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
2020-04-07◎
◎
有的教师将历史教学环节的“家国情怀”与学生的“爱国情感”混为一谈,认为二者都是基于学生的爱国思想、文化认同思想所演化而来的情感意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从情感内涵上来看,家国情怀除了强调个体对于国家的建设价值之外,也对独立个体的活动价值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家国情怀是集责任感、奉献精神等优秀素质于一体的情感意识,家国情怀引导着学生建设“家”,服务“国”。
一、立足于教材,培养学生爱国心
家国情怀虽然有区别于传统的爱国情感,但其核心内涵与爱国情感之间并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都是以爱护国家、拥护民族、思念故乡等良好的精神素质为核心的爱国素养。故此,在尝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借助既有的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模式:利用历史教材搭建文化教育的舞台,在传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其形成受益于祖国、奉献于祖国的良好意识[1]。但作为无法将情感意识完全表现出来的未成年人,学生对于自身所产生的爱国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归纳,情感无法表达。
教师可结合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教材《鸦片战争》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为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所承受的磨难。结合历史,学生会将“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等历史事件带入到课堂当中。结合教材,将数百年前的屈辱带入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当中,帮助学生分析中华民族所承受的苦难与作出的抗争,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国富民强”的真谛。鸦片战争的爆发、完结,以及中国所承受的一切无一不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哲理,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华民族已经摆脱了仰人鼻息的羞愧处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教材帮助学生重新理解现实,培养其出色的爱国思想,从而在个体的角度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立足于生活,培养学生责任感
历史元素在生活中的表现与继承并不少见,华夏民族以独特的智慧创作了多种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传承下来,影响着后世子孙的未来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从生活中的历史元素入手[2],尊重历史智慧在生活中的价值。立足于生活,结合现实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历史智慧,感受华夏民族,传承文化、发扬文化的良好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以教材《科学文化成就》的相关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教师可结合网络中十分火热的图片《影响21 世纪的20 世纪发明》导入教学活动。在图片中,中国在20 世纪所创造的影响21 世纪的发明只有两样,大部分发明与科技成果来自于西方国家。在课外材料的影响下,学生会产生技不如人的挫败感,甚至萌生出媚外心理。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文化、智慧的研究线适当放长,鼓励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回顾渺远的历史,我们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分析历史地位,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不曾断档,是世界上文化保存最完整、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的民族;总结当下成就,我们在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依靠对课外知识、课内知识的总结,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将不断提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自身所承担的使命,从国家、民族等角度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结合现实说明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教师应将我国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使其主动承担大任,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立足于情感,培养学生民族情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始终都是影响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在学习环节,学生依靠个人情感学习历史知识,在反思环节,个人情感引导着学生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在积累、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对环境、活动、文化投入关注的良好意识逐渐演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更为复杂的思想体系。在尝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情感角度制定教学计划,感受民族、故乡、文化等元素,为家国情怀素养的萌芽创建沃土。
以教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教学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与落实离不开诸位伟人的积极领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活动入手,结合情感内涵引导学生发起历史活动评价,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者”进行评价[3]: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围绕当前的国家建设,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结合客观生活、教材知识对相关群体与社会变革进行评价,思考社会活动与社会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展现个人智慧的机会,客观评价有关历史事件,尊重学生意识在教学环节的表达。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情感结合起来,使其意识到渺小个体对于国家建设的重大作用,进而在情感的角度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结语:家国情怀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极为复杂,为围绕家国情怀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将虚拟教学材料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观察民族、观察现实,在抽象载体与客观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