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0-04-07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目前教育中主流的教学形式之一。应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形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的一些教学缺陷还有待发现和补足。同时,新型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构建方法也需要不断深入探究,基于初中数学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又当如何展开?这是本文重点解决和讨论的内容。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缺乏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基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不大。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和思考,每组成员在配置上应该是均等的,分组的原则是基于学生的智力、学习习惯以及平常的表现等因素进行判定的。这样的分组较为科学合理,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旦这个共同体形成会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而现实当中的小组分组却是太过随意,毫无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言,教师通常按照座位的划分,将临近的几位学生编成一个自然组,这类分组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征,正因为分组不科学,导致后期学生在讨论和相处上存在问题[1]。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缺乏重视性
在现实的初中教学过程中,表面上看来学生通过分组,座位变得与以前稍有不同,旁人就误以为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就被确立起来。殊不知,初中数学知识的讲解依然沿用过去老套、毫无创新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依然不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而向学生进行灌输型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处境依旧没有改变,这种分组形式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根本的教学制度和模式未被采用和确立,分组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之间的小动作变多,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缺乏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源于这种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小组成员间通过任务分配,每个成员都会确立自身的责任和身份。而对于承担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任务的成员来讲不太公平,长期担任这类无关紧要的工作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这些成员也无法得到应有的锻炼[2]。
4.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缺乏指导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下达一些学习指令和任务,对于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指导过少。教师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自身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对学生任务的完成度和进度关注不高,对学生的观察和指导也过少。这就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弊端无法得到及时更正,最终将会很难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3]。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路径探究
1.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首要任务就是为小组成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的做法可通过转变教学的提问方式,以往教师提问题都是专注于个人,但是如今在提问方式和技巧上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引导和启发式的问题激起小组成员讨论。小组成员们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便是合作学习氛围建立的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解等边、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如周长、面积和角度三方面进行探究。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甚至无法融入小组中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通过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进而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时,小组成员应当分配任务,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也要在一旁观察和指导,及时更正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会小组成员学会互相尊重和忍让,只有这样小组成员间才能互相补足,做到共同进步[4]。
3.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
小组成员在成员组成上首先要均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太强,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小组合作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成员们开始分工、协作以便最大效率地完成目标。相较于个人,小组学习更具有优势,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增长。
4.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并不能是个人能力的累加,而是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评分机制,将小组看作是一个整体,小组的合作能力要作为评分中的重点项目,同时还应该将成员的个人表现纳入参考范围。这样的评分机制才能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做客观、正确的评价。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革背景下,人们更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模式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开展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