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加速度”

2020-04-03

江淮法治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加速度全省

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全省民营经济呈现规模扩张、贡献提升、活力彰显的良好发展势头。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5月修订了《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2019年8月检查了全省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律法规情况。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在2019年11月底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4万亿元,增长8.6%,比全省GDP增速快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9%。2019年1月至9月,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400.7亿元,增长2.4%,占全省税收的67.6%;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3%,占全省投资的65.3%;全省新登记注册民营企业24万户,截至9月末,全省民营企业达128万户、增长20.3%。”2019年1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这是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全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是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服务环境而得来的。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才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调度督查机制、完善诉求协调机制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细化实化政策方面,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16个市、41家省有关单位制定了实施细则或配套文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修订印发《全省民营经济考核评价办法》,2019年首次开展考核激励,对考核位次居前的6个市、36个县在用地和信贷政策上给予激励,其中在用地方面,共兑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计划1.02万亩。

我省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给予真心实意的帮扶,通过用好支持政策,使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拿出“十百千”真金白银加大财政支持:“十”就是从2019年起,省财政统筹新增10亿元设立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百”就是设立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加快推进总规模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落地;“千”就是持续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额达到1000亿元、新增对民营企业贷款2000亿元。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前9个月,全省民营企业新增减税295.5亿元,占全省新增减税规模的64.2%。从2019年5月1日起执行新的社保费率政策,截至9月底,共为企业减少社保缴费约86.2亿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016年以来,我省在降低制度性交易、用地、用能等成本上出台针对性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3000余亿元。大力开展清欠工作。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截至2019年10月底,全省累计偿还拖欠账款95.9亿元,提前完成国家要求的目标任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修订《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开展科技融资担保,多渠道支持科技成果落地。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安徽省科技大市场,共举办创新成果发布、转化交易等活动以及各类双创活动18场,发布100多项技术成果。2019年前10个月,全省企业吸纳技术合同 8007项,合同成交额188.9亿元。加强人才引进培养。近30所省内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接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近万人。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力度,对21家单位55名符合条件的人才奖补2256万元。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机制,对从国外、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论文要求,开辟评审绿色通道。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认定2200户省“专精特新”企业,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1%的数量,贡献了18%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0%的利润。2019年有19户企业获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已成为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品牌。

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对于民企而言,融资问题甚至能“掌控”其命运。我省不断改善金融服务,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扩大信贷投放方面,2019年前9个月,全省累计发放支小再贷款80.6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478亿元。截至9月底,全省民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新增公司类贷款余额的54.7%。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2019年前9个月,新型政银担业务(含惠农安居贷等)新增放款658.4亿元,服务企业3.5万户。截至9月底,全省新型政银担在保余额1170亿元,在保企业12.7万户。另一方面,落实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争取2019年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3.02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0%,获得奖补资金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截至2019年10月底,全省上市公司106家(含2家过会待发),其中民营企业5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16家,其中民营企业282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717家,其中科创板1637家、专精特新板525家。

企业品牌如何宣传?产品销路如何扩展……我省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使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在央视新闻频道持续开展“精品安徽”宣传活动,推动企业抱团登陆央视“大舞台”,截至2019年9月底,累计有66家企业产品在黄金时间段播出,收看人次超97亿,不仅帮助企业扩大了销售,也提升了安徽工业的整体形象。举办家博会、工业机器人等产需对接活动,组织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览展示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开拓市场。落实首购首用政策。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的培育认定及保险补偿工作。2017年至2018年,我省共培育认定460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累计新增研发投入、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69.6亿元、125.2亿元、20.3亿元。

我省还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政务环境、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振。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谋良策

为协助做好对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工作,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前,省人大财经委召开会议听取了省发改委等11个部门和单位的专题汇报,并组织两个调研组赴合肥、亳州、蚌埠、阜阳、滁州、安庆、六安、黄山等8市及有关县(区)开展了专题调研。省人大财经委调研报告,肯定成效的篇幅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指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求真务实的调研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报告提供了参考。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对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予以肯定,针对当前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相结合,不折不扣地抓好中央及省委关于民营经济发展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下大力气破解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全面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良法善策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强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着力推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修订的《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加大对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法规效应。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政策法规知晓率。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进一步畅通民营经济政策落实反馈渠道,加强督查调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减负”才能“增力”,如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要全面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大省政府关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加快推进各地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持续开展专项清欠行动,摸清底数,强化督查,切实解决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扩大参与直购电的民营企业主体范围和交易规模,落实《安徽省城镇管道燃气配气价格管理办法》的要求,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帮助民营企业破解招工难题,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推进“机器换人”。

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金融支持,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大家为着力纾解融资难题提出建议: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新型政银担和税融通等政策性金融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健全融资服务体系,创新小微金融产品,深入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发展市场化的征信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扩大民营企业信贷规模提供支持。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

2019年1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此,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和先进要素向优质民营企业聚集,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推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标准,推动民营企业将质量管理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加快传统型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培育更多优质民营企业。深入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健全“引、育、用、留”人才支撑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为企业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识。大家提出,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等措施,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推进智慧政务新模式,加强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企业数据平台建设,健全企业开办“六个一”长效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有效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常委会会议后,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主任会议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将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交省政府研究处理。此次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必将有力推动全省民营经济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总量和结构、质量和效益、技术和业态等方面求突破、上台阶,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加速度全省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