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预算绩效研究
2020-04-03殷丹薇刘唯义张宝良
殷丹薇 刘唯义 张宝良
十九大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着建设“双一流”的时代要求。2018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格局,高校预算绩效研究逐步提上日程。
一、 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预算是一个内部控制系统而不是一种战略手段,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必然离不开内部控制的指导和支持。
(一)内部控制意识缺乏,相关制度不完善
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的领导层还尚未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重视,片面的将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割裂开来,在工作中完全独立化两个管理体系,导致财政资金控制弱化。此外,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内控规范和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很多地区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控工作也相继做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或规范,但仍然存在法规标准不完善、标准规定不清晰等难题。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1.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达不到内部控制规范要求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根本就没有绩效考评的制度或体系,或者有的高校构建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但考核指标不全面、不详尽、不具体等缺点仍然存在,也没有针对高校自身特点和特殊经济活动专门设计的评价指标,或者指标不符合学校预算执行实际情况。
2.预算绩效管理无法实现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远远达不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很多高校把绩效预算理解为对项目资金执行情况的事后绩效控制,忽略了事前、事中的绩效考评,无法实现绩效预算的全过程管理。更别提对预算整体运行过程中管控点、风险点的查找和控制了,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的机制自然也建立不起来了,从而导致风险信息无法反馈或反馈滞后。
(三)信息技术在绩效预算管理中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内控报告编制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系统层面的建设。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高校必须注重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便于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信息安全。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也大多采用人工控制,手段较为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难以满足内部控制对于信息化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对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1.提高单位层面的认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将内部控制的思想贯穿到高校预算编制、执行、反馈监督的各个过程。
2.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共同完善。首先明确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及风险点,以制度的形式给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管理。其次明确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补充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最后加强对两种制度的融合,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以保证制度可执行性。
(二)结合内部控制理论,构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1.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考评指标是高校预算绩效目标的量化和细化描述,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来完善和細化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制度的指导和要求下丰富绩效考核指标范围及深度。
(1)一级指标: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和信息系统层面来考虑
(2)二级指标:分别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制度建设;财务层面、政府采购层面、国有资产业务层面、建设项目层面、合同管理层面、其他领域层面;建设层面、运行层面来加以考虑。
(3)三级指标: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分别设置,如预算编制情况,预决算对比情况,学费收入情况,资产负债率,教学管理情况,科研管理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纠正偏差,以反映最真实的预算绩效水平。
2.结合风险控制提升绩效预算管理水平
绩效预算管理的最本质目的是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防范风险的发生,随着市场化浪潮的推进,高校办学受市场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财政要求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初心也是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发生。因此,为了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高校一定要基于内控视角来分析和执行科学的绩效管理工作。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高校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提升,以大数据平台来解决数据量大、制度信息搭建复杂的问题,同时防范数据遗漏、过程无控制、人为有造假等现象的发生,有效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2.为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提供平台。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对预算编制事前规划,对预算执行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的一个过程。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对汇总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全面、精准、有效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