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变迁
——基于深访和社交媒体观察的研究

2020-04-06

文化与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民族

语言是人类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传播载体。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丰富多彩。据孙宏开等主编的《中国的语言》记载,我国仅少数民族语言就有129种之多,其中很多语言都濒危或正在走向濒危。[1]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也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国政府通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级法律法规来保护少数民族行使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并积极推进民族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学界也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的研究持续给予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多立足于语言学科,从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个层面开展研究,认为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都出现了结构缺失,难以进行文化重建,加之使用的人群较少,无法完整地观察和记录语言功能的演化和分布,进而主张开展语言保持论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保持模式的研究。[2]也有从政策互动的角度提出,语言文字政策与经济、 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之间的互动效应,要求从宏观制度层面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3]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主张运用数字媒介技术建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或开发电子词典、语言教学软件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4]这些努力和建议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既往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关注青年一代的少数民族群体是如何使用和看待少数民族语言的,对少数民族语言在当下应用场景的变迁也缺乏具体而细微的观察。因而,本文旨在通过访谈少数民族青年人,记录他们所认知的本民族语言,并结合对社交媒体等的观察,以管窥少数民族语言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变迁,从而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寻找更多可能的机会与场景。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深度访谈法,依据便利抽样原则,选取了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利用非结构式访谈提纲获取他们对于本民族语言的理解与认知。再从知乎上爬取了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88条问答,通过对问答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探究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场景的变迁。

一、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流工具的式微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其首要功能概不外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所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在渐渐退出日常生活。这其中的原因众多而复杂。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耳相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言的传播力,加之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经难以表述当下最新的生活,逐渐失去日常交际的功能,随之被人们慢慢抛弃。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需要掌握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接受教育、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5]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2018年2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研究制定颁布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应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当地普通话普及率明显提升,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普通话的主流地位和优势,让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主动选择了放弃本民族语言,从而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在家庭这一场域中也逐渐退却。

起初,这种变化是共同发生在同一地缘群体之中,少数民族语言的退场并未带来明显的问题,其也未被视为独特的、必备的族群属性象征符号。

小学的时候没人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大家在学校都讲普通话,老师也是,下课会和同学讲方言。(被访者A,哈尼族,女,20岁)

虽然周围都是少数民族成员,但他们也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我就感觉大家都一样。当然了,大家都不会说就不会去聊那个话题。不过偶尔也会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但也仅限于在内部或小群体内之类的,毕竟别人关注的时间也不长。(被访者B,壮族,女,23岁)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生活空间的转换,少数民族群体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中不得不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不少人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成员不会讲本民族话了,要讲也是夹杂着普通话的语调和词语,既不像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像普通话,使得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与外部成员沟通与交往时身份模糊的尴尬处境。

二、族群认同标识与族群身份怀疑的双重符码

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年一代少数民族群体,他们大部分都会经历跨地域的学习和工作,在多民族交融的环境中,如何认识和定位自身,找到自己的归属,这成为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群体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时,他们可能就会处于两种不同的尴尬处境:会说却无法说本民族语言;想说却不会说本民族语言。

前一种情况多出现在陌生的民族环境中,尤其是那些去到一二线城市求学或打工的年轻人更常遇到,周围都是与自己不同民族的人,彼此之间都用普通话交流,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基本都不会使用到自己民族的语言,即使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也因为使用机会和场景的缺失,而不得不隐匿本民族的语言。在这种情形下,一旦遇到与自己讲同一民族语言的人,就会很快与对方建立亲切的人际关系,这时的少数民族语言被赋予了族群身份认同的意义,成为少数民族群体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寻找和建立族群认同的显著标识。然而,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丧失了对本民族语言掌握的能力,相较而言后一种情况则更为常见。

从原本生活区域走出来的少数民族青年群体,在多民族共处的环境中,遇到本民族成员时就会出现“会说本民族语言”和“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两类群体的划分。在同一场域下两类群体进行交流,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常常会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感,进而调侃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这就会导致后者对身份认同问题产生思考,开始怀疑自己的族群身份。

我周围都是少数民族成员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聊天,因为当时的那个环境大家都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我就比较心虚,只能点点头或者是解释说我们这边都不会,但我自己也好奇,为什么自己不会讲。要说当时的情况算是羞愧吧。毕竟大家玩得好才会在一起讲少数民族话。(被访者C,彝族,女,24岁)

为什么我不会啊,他们也经常问我为什么不会,刚开始觉得好无语,后面就直接跟他们说我是假的,其实是汉族。只要她们一讲这个问题,我就无条件地说自己不是少数民族,免得丢脸。(被访者D,布朗族,男,21岁)

有时候会有愧疚感,就是享受着民族带给自己的加分之类的政策,但是连最基本的语言都不会,包括连用写名字都不会。(被访者E,纳西族,男,23岁)

在与被访者的访谈中可以发现,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的缺失,这部分少数民族青年群体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在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同族人比照下,困惑与压力感随之产生。

我有同学跟我一样是同一个民族的,她们有时候还会笑我,为什么她们会说,而我不会,以前读中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读大学遇到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一讲少数民族语言我只能跟她们说,我可能是假的少数民族。(被访者C,彝族,女,24岁)

由此,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转换,使得少数民族语言不再仅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让交流的双方产生归属感和情感联系,呈现出彼此共通的意义空间。但是,对于那些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体来说,语言的缺失成为其内心隐秘的痛处。少数民族语言因而呈现出族群认同标识与族群身份怀疑的双重符码特征。

三、从生活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迁移

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退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民族地区政务工作的发展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少数民族语言在一些特定职业场景中的优势逐渐显现。比如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州县的公务员招考中会要求加试少数民族语言,以凉山州公务员招考为例,其加试的彝语文考卷不仅侧重于彝语基础知识的考核,还有对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也有汉文与彝文互译,要求考生彝汉兼通。有培训机构对2019年上半年凉山州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进入面试资格复审人员名单分析发现,加试彝语文的岗位有近100个,加试彝语文岗位的复审人员笔试折合总成绩均较折合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对比没有参加彝文考试的,优势非常明显。①思尔. 亲,你知道凉山州公务员招考加试彝语文的优势吗?该怎么复习呢?2020-3-8.https://xw.qq.com/cmsid/20200308A08IIX00本研究从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上搜索到《2020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计划及职位信息表》,发现其中提供的229个职位类别中,有15个职位明确要求藏汉翻译或藏语言文学专业,其全部为乡镇或县区级。

有些地方的政府窗口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还专门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培训活动。比如在攀枝花市的盐边县,盐边县行政审批局发动各民族干部职工组建了“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班”微信群,2020年5月8日第一期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班顺利开班,主要学习了彝语的单词与词组。②攀枝花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盐边县行政审批局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培训 助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办事“沟通难”http://zwzx.panzhihua.gov.cn/zwgk/gzdt/1587294.shtml

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比如在知乎平台上,“如果想学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你会推荐哪个?”这样的提问,截至2020年7月18日,其浏览次数高达59453次。另一个询问网友“如何看待凉山州乡镇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必须加试彝文?”的问题,截至2020年7月16日,也吸引了2714人次的浏览。本研究使用“八爪鱼”软件从知乎上爬取了与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有关的88条问答文本,运用EXCEL等工具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有些网友的回答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在职场上的实际意义。

咱学一门儿语言,主要图什么?……对升职调动有很大帮助……如果能蒙、藏、维语都学会,呵呵呵呵,自治区级的单位很有可能在向你招手了。

(作者:Prometheus,回答ID:51239389,点赞数47,评论数16,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3885/answer/51239389)

我从小在乌鲁木齐土生土长,在新疆生活或者想要了解新疆的话,懂维吾尔语会增色不少,在新疆考公务员也会有优势。

(作者:曹炫佑,回答ID:618529326,点赞数12,评论数4,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3885/answer/51239389)

通过对所抓取到的88条回答文本的高频词分析,发现除去“语言”“民族”“少数民族”这些基本的高频词外,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文化”“交流”与“使用”(见表1)。这体现出少数民族语言在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交流事业上的价值被人们反复提及。

表1 知乎问答高频词

有网友在回答中说:

对于语言多样性进行保护的价值,就只有从文化演进传承和遗存的角度上去进行,也即强化其文化符号属性。比方说,应用于艺术作品、设计等等,从这些方向去发掘独特的价值,进而转换成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或者学术价值,从而在相关领域获取一些机会。(作者:George Ban,回答ID:1248638827,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599862/answer/1248638827)

也有网友直接推荐了许多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创意的文创视频,如作者“艾卜娜·加沙伊”(回答ID:1248622186),推荐了满语版的《小猪佩奇》、壮语版的《国际歌》、蒙语版的《喜欢你》等视频(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599862/answer/1248622186)。

从以上局部微观的观察中,基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种趋势,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务工作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文创产业方面渐渐地找到了自身的生存场景。

四、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激励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在了解了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功能和场景的变迁之后,再来有针对性地分析一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问题。本研究认为,鉴于少数民族语言从生活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迁移,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时候,可以着眼于提升语言的经济价值。依据语言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当个人在进行语言决策的时候肯定会考虑语言学习成本与收益的问题[6],而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决策来说,其机会成本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考虑当下社会语言环境的整体格局,无法盲目地鼓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收益,加之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窄小的利基市场。在此种情况下,语言政策的激励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语言政策是指关于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7]。换句话而言,也就是通过语言规划供给来促使人们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关语言政策的激励效应,在本研究对知乎平台的观察中也得到了某种印证。在对爬取到的问答文本的发布时间、点赞数和评论数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每一次问答及其点赞数和评论数有明显数据出现的年份,往往也伴随有重大的国家政策出台。

比如,有关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话题自2011年开始出现,而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同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指导思想,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抢救保护濒危语言事业。2014年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颁布, 提出了科学稳妥推行汉族同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育的决策, 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创新。2016年国家民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干部双语学习工作的意见》,以推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地区当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要求。而2020年是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实现年。

由此看来,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有效的政策来调节少数民族语言的供需关系,那将会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人们必须对少数民族语言有说和写的需求。本研究在对少数民族青年群体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那些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个体,在跨区域、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遭遇到的族群身份的困惑与压力,也往往成为其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动力,尤其是那些有意愿考公务员的学生,表示愿意去主动寻求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机会。这种“痛定思痛”之后而产生的由内向外的需求,再加上恰当的外部政策激励,或许可以给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带来一线生机。

语言的消逝有其必然规律,其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同样语言的保护与传承也要遵循特有的规律,更难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这需要国家、家庭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在不断发展中慢慢去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对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影响因素的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