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成像在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0-04-07李铁柱
李铁柱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天津 300480)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大小不一的血管窦构成,管壁和毛细血管壁类似,多出现于大脑各叶、小脑、脑室壁、桥小脑脚、脑硬膜及鞍区上,大小不一[1]。虽然脑实质内部的大部分出血性病灶直径小于5 mm,仅占全部脑血管畸形疾病的1/10左右,但起病隐匿,一旦发生出血即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随着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加之其属于无创性检查,具有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的特征,使其成为颅内疾病的常用临床诊断方法。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磁共振对比增强成像技术,可根据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提供图像对比增强,可同时获得磁矩图像和相位图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SWI序列成像在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4~69岁,平均(43.36±10.61)岁;病程1~9年,平均(3.89±1.54)年;部位,幕上19例(病灶25个),幕下11例(病灶16个),幕上幕下均有5例(病灶11个);单发26例,多发9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血管瘤联盟:脑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管理指南2017》[4]中的诊断标准,且经手术证实;年龄18~70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磁共振检查禁忌证;合并其他颅内疾病;存在颅内手术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头颅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检查,再进行SWI序列扫描。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 Truehd MR750 3.0T磁共振系统,头颅8通道头颅线圈。
常规序列:横断面SE序列T1WI,设置参数(TR:300 ms,TE:2.46 ms,反转角:90°,FOV:180 mm×220 mm,矩阵:156×320,层厚:5.0 mm,间隔:1.5 mm,激励次数:1);TSE序列T2WI,设置参数(TR:4 000 ms,TE:107 ms,FOV:180 mm×220 mm,矩阵:336×512,层厚:5.0 mm,间隔:1.5 mm,激励次数:1,扫描时间:106 s)。
SWI序列:高分辨力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设置参数(横断面 TR:23.0 ms,TE:30.0 ms,FOV:22 mm×220 mm,矩阵:218×320,层厚:1 mm,层数:100,激励次数:1),使用阵列空间敏感性编码,采集时间为5 min。
所有患者检查后,均进行随访并记录其手术病理结果。
1.3 临床评价
磁共振诊断标准:脑内型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网状混杂信号,信号核心有低信号边缘,等或低信号,病灶低信号且周边有低信号环,脑实质常见牛眼征、爆米花征、桑葚征、铁环征;脑外型为信号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长T1信号,长T2信号,T2WI不均匀,内有条状低信号,T2像有含铁血红蛋白沉积。SWI显示病灶信号呈不均匀性降低,均匀或非均匀黑色信号,混杂信号。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磁共振不同序列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检出率,病灶检出率=检出病灶个数/总病灶个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
SWI序列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比较(%)
2.2 不同序列检出的病灶最大直径
SWI序列检出的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为(3.32±0.74)cm,常规序列检出的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01±0.52)cm;SWI序列检出的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大于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7,P=0.000)。
3 讨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脑血管畸形性疾病,病灶内血流缓慢,血液的长期滞留可促进血栓及钙化的形成,且具有生长能力,故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大部分患者临床有癫、头痛、肢体活动异常、局部功能障碍、口吃不清等症状或体征,初期阶段症状较轻,有8%~37%的患者可有体积较大的出血性病灶,最终可引发急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导致部分患者死亡。因此,于脑海绵状血管瘤早期行准确诊断对预后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SWI序列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大于常规序列,表明磁共振SWI序列在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方面更具优势,分析其原因在于SWI序列对静脉成像主要依赖血氧饱和度的磁敏感性差异,且不受流速影响,经图像处理后,可使高信号最小化,进而使静脉和去氧血红蛋白清晰化,对去氧血红蛋白和静脉血流较丰富的微小病灶非常敏感,从而大幅度提升病灶检出率[5]。而常规序列对体积小、出血量少、出血时间短的病灶,即使是出血时间长的病灶,在病灶内部铁血黄素水平低、对局部磁场无明显的情况下,也不易出现特征性征象,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而高场强可丰富病灶磁敏感数据,显示的范围更大且边界清晰,所以SWI序列病灶最大直径平均值更大。纪律和胡幸[5]研究结果显示,在脑海绵状血管瘤病变范围、病灶检出数量及微小病灶显示方面,SWI序列成像均优于磁共振常规序列,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本研结果的真实性。需要注意的是,SWI序列成像仍存在缺陷,如具有回波时间较长、空间分辨力较高的特点,可在去相位后导致信号丢失;高场强虽然可明确显示病灶范围,但若是出血性病灶,较难将其范围增大原因归属于含铁黄素沉积还是磁场强度高。而检查过程中SWI的瘤体实质显像清晰度比常规序列低,提示其与常规序列结合诊断可提升诊断结果可靠性。
综上所述,磁共振SWI序列成像在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病灶检出率较高,比磁共振常规序列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