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微商
2020-04-02杨皓
杨皓
庚子一疫话题多,其中热度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话题,当然非“口罩君”莫属了。
口罩,这一大众并不陌生的事物,先是围绕“何种口罩能够有效防护”的话题,向大众来了一次详细且庄重的自我介绍。一时间,“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脱颖而出,成为了口罩中的王者,市民竞相追逐;接着,话题开始转向“口罩市场供需情况”,原本几元一个的口罩,身价迅速上涨几倍甚至幾十倍,市民纷纷感叹“一罩难求”“罩值千金”之余,更多了一分对疫情状况的担忧;在科普与升值过后,“口罩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争议——“作为捐献物资的口罩为何无故积压”“伪劣假冒口罩如何辨别”“社会上是否存在销售二手口罩的行为”……
这一次,向来作为“消费主义弄潮儿”的微商稍显迟钝,没能早早预料到口罩的突然走俏,但是恍然大悟之余,微商们试图“亡羊补牢”,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防护标准各异的口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朋友圈,无数网民被刷屏。
应了一句玩笑话:微商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当然,关于微商的疑问与争议,同样不会缺席。
疑问
无须赘述,在疫情之前,微商售卖的东西无外乎化妆品、各类食品、衣物等日常用品,专营销售如口罩、消毒液这一类卫生用品的微商,至少记者本人以及身边的亲友都是闻所未闻。然而最为有趣,也最令人疑惑的便是:为何一夜之间,原本售卖各类生活用品的微商们,摇身一变,全都变成了“卫生先锋”“病毒杀手”,在朋友圈兜售起自己“独家”的防疫物资。
仅就记者本人,便发现了如下令人惊叹的防疫物资微商身份:原本在朋友圈售卖服饰的微商、原本在朋友圈介绍旅游产品的旅行网站导购、原本在朋友圈介绍房屋信息的房产中介人员、原本在朋友圈售卖宠物的微商、原本在朋友圈介绍理财产品的银行工作人员、原本在朋友圈宣传自己的主持司仪……
不难发现,这些在疫情期间售卖防疫物资的微商们,本身所处的行业都和医疗卫生八竿子打不着,甚至于部分微商与原本行业跨度之大,可谓令人啼笑皆非。
这究竟是为什么?记者还没来得及解开这一疑惑,另一个疑惑就又来了。
起初,这些转行的微商们还都是以售卖口罩、消毒液等商品为主,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微商们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记者发现,自己朋友圈内一位原先以售卖宠物为业的微商,居然贩卖起了防护服、体温枪等相当专业的防护物品。要知道,这类商品与口罩、消毒液不同,即便是正常时期,想要买到这些物资也并不简单,市场上鲜有店铺有售,更不要提在当下这非常阶段,一来城市里市场、商店绝大多数都已闭门歇业,想要从正常渠道获得这些物资一定很难行得通;二来,如防护服这类一线医护人员急需的抗疫情物资,本身就已多次曝出供应紧张、医护人员甚至寻求相关捐助的消息。在如此的特殊阶段,关乎生命甚至于可以说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防护服,难不成医院等相关一线人员求之不得,而微商这里却货源充足,只待网友问价?
针对如此状况,记者不禁发问:这些防疫物资是真是假?倘若是真的,这些新进防疫微商们,究竟从何渠道得来这么多如此珍贵的防疫物资?倘若是假的,这些家伙是从何而来,将会到哪里去,对社会又将会有怎样的危害呢?
怀揣着无数疑问,记者以购买口罩的名义,尝试与一位微商取得了联系。在与其的微信语音电话沟通中,该微商对口罩来源于何处一直讳莫如深,只是一味保证产品质量。当记者询问其价格时,该微商表示:“这要看具体你们要的数量,数量越大,价格越低。”
争议
不待我们自己去探清种种疑惑,有关微商售卖口罩等防疫物资的新闻就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答案。
首先引起广泛关注的便是假冒伪劣口罩充斥市场。2020年2月初开始,新闻就多次报道警方破获制造假冒伪劣口罩的相关案件,网络上各种帮助市民鉴别口罩真伪的文章也是随处可见。关于这类假冒伪劣口罩的去向,新闻明确指出,因较为隐蔽难以监管,微商等个人线上售卖为主要销售方式。
与售卖假冒伪劣口罩不同,还有部分微商的生财之道更为粗鲁直接:虚假售卖诈骗。具体说来,即是某些不法分子伪装成手里掌握口罩等防疫物资的微商,在网络上虚假售卖所谓的口罩等防疫商品,这类诈骗一般数额较大,选取的诈骗对象多为替单位或机构采购大量物资的客户,一旦诈骗者与受害者谈妥,诈骗者就会要求受害者在网络上先向其支付部分定金,而一旦定金到账,诈骗者很快就会把受害者拉黑。
这类诈骗并非少见,2020年2月14日,央视新闻曾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然而,有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实施诈骗,大发“黑心财”。近日,合肥市公安部门果断出击,连续破获了多起假借销售防疫口罩之名实施的诈骗案件。注意其中“连续破获多起”的措辞,可见仅合肥一座城市,此类犯罪现象就不算罕见。同样是2月14日,上海方面曝出一起手法类似的诈骗案件,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是,该诈骗案件的犯罪者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艺人。
与上述情况不同,也有部分微商贩卖的口罩等医疗物资真实合格,但即便如此,其中仍有争议。
争议的关键即在于物资来源,在二月初时,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视频画面显示,视频的拍摄地点是某物流集散地,拍摄视频的人自称某快递公司物流工作人员。在视频中,该工作人员手持口罩说道:“看见没有,这是正儿八经的N95,你以为能到你们手上吗?都被我们截获了,就说丢了啊。”当然,最后那句“就说丢了啊”是对寄件人说的。在证明自己拥有货量充足的口罩后,视频中的快递员顺理成章地开始推销起自己截获的口罩,鼓动网友赶快下单。其实只要在百度上搜索“快递 口罩 丢失”的关键词,控诉快递公司截获客户口罩,并号称快件丢失的文章并不少见。
快递员为何铤而走险?这里当然有着巨大的利益可图,当物资按照丢失赔付时,并不计算在特殊时期口罩的附加值,然而快递员充当微商转手把口罩卖给网民,恰恰把特殊时期口罩的附加价值全部揽入自己的怀中,可谓稳赚不赔。
各位也不用急着骂这些快递工作人员,要知道2月13日《新京报》有这么一则报道:《疾控中心干部当“微商”转卖口罩,拖了抗疫后腿》。原本已经到达疾控中心,想必是将要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物资,也能变成“以权谋私”的道具,真是气煞人也。
微商
上述的一地鸡毛,难道只要全部怪在微商身上就行了吗?我们又要搬出网络监管难等陈词滥调吗?
未必。要知道,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纵使微商群体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法行为,但参与其中的人很多原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微商,而是选择了网络这一渠道行种种苟且之事而已。
人们当然有理由愤怒,疫情当前,一面是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搏斗的一线医护人员,一面是想尽一切办法或诈骗或售假,或害人利己或以权谋私的微商,所有这一切让躲藏在网络那一头的微商似乎成为了所有恶的源头。
然而,我们终究是缺了一种品性,一种叫作自省的品性。湖北洪湖华康大药房把6毛进价口罩卖1元被市民举报,这其实就印证了:微商在售卖口罩等防疫物资时的种种丑态,只不过是当下社会现实的放大镜而已。
我们何曾有过暂且放下自己的利益,为他人有所想的自省能力?如果有,有多少呢?当一个药房在非常时期坚持为当地市民争取来之不易的口罩,且市面上无论什么口罩都炒到5元到30元每只不等的价格时,这家药房仍然坚持1元的价格对外售卖,无法想象的是,感谢的话未曾见说,竟有人先想到的是举报,理由是该口罩在平时的售价远低于1元。
那么,在如此的状态之下,药店应该如何自保呢?一位在药店工作的售货员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確实存在很多举报口罩售价太高的情况,再考虑到进价又那么高,所以我们药店目前不敢进口罩了,也不计划在近期对外销售口罩。”
所有的不合理,所有的害人利己,其实背后的逻辑老套且清晰:卖假货,因为真的值钱;抬物价,因为人无我有,有利可图;以权谋私,因为有特权接触到利益;互相举报,因为眼红无法享受特权……
卖假口罩的微商错了吗?当然错了。以卖口罩名义诈骗的艺人错了吗?当然错了。快递员错了吗?当然错了。文中的疾控中心干部错了吗?当然错了。那么,谁没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