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形势下三次产业新动能涌现

2020-04-07郑安琪

互联网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疫情

□ 文 郑安琪

一、疫情所处宏观经济形势背景

(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速由2018的3.6%下降到2019年的3.0%,主要经济体制造业进入下行周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加息、减税、缩表等宏观政策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增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引发全球贸易摩擦升级,阻碍全球投资和贸易复苏进程,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世界经济再度来到十字路口。

(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9年,在国内外压力显著增大的背景下,GDP实现了6.1%的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经济呈现企稳态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二、新形势与疫情叠加引发三次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宏观背景与疫情“黑天鹅”共同作用,供需两端发声变革,催生三次产业数字经济融合部分新业态的出现和推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服务业向“大线上小线下”拓展

疫情防控期间,线下经济活动锐减,生产生活加速向线上迁移,互联网平台发挥优势作用,“大线上小线下”模式成为稳定服务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线下业务向线上迁移。在居家隔离期间,为满足办公、医疗、教育等必要民生需求,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等模式获得大范围推广。这些领域互联网应用,从原来的辅助角色转变成当前的主要力量。疫情成就了钉钉和华为WeLink等协同办公企业的井喷发展,春节后,约2亿人在钉钉平台上进行办公、开视频会议;华为云WeLink日会场次12万次,日环比增加50%。远程诊疗缓解线下门诊压力,成为“战疫先锋”。为缓解线下门诊压力、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远程诊疗在疫情下迅速普及。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功能开通后,每个小时平均近3000人发起在线咨询。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全国受疫情影响延期开学的高校提供近8000门课程中适配相应的专业课、公共课、通识课等课程资源;企鹅辅导、有道、好未来、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公司免费开放在线授课平台,以期缓解用户的学习需求。

线下就业向线上迁移。数字经济灵活就业岗位发挥了增加就业的弹性空间,创新就业模式成为缓解疫情对就业影响的稳定器。疫情影响下,众多餐厅暂停营业、员工赋闲,而前置仓生鲜电商平台出现了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二者进行合作,探索“共享员工”新型就业模式,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如,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于2月6日正式推出“蓝海”就业共享平台,通过灵活就近的短期用工形式,吸纳餐饮商户员工,目前已有约4000名餐厅员工有意“临时上岗”。此外,无空间限制的互联网行业的客服、程序员等职业吸纳了众多无法复工的劳动力,如,飞猪、马蜂窝等旅行预订平台退改签需求暴增,客服人员紧缺,阿里巴巴对外开放云客服岗位招募,吸纳众多求职者。

(二)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

生产端加速数字化进程恢复产能。疫情防控推迟了节后复工,出现的“用工荒”和“招人难”现象,倒逼企业加速自动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如,医用口罩生产厂商金华市科达医疗器械的口罩生产线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攻关,实现了半自动生产,每小时生产3000只合格医用口罩。又如,富士康已经在深圳、成都、郑州、太原等地运行了6座熄灯工厂,节省了88%的人力,效率提升了2.5倍,在疫情期间工人不能及时返工也能正常运转。

消费端催生数字化产品需求应对疫情。疫情催生“无接触”消费场景,服务型机器人、无人超市、AR试衣、无人机配送等场景开始探索商用可能。多家医院、酒店尝试用机器人实现“无接触”配送需求,如,广东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了集成无人驾驶技术的机器人,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

(三)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迎来新机遇

此次疫情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用工的限制和农产品的运销的阻碍,这些影响催生了新业态的发展,为农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与电商结合创新产销模式。疫情期间,对于维持农业经济正常运转来说,产销精准匹配是关键。互联网平台将消费端与生产端紧密结合,很好的破解了这个痛点。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整合农业基地与电商平台资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赋能农产品营销,保障了农产品畅通销售渠道。截至2月12日,全市共对接苏宁易购、天猫、盒马鲜生、飞牛网、好享购、儒家优生活网、亭甜商城等20多个电商平台,网上销售果蔬、畜禽制品、水产品等农产品304吨,销售额达到819万元。

农产品溯源体系迎来新机遇。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有关,大众会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产品检测标准会更加严格,倒逼农产品溯源体系更加完备,甚至激发区块链技术在产品溯源方面的应用。如,南京市利用数字农贸系统,对接农贸市场现有的交易系统、溯源系统、食品检测系统等数据,实时抓取农副产品溯源票据、交易价格、检测结果等信息,累计监测农副产品快检信息233208条,做到精准监管,因情施策。

三、新动能涌现深层次原因及影响趋势

(一)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升级,长期持续提供增长动力

此次疫情期间,无论是对疫情的防治还是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支撑,背后的数字技术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云服务快速响应激增流量。基于阿里云弹性计算资源编排调度服务,钉钉在短短2小时内新增部署了超过1万台云服务器,这个数字也创下了阿里云上快速扩容的新纪录。此外,阿里云遍布全球的2500个CDN节点和120T带宽,也为群直播、视频会议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阿里云在双11积累的技术能力,为钉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目前,不少在线办公、教育平台持续崩溃,钉钉成为使用最频繁最流畅的平台。

5G能力有效应对精准需求。依托5G技术,视频会议能够衍生出VR、AR方案,极大提升远程办公用户体验,更大程度的支撑众多企业的正常运转。远程医疗也是5G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基于5G通信的远程医疗,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融合了在多种模式下的小设备无线通信技术及高速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外科手术的操作、无线远程会诊、患者监护和实时随访、突发救援事件的指挥和决策等。此次疫情期间,中兴提供5G技术支撑,助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实现两例新冠肺炎远程会诊。

(二)生产、消费与就业模式转变,疫情消退后仍有发展潜力

疫情期间催生和推动的新型消费模式和就业模式,在疫情消退后,随着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热度将有所下降,但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产端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一二三产业均开始以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内生动力,此次疫情更突显了数字化转型在抵御风险、增加产能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各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已有众多企业在疫情期间,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将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生产销售环节,加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拓展线上业务,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消费习惯线上依赖性增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部分居民线上消费习惯已逐步养成,此次疫情加深了这种习惯,并扩大了其用户范围。一方面,经历疫情磨砺的电商各环节协同和响应能力提升,消费者网上购物习惯进一步巩固,因此对于网络消费来说有长期利好影响。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免费开放的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等线上服务,拉动了大批新用户,培养了用户习惯,不断积累迭代发展的资源,即便疫情结束后的需求量变小,也将成为线下传统领域的重要补充力量,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业模式向灵活型转变。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依托互联网的灵活就业岗位,此次疫情更催生了“共享员工”等新型就业模式,同时线上办公的普及、网络平台客服和程序员等岗位的需求激增,更加凸显了灵活型就业的弹性优势。疫情期间,新型就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疫情结束后,由于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就业模式也不会迅速消减,将逐渐成为现有就业模式的有效补充。

四、政策建议

(一)防范制造业产能过剩风险

此次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相关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高,各厂家加紧提升产能,甚至石油、石化、汽车、服装等行业的企业也增设相关产线,用储备原材料转而生产防疫用品。疫情过后,相关用品的产能极易出现过剩风险。建议政府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收储一部分富余产能,后期开展产销对接、技术帮扶等措施,帮助相关企业及时调节生产方案,帮助部分企业产业链转型。同时,对社会大众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鼓励合理使用和购买物资,做到不囤积、不浪费。

(二)促进新兴产业合规发展

疫情期间,众多新模式新业态需求激增,在鼓励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监管,谨防疫情过后的过热投资和泡沫风险。监管部门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大力支持创业创新。放宽新业态新模式准入门槛,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为此次疫情催生的消费新模式、消费新场景的发展营造健康、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疫情
战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抗疫情 显担当
战疫情 打阻击 扛责任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