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学策略
2020-04-07◎
◎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数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挖掘知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需要的元素,找出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进而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的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判定的性质,还要基于这些概念和性质,对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进行解决。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教师需要围绕这个概念展开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更加直观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展示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进行知识的展示,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在对平行四边形判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重点始终都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上。在对图形进行判定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对图形的边、角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分析中会自然而然的知晓平行四边形对角的性质,并利用这个性质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判断。这种自主找到线索,进行判断的方式,完全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通过一般的分析法、归纳法等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入,并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较大的意义。
二、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维
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合理和准确。此外,以问题为引导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适合未来发展的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体探究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多会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积极的发动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时,学生在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后,教师就可针对概念知识,设置具体的问题,扎实学生的基本功,锻炼学生的思维。“四边形ABCD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AB∥CD,AD∥BC,请证明AB=CD,AD=B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驱动思维进行思考,大部分学生会通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而从这个解决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需要做出辅助线,学生需要将AC 连接起来,这样就会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对这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进行验证过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辅助线进行解题。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可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你是怎样想到做辅助线的呢?”,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我们可以由浅入深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已有知识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的去寻找解题的规律,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观察学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中有提高,各个科目的教学都需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础。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变化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教师需要具有差异化的教学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实施不同的训练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出发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利用“数”和“形”结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再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知识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可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只需要学会利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式,来证明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积少成多,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会不断的增多,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以上将“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教学作为对象,制定了几点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以及学科素养得到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