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2020-04-07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五关雲霏

作文新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桃换旧符桃符红纸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五(3)班 关雲霏

指导老师 张微微

一、问题的提出

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喜庆的对联。我知道贴对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那对联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历史渊源?对联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集资料,查阅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和对联有关的知识。

3.询问老师、家里长辈,了解相关信息。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涉及的方面网络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书籍和对联有关的传说老师的讲述和对联有关的古诗网络家长对联的语言特点如今贴对的意义联具体内容对联与桃符有关。早在周朝人们就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驱除厉鬼。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明代桃符才改为“春联”,并盛行起来。传说,每年腊月三十在门口贴上红纸,就可以吓跑祸害村民的叫“年”的怪兽。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讲究对仗,也就是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烘托节日氛围。

四、结论

1.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直至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可见其对春联的重视。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2.关于对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它都会出来吓人。可是有一年,来了一个仙人,他知道“年”最怕红色与响声,于是,他让人们在“年”出没的时候,都在门口贴上红纸,并放鞭炮,这样吓跑了“年”。打这之后,门口贴着的红纸也渐渐成为了对联。

3.对 联 也 称“楹 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它看似很难,其实并不难。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就可以创作出合格的对联了。

4.汉字的表达方式有许多,而对联可以说代表了汉字文化的底蕴,对联作为一种利用汉字特征写成的民族文体,还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如今,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大红对联,这种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成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表达美好心愿的必不可少的方式。

【杨老师的话】

小作者的选题十分贴合生活,为了深入研究,她采用多种调查渠道获取信息,并进一步加工重组,可见她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被整理出来的报告条分缕析,格式规范,主题突出。她不仅向我们呈现出了对联的起源和发展,还向我们进一步介绍了对联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的重要意义,研究成果特别喜人。相信小作者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一定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综合素养在此期间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猜你喜欢

新桃换旧符桃符红纸
元日
刘老汉的烦恼
元日
元日
桃符的传说
书法课
红白纸换位魔术
巧算减法
智慧地图(三十一)
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