视角入手,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这一语言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用。通过对《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收录的唐诗进行整理和归纳,挖掘诗路唐诗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与物产资源,并分析了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策略,对进一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助推浙江大湾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语言资源;浙东唐诗之路;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052-03
一、唐诗是一种语言资源
长久以来,语言一直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为人们所认识。Jernudd B和J.das Gupta 于1971年首次提出“语言是一种资源,使用一种语言的成本和获益可以用衡量一般资源或商品的投入-收益方法加以测定”[1]。
语言资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资源是指语言信息处理用的语料库和语言数据库以及语言和声电动画片等”[2]。“广义的语言资源可以包括语言本体、语言理论研究的资源(如语料) 、语言的文化资源(如方言、语言符号、文学语言等)、语言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如广告、旅游服务产业等) 、国家安全及形象维护的语言资源(如军事机密语言) 等”[3]。
本文所讨论的语言资源,属于广义概念范畴,即语言的文化资源——唐诗。
二、语言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
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中写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语言资源完全符合旅游资源这一定义,可顺利转化为旅游资源。
三、浙东唐诗之路的语言资源
(一)浙东唐诗之路简介
唐代的浙東有一条山水之路,从钱塘江南岸出发,行山阴道,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而后入剡溪,再经新昌的沃江、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诗人们纷至沓来,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之成为一道自然风光与人文色彩兼具的山水人文之路。“经考证,《全唐诗》中收录的2 200余名诗人中,有450多名诗人曾到过此处,留下了1 500多首诗歌”[4]。这条山水之路经中外学者实地考证后,被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下文简称为“诗路”。
(二)诗路唐诗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物产资源
新昌学者竺岳兵编写的《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共收录了1 505首诗歌。这1 505首唐诗均属“诗路”的语言资源,蕴含了浙东地区特有的文化与物产。
1.山水文化
浙东风景秀丽,东晋名流对浙东山水赞美诸多。《世说新语·言语》篇:“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5]。说明峰峦与山谷极多。古人江南旅游主要依靠水路,《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作者按总条、干线和支线的线索,将诗路沿途经过地点的诗歌进行汇集共79处景点,其中出现山29处,水10处,几乎有一半是山水。这些山水景点中,会稽山和天姥山两座山非常出名,前者是大禹文化诞生地,后者有李白留下千古名作。此外,还有几处山水名胜在《诗路唐诗总集》中的诗歌数量多于其他山水景点。多数山水景点诗歌篇目少于20篇,而这几处景点诗歌数量明显较多(如表1所示)。
山水诗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能够持续开发的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山水诗使得山水原本的魅力不仅仅表现于其外在形态,更表现于其蕴含的精神资源。古代文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观赏山水风景,他们将山水风景、人文景观以及民族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写成诗歌,这些诗歌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带动现代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之美并放松和丰富心灵。如千古流芳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李白做梦都迷恋着剡溪的秀美,追贤忆古,这里是其心灵栖息之处。会稽山、天姥山、四明与天台山、镜湖、剡溪、若耶溪,因产生诗歌较多或声名远播,古代必是文人旅游重地,将这几处山水文化联合,可形成“诗路”山水文化核心,为进一步打造“诗路”核心旅游线路,形成“诗路”旅游品牌,赋予“诗路”旅游灵魂,产生一定的助力。
2.佛道文化
佛道共存,在浙东地区非常普遍。会稽山是佛道文化共存的名山,会稽山洞是道教第十洞天,而山顶香炉烽,是从事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徐凝《香炉峰》:“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此外,佛教的“天台宗”和道教的“南宗”都创于天台山。隋朝古寺——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国内外天台宗信徒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寒山《诗三百三首》:“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这座“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曹唐《刘阮洞中遇仙子》:“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已有1 700多年历史,早在公元178年,中国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灵宝派开山宗师葛玄就来到这里修炼。杜光庭《题北平沼》:“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诵灵书”。佛道文化中的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对工作与生活压力繁重的现代都市居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诗路”唐诗中描写佛道文化的诗歌,运用于禅修旅游当中,能够产生一定的旅游价值。
3.物产资源
《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有不少提及浙东地区物产资源的唐诗。该地区物产资源主要为纸、丝制品、茶、酒以及墨,这些均可在诗歌中得到印证。
(1)纸
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滕”。剡纸,无论是从技艺,还是从纸张本身来看,都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剡藤纸已经被列入嵊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申报。
顾况《剡纸歌》:“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2)丝制品
早在战国时代,浙江已有纱、绫、越罗等精美的丝绸制品,相传,越国美女西施曾在浣纱溪边浣纱。描写浣纱女的诗歌多,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丝绸业的发达。
孟浩然《耶溪泛舟》:“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施肩吾《越溪怀古》:“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
(3)茶
唐代科举以诗取士,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途径,适时恰逢陆羽撰写《茶经》,茶文化蔚然成风,茶诗大批涌现。
大历年浙东联唱集《松花坛茶宴联句》:“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一饮涤昏寐,情来郎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4)酒
历代文人墨客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得意之时,酒来助兴;落魄之际,酒来遣愁。“诗路”上的酒文化绵绵不绝、无尽无休,滋润着诗人们的心灵。
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
姚合《送韦瑶校书赴越》:“晨省高堂后,馀欢杯酒间”。
(5)墨
浙东“诗路”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观光,留下不少散发着墨香的佳作。诗集中的咏墨诗,从侧面展现了当时浙东的书香与文化气质。
李白《酬张司马赠墨》:“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
刘言史《右军墨池》:“至今池水涵馀墨,犹共诸泉色不同”。
四、浙东唐诗之路语言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策略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袁家军省长明确提出“抓好大湾区大花园建设;划了重点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诗路”旅游建设或将成为未来浙江最为瞩目耀眼的项目。上文分析了“诗路”唐诗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物产资源,这些语言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本文试作以下探讨。
(一)打造“诗路”山水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对于文化旅游产品非常关键,品牌表明更好的品质保障,且具有较好的认知特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满足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诗路”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必将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价值。据前文所述,“诗路”唐诗中的山水文化价值极高,山水中最出名的有三山和三水,三山即会稽山、天姥山、四明天台山(因四明与天台相连,故并称);三水为镜湖、剡溪、若耶溪,它们可以称得上是唐诗之路山水文化的灵魂。诗路旅游品牌打造可从山水文化入手,打造“三山之魂、三水之灵”山水文化旅游品牌,找准文化旅游发展定位,让诗和远方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可在广告语和导游词上下功夫:一是用心设计广告宣传语。可适当引用“诗路”唐诗做文章,如“诗路十分美,三山三水三分仙,还有一分是梦田”,将“三山之魂、三水之灵”的文化品牌核心引入,并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的“梦”与“诗路”佛道文化,营造仙境禅修之感。让游客在看到广告语时,便能感受诗路山水文化之美,并产生兴趣,想了解是哪三座山、哪三处水,进而前往诗路一游。二是精心设计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为了向游客宣传讲解而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可以被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遣词造句中将“诗路”独特的山水文化融入其中,增强语言表达的文化性,纵情山水的同时,提升文化审美。
(二)建设代入体验式智能“诗路”博物馆
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智能化“诗路”博物馆的打造,将使之成为“诗路”文化的展示与集存地,可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产生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博物馆内不仅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再现“诗路”文化,将文化资源集中性地展现出来,更可将“诗路”唐诗中体现的物产资源等搬进博物馆,建造代入体验式的智能互动展区,并开发相应文创产品。如已失传很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剡藤纸技术,经过研发已再次横空出世,可以打造剡藤纸展区,用动画展示藤剡纸的制作过程及工艺,让游客现场体验在剡藤上写唐诗的乐趣,不仅可以让游客增加代入感,还可以让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得以更好的传承。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文创产品,也可助推“诗路”经济发展。
(三)开发“诗路”唐诗普及读物及译本
《浙东唐诗之路诗歌总集》早已存在,但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知,1 505首诗的数量过大,不够典型。将“诗路”经典唐诗汇编成册,并配注释和图画,打造“诗路”唐诗普及读物。经典唐诗的选择,应以“诗路”文化内涵与物产资源为依据。推动唐诗语言资源这一本体学习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语言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从校园入手,从小开始,植入浙东唐诗之路这一概念,在浙江省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推行“诗路”唐诗普及读本。还可以与旅行社联合开展“跟着唐诗去旅游”的游学活动,让学生在有唐诗积累的背景下去旅游,更好地体会唐诗的意境。在普及读物完成的基础上,还可制作“诗路”唐诗的各种语言译本并对外宣传,形成国外来华旅游热潮,带动浙东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Jernudd, B. H. & J. J. Das Gupta.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Planning[A], in Rubin & Jernudd (eds.), Can Language Be Planned? Sociolingu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Nations[C].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1:195- 215.
[2] 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 2008(1): 9-14.
[3] 陈丽君,胡范铸.语言资源: 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2010(12):22-23.
[4] 袁因,周一渤,竺岳兵等.唐诗之路: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J].藝苑,2008(10):61-64.
[5] 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