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04-02雷鸣剑
雷鸣剑
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既与我们党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为我们抢占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制高点,开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了必胜信心。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加坚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自信自觉。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旅游经济,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强调,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优势。
两轮驱动 比翼齐飞
立足新时代新条件,我们要深刻领悟到,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现文化发现创造价值与旅游体验分享的有机结合,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
一是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上“过得去”,更注重追求生活高品质,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就是一个生动体现。
经统计部门核定,仅2018年广东全省旅游总收入就达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指标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如今人们外出旅游,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而偏重看文化、看历史,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的品质旅游。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必须主动适应人民对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这一新变化,自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多优质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实现文化高效能传播。文化传播借助一定的渠道,旅游则为此提供了最佳载体。随着文博场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游悄然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这启示我们,必须推动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把更多的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使其成为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客厅。将深厚的革命精神贯通到红色旅游的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打造浸润体验式旅游,让游客可互动、可欣赏、可回味。
三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广东区域文化多姿多彩,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百越文化、雷州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武术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等各具风情,重现南粤古驿道、粤剧、“南海Ⅰ号”、岭南中医药典籍等的往昔辉煌,彰显《岭南文化辞典》的“岭南文脉”,厚植广东旅游业发展潜在的宝贵资源。
推动旅游业由大跨到强,在于人文优势与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有效提升广东旅游的独特文化魅力。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把更多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用文化增加旅游的附加值,这既惠及游客民众,又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两轮驱动、比翼齐飞,共同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这对于各级党委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携手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广东大胆创新,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一手抓文旅事业,一手抓文旅产业,协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
在铸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上发力。广东省原文化厅和原旅游局联合举办9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既展示了全省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精品,也积累了铸造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的经验做法。
新形势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进一步发挥深圳文博会和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的功能作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要将“室内+室外”“传统手段+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打造智慧旅游、房车旅游等新景致。继续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服务的供给结构,在演出、展览、活动、线路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与生力军作用,壮大产业新动能。
聚焦构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蓝色旅游经济带、滨海产业带、粤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拓展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上发力。今年年初,广东在美洲、欧洲等重要客源地举办了多场“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展示了广彩绘制、戏服制作、广东醒狮等非物質文化遗产,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等参加并给予较高评价。
这昭示我们,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建设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广州市天河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构建以新业态为重点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模式。实施互联网电视走出去工程等,推动重点新媒体拓展海外市场。
在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上发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文化+旅游”,组织各地市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镇、村)。通过示范区创建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活化利用非遗、演艺、创意设计、旅游设施等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定要在旅游产业成为主要支柱产业,旅游综合收入所占GDP比重较高,而且能够拉动整个区域或者一个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地方,才能够真正发展全域旅游。
从根本上来说,全域旅游是要从文化和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机关统筹抓旅游,从景点旅游转变为目的地旅游;从封闭式小旅游转变为开放型“旅游+”;从“民团式”治安管理转变为全域旅游依法治理。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政策的出台,为广东携手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要以此为契机,共同写就港澳同胞和祖国人民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大文章。推动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要深入宣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行动计划。要加强粤港澳文艺精品、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供给,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高水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携手港澳开展“一程多站”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要提高文化和旅游领域开放水平,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中国国际马戏节等对外交流活动。创新广东文化和旅游的形象体系与品牌宣传,加强市场营销,打造“广东文化旅游丝路行”“月圆四海”等品牌和精品线路、产品,深化与国内外重要客源地的合作交流。要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办好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设计营商周,以及深圳澳门国际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打造一批国际文化会展品牌。
建好大湾区文学联盟、演艺联盟、电影联盟、广电联盟、智库联盟、文艺联谊会、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等。规划创作一批反映大湾区历史人文风貌和携手发展的文艺精品,出版“大灣区文化地图系列丛书”。建设大湾区文化创意企业孵化中心、南方(广东·佛山)影视中心,打造文化产业合作示范平台。
发挥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作用,促进大湾区邮轮旅游合作。扩大离境退税商店范围,打造粤港澳旅游购物目的地。以“旅游+”带动多元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产业融合,推动深圳、珠海、中山、广州番禺区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一项系统工程
增加底色、擦亮品牌,确保文化旅游融合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且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加强组织协调。广东各地及文化和旅游、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将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落实。省文化和旅游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会商机制,指导和协调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各地市建立相应会商工作机制,定期通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动态,对本地区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进行统筹指导和管理,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更紧密合作。
加强政策配套。根据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林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项目纳入资助和扶持范围,加大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培育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龙头项目上取得突破。
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方面的投融资。加强人才培育。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统筹培训本地区文化旅游骨干,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着力提高导游、讲解员的文化素养,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在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中,加强对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保护、合理利用,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