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推广路径探析
2020-04-03赵容王丹陈静
赵容 王丹 陈静
中国是少数民族大国,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遭受着冲击,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不断消逝。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要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就要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对濒危语言的现状的分析,提出开发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一、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现状分析
濒危语言指的是使用人数愈来愈少的、即将面临灭绝的语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大约97%的地区的人仅集中使用4%的语言,大约96%的语言使用人数相对较少,仅仅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全世界各地区共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至少一半以上语言的使用者正在日益不断地减少,预测大概会有90%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末面临灭绝。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135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面临濒危的语言大约有40种,处于濒危的语言20种,失去正常社会交际能力的语言有8种,而已经死亡彻底消失的就有7种。
濒危语言有急促型和缓慢型两种。缓慢型是经历较长时间的积累而导致濒危;急促型是在较短时间内就发生濒危。仙岛语又称先岛语,是阿昌族的支系仙岛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原归为阿昌语的一个方言,1990年代从阿昌语中独立出来,属于"中国新发现语言"的一种,也是中国境内极度濒危的一种语言。仙岛语使用人数较少,而且人口分布杂居、族群分化严重,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正在经历转型,这些现象让仙岛语处于濒危状态。仙岛语本身的语言表达和语言功能存在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没有书面文字。因此,仙岛语属于濒危语言中局促型。卡卓语是云南省蒙古族的独特语言,卡卓语属于小群体,容易被周围较强势的族群同化,进而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属于比较脆弱的层次。卡卓语在本民族的使用者正在逐渐减少,使用区域也正在缩减。虽然目前卡卓语仍然用于家庭和大多数场合,但是人们日常交流逐渐开始使用汉语,子女成为母语卡卓语的半使用者,卡卓语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使用活力不足,很多农村的小学,在广播及因特网方面都是使用汉语,却没有使用卡卓语。因此,卡卓语属于濒危语言中的缓慢型。
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人类认知的系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这就暗含着语言多样性的消失,将会导致人类认知的退化。也会致使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产生心理阴影。
二、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推广的意义
(一)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地方文化特色
1.少数民族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消逝,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消失的速度在逐步加快。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还是文化的载体。神话、传说和故事等等都是依靠语言来表达。我们国家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作品。
2.语言中集聚着丰富的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作为信息的载体的语言,不断在历史长河积累知识和经验,是他们在自然界中慢慢认识和发展的经验,语言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与前进中所不能或缺的,人类社会的很多知识和经验都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和保存的。因此,保护濒危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传承民族文化。
(二)保护濒危语言,保留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遭受着重大的冲击,越来越少的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族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消逝。少数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心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势在必行,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任其消失,我们要呼吁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项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引起社会关注,感受不同文化
现在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少数民族自身也在普及普通话,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小孩都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要不就是会讲,但是不会写。少数民族文化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流传而走到今天,历经了多少岁月的蹉跎,但是它的流失还是没有得到充足的社会关注。因此,要想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的分析中国历史文化中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其次,可以更好的挖掘出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文化特质。再次,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措施。
三、搭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推广平台
当今社会,许多有能力扶持濒危语言的仁人志士尚未找到合适的平台。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搭建微信的公众号平台,通过公众号推送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魅力。。该平台拟主要分为以下的板块:
(一)益看异族模块
该模块主要向募捐者及对平台有兴趣的人士展示少数民族的基本信息,通过图片或者文字的方式介绍少数民族的发展史,语言文字信息,风俗习惯,建筑风格,服装风格特点,主要的民族节日等。公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民族进行浏览,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该模块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最終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人民携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益说异族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利用导游解说的方式,通过视频向公众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实地探访制作小视频更加生动地向公众展示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重要节日的庆典。通过该模块,可以让公众直观的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仿佛置身于其中。呼吁人们要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到达更好的推广目的。
(三)益集传入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加入本项目的公众,他们可以通过平台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该项目推广的作用以及意义。带动更多的人与我们一起保护濒危少数民族文化。
(四)益募捐资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一个募捐的渠道,公眾在了解了平台后,自发的进行募捐。募捐得来的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会在此处进行公示,让募捐者了解资金的去向。
(五)益馈传入模块
该板块主要是针对募捐者。通过在平台展示少数民族书法和图画或者少数民族特色小物件的方式,募捐者可以选择心仪的物件,工作人员会根据募捐者的信息进行邮寄。在该模块,其他社会公众也可以选择喜欢的物件进行购买。购买所得资金的用途也会在益募捐资板块公示。
通过这五个部分的宣传和应用,使这个平台在全社会得到推广,吸引有能力的人进行注资,从而保证平台的资金流动,使平台能够更好持续地运转下去。等到社会知名度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尝试着把平台从国内扩充至国外的语言文字研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带动各地人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濒危语言。
四、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推广的其他措施
(一)宏观方面
首先,把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的范畴,进一步加强责任制度的建设,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而承担这个责任,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不单单是纯粹的学术行为,更需要语言使用者内部以及社会外部大众的共同参与及协作。最后,保护濒危语言是全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团结起来,才能让濒危语言不再濒危。
(二)微观方面
1.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政策上体现,在行动中落实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支持各省、市、自治区尽快制定出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双语教学制度,在办学形式,学制,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对师资队伍,生源,学校管理体制,教学经费来源及运用等作出合理细致的规定,让双语教育真正地做到有法律保障、有经济支持、有人才到位。
2.尽快建立保障濒危语言资金流通的机构
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机构对濒危语言资金进行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对资金的筹集,运用和效益等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也可以拉动企业进行融资,融合全社会的力量。
3.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濒危语言保护工作
社会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公众资源对濒危语言进行大力的宣传,促使人们对濒危语言问题有更加清晰地认识;建立配套的濒危语言数据库;记录和保护濒危语言文字资料;尽快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园区或基地,积极建立濒危语言保护区,保护民族语言输出环境,为濒危语言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聚集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说一种语言的情况比较多,但也有一部分民族说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多语言的社会环境构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语言消失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因此拯救濒危语言势在必行。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少数民族精神及情结的体现,一种语言的消失会给该种语言的使用者带去客观心灵上不可弥补的创伤所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使用该民族语言的人们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