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铜钟发现始末

2020-04-07李丽梅

寻根 2020年1期
关键词:郑和西洋纹饰

李丽梅

南京龙江的宝船遗址公园大门挂着的大铜钟被称郑和铜钟,这口铜钟高170厘米,直径100厘米,重650公斤,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依据明郑和铜钟仿造的。在南京马府巷郑和府邸花园郑和纪念馆二楼展厅楼道处,还有一口铜钟,其尺寸远远小于宝船遗址公园的铜钟,当然,这里的铜钟也是复制品。

既然说是复制品,那么原件究竟在哪里?

郑和铜钟的发现实属偶然。这口铜钟发现于1981年。福建省南平市物资局局长张茂贵,在市物资局仓库偶然发现这口被当成废铜收购来的铜钟,凭直觉判断其非等闲之物。他立即通知市文化部门,经考察鉴定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所铸。这一发现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实物资料,殊为珍贵,此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据调查,该铜钟原在南平市茂地依朝村外约5里的三宝殿,殿毁后,被移入依朝村华光庙。传说铜钟最初从福州运来,何时放进三宝殿,无考。传移入华光庙已有一百余年。目前,关于铜钟的铸造地点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铜钟是郑和新建长乐南山的三清宝殿时所铸,另一种认为郑和到过南平并在茂地依朝村的三宝殿铸铜钟。但两说均为推测,皆无文献史料可鉴。

据考证,此铜钟铸造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后失传。铜钟身高0.69米,纽高0.14米,通高0.83米,口御0.49米,壁厚0.02米,重77公斤。钟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纽为双龙柄,制作精美。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此外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分五组,行楷,共54字,每字大小约为18毫米见方。全文如下:

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

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后人在研究铜钟铸造时提出:1431年1月,郑和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下西洋。船隊由龙家湾(今南京下关)出发,经浏家港,抵达福建长乐后,在这里等候东北季风,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祝海神以求庇佑。

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刘东瑞撰《郑和铜钟小考》一文说:“宣德六年二月(1431年4月)船队抵达福建长乐城,在这里等候冬季的东北季风。五月,郑和等顺闽江而上,在富屯溪岸边的南平镇(今南平市西)铸此钟,祈求保佑‘开洋成功。同年十一月,信风来临,郑和同王景弘,率船队自闽江口起航第七次下西洋,此行仍是往返平安。”

1981年,郑和铜钟送市文化馆收藏后,即由该馆卢保康前往铜钟发现地——茂地公社依朝村进行调查,并走访了依朝村年过七旬的老人卢远义和卢传义。两位老人介绍说:此钟早就悬挂在雪山寺,因该寺毁于火,后移至华光庙悬挂。

市文管部门再次前往茂地乡依朝村,走访黄贵贤等五位老人,介绍内容与上次调查相符。传说明朝依朝村有王太监其人,其屋早废,现名王厝坪。当时村里的卢文廉曾进京探望王太监。卢传义老人即是卢文廉第二十二代孙,推算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间相近。村名“依朝”两字,是依靠朝廷之意。当地群众信奉郑和为神明,视铜钟为神物。

至今该地仍广泛流传一则民间故事:铜钟会显圣到雪山寺旁的龙井窟游水,之后,又自悬于殿内。年复一年,未被发现。有一年夏天中午,一群顽童在窟里戏水,忽见水面金光四射,浪花朵朵,又听到水里传来“当当”的悦耳声,十分惊异,认为是妖怪作祟,便投石试探,击中铜钟。铜钟即飞回雪山寺内,顿时,窟内风平浪静,但远处飞鸟惊起争鸣。这一切,孩子们颇感意外,为了摸清楚真相,他们赶到雪山寺,果见铜钟仍悬于殿内。仔细一看,钟身有一处裂纹。自此,再也不见铜钟到龙井窟游水了。

钟是最为古老的礼乐之器,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唐柳宗元《答问》中有:“黄钟,元间之登清庙也,铿天地,动神。”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钟”条将其功用阐述得更为清楚:“凡钟为金乐之首,其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而乡饮酒礼,必用以各歌梵宫仙殿,必用以明宣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处,要么建庙,要么立碑,要么铸钟,以示庆贺或纪念。

郑和铜钟为锡青铜合金铸造,呈褐绿色。横截面为正圆形,钟体上部呈直筒状,下部略呈喇叭状,基本上为圆柱旋转体。顶部设纽,供悬挂用。外壁有几何图案纹饰,还有云龙纹、经文等装饰。钟体外表以纵横带状结构成格纹图案,肩表面浮印外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此外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

《天工开物》对明代冶铸生产技术作了系统的叙述,据其“冶铸”卷所载的文字内容与图样得知,明代不仅能浇铸生产中小型铸件,同时还能生产大型铸件,并采用多种铸造工艺,如泥型铸造、失蜡法铸造,即所谓“万钧钟”与“千斤钟”的生产工艺。郑和铜钟的铸造工艺主要是用泥范法和失蜡法制成,针对铜钟的特殊要求,在技术上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保证铸造一次成功。

郑和铜钟的纹饰和经文大都用泥范法铸出的阳纹,在铜钟的光滑泥范表面刻出凹陷的纹饰。凹陷的纹沟有一定坡度,沟内布满刻痕,沟底加工较难,因而呈尖角状或表面很不光滑。这样,铸出的阳纹纹饰或文字笔画多呈尖角状凸起,其表面不如钟体表面光滑。郑和铜钟的钟纽为双龙柄,从复杂造型及精致程度来看,应为失蜡法铸件。钟纽为“门”形,从钟纽与钟体的结合处来看结合得十分完整,在钟纽所在部位相对应的钟顶内壁上有凸块,系采用分铸法铸成。

猜你喜欢

郑和西洋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下西洋
西洋菜煲陈肾汤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