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2020-04-02耿红梅耿韬王春玲

祖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耿红梅 耿韬 王春玲

摘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要关注学生在职业技能与精神两方面的共同提升。作者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从工匠精神同学生与校园、企业所具有的关系出发,以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基础,就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匠精神”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主要案例,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本文主要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等一系列战略的提出,也令工匠精神为更多人所了解。从国家角度而言,“工匠精神”一词是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李克强总理强调应当对企业激励,以便于推动其开展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发展。同时,工匠精神本身也有助于促使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①。作者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以校企结合为基础,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内容,就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的关系

高职教育工作具备给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对于生产、经营和各类服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还在承担职业技能的传授工作,但并不利于推动学生职业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的过程中,李克强总理说明,应当促使职业技能和精神的共同提升,为技术发展、生产模式转變、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扶贫攻坚等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出卓越贡献。同时,受教育者也要逐渐形成敬业守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面貌。对于工匠精神而言,中心和重点在于精益求精,这也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精神面貌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工匠精神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本身息息相关,其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是十分丰富的。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的基地与二级学院模式都是典型的案例。事实上,校企合作的方式同样是优势互补的关键性教育方法,这也给高职院校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带来了更多的思路。然而,这一工作如果只是寄希望于学校显然也是不够的,企业也应当参与其中。“校企合作”的方式是推动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关键性道路,学生能够在企业所具有的实操环境中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并逐渐提高自己的情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工作是能够推动校园和企业实现合作的关键力量。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目前的视角出发,人们往往会将“工匠”定义为“各个领域的技术人才”,能够掌握娴熟技术的同时,最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目前的工匠精神也应当作为深层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并进一步展现为人们的职业态度和精神观念。作为从业者,同时还要具备敬业、执着、创新的品质和较强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进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仍然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问题分析

1.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时,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个角度入手。然而,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确保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对于“职业精神②”的培育可能会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课程,并不会进行主动钻研。

2.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说是能够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摄取,授课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不能形成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高职教师一旦缺乏制度方面的保障,也很难实现技能的学习,这都会导致教师的技术水平及个人能力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一旦教师的思想陈旧,也无法同企业的现代思维方式相适应,这些都不利于高职学生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

3.“工匠精神”与校企何止之间的关系的融合度较差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办学方面所具有的主要特色在于实现了校园和企业的合作,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企业都是为了利用高职院校在校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抑或是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促使企业社会影响力才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③。而高职院校也有希望获取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设备、资金、技术或是人才等各方面的补贴才会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毫无疑问,这些行为毫无疑问是比较短视的,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个人精神毫无益处。一旦学生的实习期结束,缺乏延续性的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三、借助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优化途径

(一)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关专业开展“双主体”的交替式育人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的“订单班”,通过校园和企业双班主任的机制开展相关活动④。除了以上举措之外,订单班合作企业还会投入一部分资金,以生产经营的相关特点装修订单班教室,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令学生能够逐渐接触并体验校园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令企业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同时,校外的专家以及企业的优秀员工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特质,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感染,并进行主动学习。

(二)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强化校企合作

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而言,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人才能够融入到企业之中,实现就业的同时,确保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能够有所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确保同企业的要求相适应。作者针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多家企业开展了调研工作,并采访了一些企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人员采访,以校园文化和学生个人特色为基础,把工匠精神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日常教学或相应的思想课程之中,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工匠态度,使学生可以进一步追求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

(三)强化对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言论与行为的影响。教师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才可以确保学生也能够树立起“工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院校要提升对于校园与企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作为教师,不但应当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同时还要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必须持有端正的态度,确保多方面的情况得到了解的同时,才能令“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校园和企业之中。

(四)积极实施“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实施了现代学徒和学校企业双导师的相关制度。将工匠标准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之中,通过现代工匠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技能和精神培养的结合。举例来说,对于建筑业销售以及从事中介等学生而言,可以通过“2+0.5+0.5⑤”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前两个学年内促使校园和企业都参与到基本的技能教学工作当中,在第三学年的上半学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而下半学期则前往培养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并由实习期间的“师傅”对学生进行评分。

四、结语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本身不但是机遇,同样是挑战。以往使用的教学模式很难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建筑业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确保顺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机制,借助校园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创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平台,以便于社会能够获取更多高素质的优秀建筑业人才,确保中国社会能够尽快实现转型与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曹贞贞:《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讨》,《南方农机》,2019年,第18期,第127+133页。

②曾艳:《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浅谈》,《中外企业家》,2019年,第27期,第137-138页。

③魏美:《浅析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黑河学刊》,2019年,第5期,第141-142页。

④胡明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10期,第214页。

⑤夏果平、谭德礼:《内在动力激发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第61-66页。

参考文献:

[1]曹贞贞.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南方农机,2019,(18):127+133.

[2]曾艳.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浅谈[J].中外企业家,2019,(27):137-138.

[3]魏美.浅析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J].黑河学刊,2019,(05):141-142.

[4]胡明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214.

[5]夏果平,谭德礼.内在动力激发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5):61-66.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编号:J18RB158)“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耿红梅,大学本科,山东铝业职业学院,高级统计师,职业学院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2]耿韬,大学本科,山东铝业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研究;[3]王春玲,硕士,山东铝业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企业员工培训。)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