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数学教学的创新思考
2020-04-07◎
◎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之间知识的联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复习巩固,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积极调整工作体系,结合学生发展以及中考特点,完善课程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数学教师还要优化传统教学评价,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新的转变。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题海战术”利用大量的数学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题型做到了“举一反三”,但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受限,缺乏自主意识,闻一知十的能力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其次,从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来看,大量冗杂的知识重难点使得学生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加之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性,课堂走神、作业完成质量差已成为数学课堂常态,而且枯燥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兴趣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二、基于学生发展优化初三数学教学方式探究
1.加强生活联系,促进学生知识巩固 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积极建立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仅要展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例如教师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三角形”创设情境。如测量国旗杆的长度、高速公路铺设等,并设计多个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如:国旗杆顶端和其影子形成的夹角是多少? 角和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专业绘图软件建立模型使其具体化,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融入课堂评价,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思考等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其现阶段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拉近师生关系,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立足考试特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 中考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必须跨过的一大障碍,也是现阶段初中教师教学重点。对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立足于中考特点,加强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生薄弱项,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以“圆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立足于现阶段学生学情,从“圆的切线”相关性知识出发,设计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相切? 相切时直线与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绘图软件、圆规等教学工具将其具体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进行分组,使组内呈现“梯度式学习结构”,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促进班级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不仅如此,对于组内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可以结合考试重点对其科学分层,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加速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优秀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圆的基础上尽可能融入多的几何知识,让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例如可以将圆的切线性质上增加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结合线段平移垂直的相关性质。这样虽然加大了题目的难度,但是促进了优秀生平面几何表征能力的提升,其在做题时考虑也更加全面;中等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圆的基本知识,还可以结合直线与圆相切形成角度的求证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困生作为班级一类特殊群体,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圆的基础出发,帮助其梳理知识框架。同时,教师还要借助微课、慕课等教学软件,加深其知识印象,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部门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方式的选择,从学生现阶段行为认知出发,结合课程标准,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使其学习中感受数学魅力,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到课堂之中,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其知识、能力双向发展,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