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超越
2020-04-02林泽兵
林泽兵
第一次来韩山师范学院(下称韩山师院)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前段时间,借“揭西县2019年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班”在韩山师院举办之机,我得以故地重游。时隔25年之久,内心当真感慨万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唤醒了我内心对青葱岁月的回忆。往事一幕幕呈现,这样的“历史感”,最有助于思考人生价值。于是,在这里,我感受潮汕文化,学习教育理论,开拓宏观视野,思考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追问自身距离自我实现还有多远,反思是什么阻碍了人的成长……
一
韩山师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设施齐全,是读书治学和工作生活的理想园地。通过《学员研修手册》,我们了解到,学校的前身为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潮人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立的“韩山书院”。韩山师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办学一百多年来,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不过,说起韩山师院,必不可少的要提到文学宗师韩愈。
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生活年代大致在中唐时期。公元819年,韩愈被贬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却在潮人的心中活了上千年,对潮人及潮汕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潮州人民特意修建韩文公祠纪念韩愈。韩文公祠与韩山师院仅一墙之隔,和韩山师院一样,依山而建,面向韩江。从韩山师院西校门沿滨江长廊走,只需数米,便可拾步石阶,前往韩文公祠,瞻仰一代文学家韩愈。走进韩山师院东校门,穿过广场,就到了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前立有韩愈像,穿越千年时空,其人格魅力依然在荡涤着人们的灵魂,我们仿佛听到他的谆谆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一生历尽坎坷。吕玉华副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韩愈的生活、求学、为官、作文各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在为官方面,他几经奋斗,高居庙堂,直言进谏,触怒龙颜,先后遭遇两次重大贬谪。其中一次便是由都城长安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时,立志于复兴儒学的韩愈因看不惯唐宪宗迎佛骨,上了一篇奏表《论佛骨表》,唐宪宗阅后震怒,韩愈亦因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其时的潮州经济文化落后,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疬之乡”。尽管其所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样惨痛的人生体验,但韩愈的人生态度其实是积极有为的,被贬潮州做刺史期间,他把俸禄捐了出去,用来请老师办学校。当时社会不尊师重教,而韩愈“抗颜为师”,对抗不尊师重教的流俗,倡导传道、授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到更多的年轻人。
面对官场浮沉,韩愈采取的是积极求官的态度,直至高居庙堂。但这种积极求官的态度,不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韩愈一旦得到官职,就兢兢业业、格尽职守,只要在位置上,他就绝对对得起他的职守,“君子居其位,则死思其官”(《争臣论》)。韩愈积极居官的人生态度,刚正执着、凡事敢为天下先、无所畏惧、特立行独的精神,贯彻了他整整一生。
在作文方面,韩愈领导古文运动,开一代先河,尽管被当时的人嘲讽与排斥,但他愈挫愈勇,留给后人丰厚的文化遗产,无尽的思考。在韩愈的时代,骈体文经历八代共六百年,文风华而不实,文体千篇一律,韩愈革除六百年骈文的弊病,吸纳骈文的优点,使古文写作攀升到崭新的境界。他写出来文章千变万化,而又情深似海,形成中国文言文中美的典范。中国古典文化有如浩瀚星空,当后人抬头仰望,韩愈在这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关于韩愈的更多故事,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或上网听听专家学者的讲叙。而此时行走潮州,感受韩文公之遗绪,我认为,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 出门研修和我们在家里自己学习有什么区别,行走的意义是什么,韩山师院的人文气息带给我们怎样的熏陶?2. 韩愈为人师表,积极为官的人生态度,对身处教育岗位的教师有何启发?3. 韩愈反对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文风,我们又将以怎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教师的写作?
二
在韩山师院为期六天的培训中,每天由一到两位专家主讲。专家们讲授的内容结构体系很大,在此难以一一叙述。“思维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是我本次学习的重要体悟,来自揭阳华侨中学高焕祥校长的讲座。高校长先是大学教师,后转到中学任校长,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应试教育的狭小思维。上网搜索可以看到他的很多作品,如专著《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等。高校长以“全人教育“为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发展,他对教师提出了多角度的发展方向:结构性思维、教师校本意识、文化修炼与专业化发展、情感修炼与专业化发展、理论修炼与专业化发展、科学修炼与专业化发展、课程修炼与专业化发展、智慧修炼专业化发展、技术修炼与专业化发展、艺术修炼与专业化发展等。高校长把教师的发展纳入高考备考的体系当中去,强调思维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人类所有的科学、哲学、技术以及所有的理論,都是靠思维构筑的。他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了教师的学习方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听了高校长的授课,我对教师的“思维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思维”,对我们的自我完善,对教育实践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体现在思维领域上的披荆斩棘,而这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塑造的措施和途径。当体会到思维的改变是如此之艰难,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学生成长的不易。教师通过专业阅读、主动写作、积极实践的方式来修炼和促进专业发展,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思维,掌握育人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领者。
三
听课培训之余,我喜欢在韩山师院随处走走,任思维在自由的漫步中放飞。从学校东校门进入校园,穿过广场,我们遇见大学最重要的建筑——图书馆。初来韩山师院时我还是少年,旧地重游时我已人到中年。卡里·纪伯伦说:“正如你总是默默接受田野中的四季轮回一样,也要接受心灵上的季节变换。”时光慢慢地改变一个人的外貌,我们既留不住时光,又留不住容颜。我们若要坦然接受心灵上季节的变化,只有不断地对心灵进行滋养,除此别无他法。书藉作为精神营养品,每一次当我们经过气势恢宏的图书馆,或每一次徜徉于书海,内心是否也曾有“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豪情喷薄欲出?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此言精当!
读书有如此精妙之处,但很多人并没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有一次和同事闲聊,他告诉我,他花了一段时间阅读了100本书,但是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这100本书对他造成任何影响,也没能感受到他自己变化了多少。我们总是一边读书,一边遗忘。书籍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凭着兴趣一本一本读下去,也许会给我们的业余生活带来快乐,但是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阅读的收获,我们就要进行深度的阅读。这种深度的阅读要求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并与我们的工作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教师的阅读又不能只是局限于教育领域,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识,对教师打开教育思考的视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拒绝平庸。但是光读不写,知识很难内化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思维也很难改變。于是写作就成为了沟通读书与工作的一座桥梁。写作是对我们工作实践的总结和促进,写作如同一面镜子,让人照见了自己的内心。教师的写作要表达温和而坚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要烙上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在进行无效的写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学校管理需要留痕的资料,于是很多教师为了使工作的过程得以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用记账的形式事无巨细地进行文字的累积;第二方面是因培训和学习增加,教师需要把学习的收获以文本的形式提交上来,就出现了为应付作业而形成的被动写作,这种被动的写作形成的作品,没有情感,没有个性,“高大空”,就像古代的骈体文。
倘若我们在作业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理念,使作品充满个性,我们在写作中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就能够把“作业”写成“作品”。2015年至2017年,我担任揭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当我们仅仅完成第一次培训的时候,我们有感而发,工作室便有5篇文章发表于《揭阳教育》。我撰写工作室中期总结《名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驿站》,以“构建有效的管理模式、重视共赢的协同创新、开展有效的教育研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为观点,记录教育实践与探索过程,情感真挚,该文后来获得省德育研究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广东中小学德育》杂志发表。201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国培,我每天都作笔记,后来这些笔记经过整理以后,以《根植信仰,携梦飞翔——记南京师范大学研修之行》为题发表于《师道》杂志。可以说,读书、写作、实践,是支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四
这座历史古城,最让人动情的还是那些用石板铺就的路,石板砌成的墙。坚硬与质朴的石头,由工匠分割成大小适中的石材,构筑成这座城市的建筑,石头经过岁月打磨,形成敦厚温柔的品格。漫步江边的石板路,一边是屹立的城墙,另一边是滔滔的江水,内心也变得温柔敦厚起来。
广济桥的桥墩与楼台,不仅结构独特,装饰也非常精美,桥墩坚实,楼台俊美,屹立水中,横跨韩江。夜幕降临,水光交融,桥和江共同演绎光与水的传奇,火树银花,花千树,星如雨,美得让人销魂……
走在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很容易引发人对人生价值感的思考,很容易想起王国维关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说。你可以站在广济门城楼,面向韩江,望尽天涯路;可以沿着石阶拾步而上,走进韩文公祠,品味为“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漫步牌坊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面对这样的美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往曾经有过的执着、付出、收获,那是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片段,唯有这些想法才能契合此时此景。这是心灵对时空的超越。
(作者单位:广东揭西县南侨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