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改革研究

2020-04-06唐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

【摘 要】本文针对商科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及归属管理不明晰、重技能轻文化等问题,提出商科高职院校“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改革建议:整合“商务写作”“商务沟通”“商务口才”三门课程,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通識必修课;构建“通用基础+专业应用”的教学内容,采用师资相对固定的模式,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建立“库—模—页”的SPOC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核心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商科高职院校 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 主要问题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52-0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发传统商业颠覆性的变革,催生了新的商业时代。新商业的发展对商科类高职院校原有的写作与沟通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为商科类高职院校写作与沟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生动力。

面对商科类高职院校写作与沟通课程跟不上数字化经济时代需求的问题,我们历时半年综合调研5所有代表性的商科高职院校,着重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现状,并对部分教师、行政人员、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发现商科类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一般比较重视通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将“应用写作”“职业口才”“商务沟通”等文化课程列入全校必修通识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本文探索通识教育“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商科高职院校写作与沟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没有设置培养通用职业能力的文化必修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商科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用能力的培养、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文化课程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

(一)文化基础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不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商务礼仪”“职业口才”等文化基础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在个别专业中开成必修课,在少数专业中开成选修课,散见于个别专业。与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不符。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现代国际化商务人才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培养通用职业能力的文化必修课,应引起教师、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8年5月,清华大学宣布“写作与沟通”为必修课程,社会各界和高校反响热烈,引起热议,《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刊发众多报道和评论。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程从2018级学生开始作为各专业必修课,并组建海内外教师团队大力推动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足见大学生写作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商科类高职院校以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更需要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这门基础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文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

(二)文化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归属管理不明晰

文化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归属管理不明晰。以写作、沟通、礼仪课程为例。写作课程方面,流通系开设会展文案写作、策划文案写作、商业计划书写作实训课程;旅游管理系有旅游应用写作、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沟通课程方面,流通系有商务沟通与客户服务课程;旅游管理系有旅游人际交往与沟通等课程。礼仪课程方面,金融系开设金融服务礼仪、金融礼仪课程;流通系开设会展礼仪实训、现代营销礼仪、现代营销礼仪实训课程;旅游管理系有邮轮职业礼仪、酒店职业礼仪、民航服务礼仪课程。除了个别课程专业性比较强外,许多课程与一般写作课程、沟通课程、商务礼仪并无太大的区别,设置的随意性大。

为规范文化课程的归属、管理,把“应用写作”“商务礼仪”“职业口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归属公共基础教学部管理。公共基础教学部根据各个专业的要求,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

(三)重技能轻文化,忽视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商科类大多属于服务和管理行业,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综合素养的培养,忽视受教育者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文化课程存在认知的“错位”现象,加之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不强,加剧文化课程的“效果损耗”,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短板。因此,商科类高职院校重技能也要重视文化课程,应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的经济步伐,坚定文化自信,活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国优秀的商务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接续相传,构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素质支撑。

“商务写作与沟通”作为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是各专业课程的底层逻辑,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它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其具有为其他课程打基础的功能,它培养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商科高职院校“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改革建议

面向各专业培养学生的“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加大能说会写善沟通的现代商务人才培养力度,既是文化基础课程的目标,又是商务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商科类高职院校应整合商务沟通、商务口才、商务写作教学资源,将“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作为职业通用能力必修课程,传授商务写作与沟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商务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职业口才应用能力等,提升商科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整合“商务写作”“商务沟通”“商务口才”三门课程,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通识必修课

第一,深入调研论证充分,精准定位商务特色。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资深教授带队,副教授和讲师为主的调研团队,采用进课堂听课、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6个月的调研,了解5所商科院校相关课程和教学,考察培养方案、学时设置、考核考试。调研团队多次研讨,咨询相关专家,达成共识:当代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待,要求新商业人才培养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集结力量整合资源,通过创新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育人体系。结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商务行业,突出现代商务特色,向学校领导提出整合“商务写作”“商务沟通”“商务口才”三门课程,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调研报告。

第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决策开设课程。以往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或“商务写作”)课程作为公共必修文化课或者必修通识课,出现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想上、教学效果不太好的情况。“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成为必修通识课程,势必挤占其他课程学分。如果没有学校的顶层设计,该课程的开设将无法达成共识。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课由学校决策,校长参与筹划推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从基础教研室、公共基础教学部、教务处,到分管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均高度重视,分管教学副院长多次召开教务处、教学委员会研究协调,决定从2019级开始作为必修通用能力课程开设“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覆盖全体学生。

第三,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商务写作”“商务沟通”“商务口才”深度融合。“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作为商科类高职院校的通识必修课,公共基础教学部在充分调研研讨咨询的基础上,秉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内容板块、教学过程。首先,明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商科定位,提出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是全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商务写作与沟通”是一门核心通用能力实践性技能课程,是必修课。其次,明确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是商科大学生全面发展、人生成长、职场发展的必备条件。“能说会写懂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工作氛围、完成工作任务的必备能力。再次,培养大学生商务写作与沟通综合能力,具体就是提高商务写作表达能力、商务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职业口才应用能力的现代商务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

(二)构建“通用基础+专业应用”的教学内容,采用师资相对固定的模式,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内容由“商务沟通”“商务口才”“商务写作”三大板块构成,每个板块按照不同的专业岗位设置情景,以“必需、够用”作为理论和技能训练内容的编写标尺。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专业通用能力调研分析会,通过分析倒推确定通用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从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既教授通用的写作、口才、沟通等知识,也教授新商科职业工作必需的应用技能,强化商科学生通用的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一是加强通用基础模块内容教学,依据通用典型工作任务,创设项目化教学模块。根据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二是按照专业应用要求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以职场专业工作为导向,以培养职场专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依据专业需要,设计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媒体文书、管理沟通、商务沟通、基础口才、演讲口才、社交口才、推销口才、求职口才等11个学习情境。

将各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分配给各位老师,相对固定下来,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如个人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调研,聚焦未来职场发展,点上突破,针对职业岗位“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技能教学效果。“商务沟通”和“商务口才”模块根据各个专业的要求设置考核方案,采用平时课堂口试方式。“商务写作”部分内容采用笔试,其中“媒体文书”要求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微信推文。放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考勤+课堂口试+写作笔试+微信推文”组合方式,力争真实、客观、立体体现三大板块的重点学习情景的学习效果。

因此,“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开设符合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新商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趋势,契合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库—模—页”的SPOC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核心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库”是所有专业都适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模”是每个专业在职业工作中的应用模式,“页”是每个专业在职业工作中的应用案例。既满足所有专业的“商务写作与沟通”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也满足各个专业个性特色能力培养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所特别缺乏的“能说会写善沟通懂礼仪”能力。应建设“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尽量满足学生核心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需要,為学生职业职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实现“知识学到、技能习到、素质修到、情商悟到、胆商练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是建设“商务写作与沟通”工作项目化实训SPOC数字化课程。进行数字化混合学习、自适应学习和线下教育教学探索,基于当下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新商科背景下人才培养趋势,将传统的基于课程内容的教学转变为基于产出需求的培养过程,建立以产出导向效果的“以学为中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项目化实训数字化课程。二是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工作项目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商务写作项目实训教学资源:高职各专业能用,贴近时代、工作岗位,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商务口才项目实训教学资源:分专业开设,如导游口才、社交口才、推销口才、演讲口才等;商务沟通项目实训教学资源:据情境而设,如团队沟通、面谈沟通、谈判沟通、会议沟通等。开发具有三大属性的工作项目化实训教学资源,这是高职“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载体、内容。三是“商务写作与沟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课程建设。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商务性、文化性、职业性的三大属性,决定了课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共同建设课程的可行性、必要性,应加大工作项目化实训教学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

总之,“商务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开设,对建设“知识、能力、价值”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养成”的有机统一,提升商务写作、沟通、表达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琳.《商务写作与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提升研究之一[J].现代商贸工业,2020(12).

[2]李林.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实路径[J].人民论坛,2019(24).

[3]张宝忠.深度对接产业需求 全面建构新商科职业人才培养体系[N].浙江日报,2017-08-21(08).

[4]朱铁壁.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革新刍议[N].中国建设报,2019-11-06(05).

[5]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须补“文化课”[N].中国教育报,2012-12-05(05).

[6]张阿芬.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怎样突破短板[N].光明日报,2019-07-23(15).

[7]唐琳,陈学璞.文化自信下广西网络消费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6).

[8]唐琳.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9]安蓉泉.高职“文化育人”的错位与调适[N].中国青年报,2014-12-22(11).

[10]周龙军.构建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11]冯志明.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撑系统构建研究——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

[12]席东梅.高职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发展正当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

[13]赵叶珠,程海霞.欧洲新学位制度下“商科”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6(8).

[14]席东梅,任占营.特色·协调·共舞:高职教育的发展愿景、生态理念和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

[15]唐以志.关于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

[16]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

[17]唐琳.“商務写作与沟通”通用能力课程构建研究——大学生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提升研究之二[J].现代商贸工业,2020(23).

【基金项目】中共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2020年“培元固本”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计划项目“育人先育师,育才先筑基——教师党支部‘教学、科研和课程思政融合创建”(2020PYGB005);中共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格局”精品项目“‘商务写作与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19XGJ007);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智慧商科立体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37号)

【作者简介】唐 琳(1972—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