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地”的故事传到北疆
2020-04-06邬泽亮
文| 邬泽亮
我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今年2 月13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派记者跟随内蒙古医疗队到湖北荆门采访。得知这一消息,我和同事们纷纷踊跃报名,有24 人请缨出征。经过挑选,这个任务落到了作为文字记者的我以及摄像记者马滨楠身上。我们先后于2 月16 日和2 月21 日随医疗队包机和物资运输车辆抵达湖北荆门,成为荆楚大地上的“战地记者”。
在湖北的一个多月里,我们面对着各种风险和挑战:疫情严重、防护物资紧缺、交通封锁,等等。可是,作为媒体人,特别是电视台的记者,就是要深入现场记录、拍摄、深度挖掘,把镜头和话筒对准“一线的一线”。
我们走进隔离楼层、污染区、医护办公室、发热门诊、病人转运通道,与一线医护人员、感控人员、防疫工作人员、出院转运患者和病人家属面对面交流。新闻时刻在发生,海量信息纷涌而来,我们以职业记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从中发现寻找好的素材。
医疗队队员夏凌是当年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的“老兵”,在一次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她所在的病区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确诊患者,这名患者时常行为狂躁无法约束,有时试图抓扯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口罩,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夏凌在工作中无意发现,只要在病人狂躁时能够轻轻抱一抱他,拉拉他的手,病人的情绪就能好转。于是,每次夏凌都不顾危险走近患者温柔安抚。我们又了解到,同样是抗击非典疫情“老兵”的护士长刘淑艳,也无微不至地护理病区内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的病人。根据以上的素材,我们制作了电视新闻《特殊的护理》,这是国内媒体较早关注疫情期间精神病人和其他身体残疾病人护理工作的新闻,让千里之外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抗疫一线内蒙古医疗队员的艰辛与奉献。
“战地记者”的作用,除了记录历史、讲好故事,更在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我们了解到,内蒙古援助荆门的一线护士服从当地医院安排,每天实行四班倒,便关注跟拍了他们在凌晨两点的一次交接班。在这次跟拍中,我们采取完整纪实的方式,以最小的影响来记录全程,在采访中挖掘了接班护士帮助患者购买传递生活物资,给荆门当地低血糖的护士姐妹带内蒙古特产牛肉干,细致交代每一个病人的指标数据、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需求等动人场景,用镜头生动展现了内蒙古医护人员与当地医护战友的并肩作战,与当地患者的守望相助。
用真情感染人,用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一线报道中,我们关注到“90 后”医疗队员这个特殊群体。为讲好这个群体的故事,我们在与医疗队员全面深入沟通后,将报道对象选定为医疗队荆门一医小分队仅有的三名男护士。三个“90 后”小伙随内蒙古第一批医疗队抵达荆门,作为队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他们承担了物资分发入库等体力劳动。我们的报道中,讲述了身材瘦小的李续如何帮体重近200 斤的病人翻身,蒙古族小伙敖日格乐教患者用蒙古语说“加油”,年龄最小的王坤如何一步步克服恐惧投身战场等感人故事,用三个“90 后”男护士的生动故事,以点带面地展现“90 后”群体在抗疫一线的时代担当。
使命在肩,初心不改。在与荆门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制了电视新闻28 条、广播新闻及连线20 余条、新媒体产品30 多个,用笔和镜头让草原英雄儿女在荆楚大地的感人故事传遍祖国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