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0-04-07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预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体现出了极强的“牵引性”和“包办性”,会局限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大一线教育者深思的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激发、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积极
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探究的想法,主动参与学习和思维。而想要实现此理想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
1.生活化问题情境。小学生对于熟悉的生活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在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昨天小丽拿了100元去超市,买了1包辣条,花了5角,买了10个苹果,花了15.8元,请问还剩下多少钱?这样的生活化问题,能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维,不仅能够解决生活问题,还能够弄清人民币的换算,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2.悬念化问题情境。悬念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处于疑惑、思维状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从潜伏状态向活跃状态过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充分考虑教与学情况后,对其精心设计。比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能被3整除的一二三位数有哪些,学生虽然能够列举一些,但速度却是极慢的,此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在你们说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说出很多,如195、519等,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说出吗?学生在验证完教师所说数字正确后,认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规律,产生迫切想要知道的想法,在悬疑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这样便能顺利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符合教与学实情的问题情境,能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思维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预留独立思考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针对问题直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就会使得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开始,就进入了讨论与总结阶段,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跟着优等生的思维走,非常不利于对全体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了。因此,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充分实践为前提,让每一位学生都形成个性化观点后再实施合作学习,这样其交流和讨论会更加的激烈和有效,并不断迸发出新的思维。此时,全体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纵深发展,实现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目的。
三、实施问题说理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言训练环节,也就是多组织学生叙述问题的整体解题思路,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所教班级的学生而言,有一个共性问题,即让他们做题简单,但让他们说解题思路却是极难的,因为说理需要学生具有高层次的能力,就是思维条理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当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时,才能够真正说明白。而解决问题绝不是仅求出一个答案,而是要对得出答案的思路进行明确。为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此点,在解题之时,不要仅注重结果,而是要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论述解题思路,逐渐实现对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目的。比如,4个小朋友相互寄1张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针对此题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4×3=12(张),此时教师就要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而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就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了解与指导。笔者相信在长期的坚持下,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够达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与解答,之后根据多种解法,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对解答的对比中,明确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巩固所学,教师就可以将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比如,现在教师手中有一个圆柱形的瓶子,直径和高分别为20cm和50cm,这个瓶子是否可以容纳600毫升水?在展示完此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观察此瓶子,轮流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实践练习,既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与练习,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生活技能。
数学本就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积极性、思维深刻性、思维条理性及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只有在这样有条理的培养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让学生得以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