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命旅途中用文字呈现觉悟寻找灵魂

2020-04-02福泰来

中国铁路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练习册诗集高铁

福泰来

近日,田湘诗集《练习册》作品研讨会在广西兴安县召开。《星星》诗刊副主编、诗人李自国,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郁葱,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林雪,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西诗歌》主编、诗人卢卫平,高级编辑、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龚学明,杭州市上城区作家协会主席、浙江日报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莽原》副主编、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张晓雪,诗歌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荣光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诗人、诗性读本《山湖集》主编王键,诗人、诗歌翻译家王远洋,《诗歌风赏》主编、诗人娜仁琪琪格,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总监祝雪侠,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凡一平,广西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评论家唐春烨,《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盘妙彬,《桂林日报》编委、诗人刘春,南宁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陈祖君,诗人甘谷列、伍迁、陆辉艳及谢丽、朱英玉等媒体朋友和嘉宾。四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诗刊》副主编、著名评论家王冰主持。

郁葱首先发言,诗歌不仅仅要带给人有意味的情感和精神体验,也要记录人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是我对田湘诗歌的理解。不是什么经历都能成为记忆,能够保留的那些,就是你与俗世关联的那个点,许多俗的不俗的观念不经意中纠结在一起,成为诗人一种复杂或者单纯的表达。一个理性的诗人一定有他智慧的、哲学的、恒久的那一部分,这是成就一个好诗人的前提之一。田湘的短诗《典当行》,看到这个题目就首先想,如果这个题目拿给我,我会怎样写,我设计了几种写法,但是一写就俗,我摆脱不了这个“俗”字,所以只能放弃。田湘这首诗写得好,在这首诗的写作上,他比我高明,他找到了自己应该把握的那个点。艺术跟做人基本相通,看人的质量。田湘发现那些琐碎的习以为常的细微的东西,那些很难入诗的东西,那里面跟他有许多默契有许多感应,他看到了,而且看得很准。

卢卫平认为,看了这本《练习册》,我觉得,在田湘的笔下,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入诗的。马拉美说:“世上所有的一切,最后都结束在一本书中。”对田湘来说,世上存在的一切,或者他看到的一切,都结束在一首诗中,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第二个印象是,我认为田湘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很强的看见能力。在田湘的诗集当中,几乎每一首诗都体现出田湘的看见能力。之所以说“看见能力”对诗人那么重要,来源于我对维特根斯坦非常有名的一句话的理解,他认为,看见眼前的事物是最难的。第三个印象就是“练习”,其实“练习”这个词特别准确。我最近在读玛丽·奥列弗的诗集,她谈到写诗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阅读,第二个模仿,第三个是练习。这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对于一个有写作抱负的诗人,阅读是一生的功课。正是因为这样,才决定一个诗人一辈子的写作,哪怕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个杰出的诗人,必须在阅读和模仿当中进行练习。

李自国在发言中说,田湘三十岁就写了很多诗,而后几乎沉寂了十年,四十岁之后又重新写诗,所以我说他是新归来主义者。他不是一直坚守和守望,而是中断了十年以后,不断地顿悟,在文章中参悟、发现了“我过去的诗是诗吗”,不断对自己提出挑战。我觉得这是每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应该追求和坚守的,不管是成熟和没有成熟的诗人,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如果写到一定程度,写到成熟,成熟也许再往前走就又变成了传统,又变成了僵化。所以,田湘在他的诗歌写作中,我觉得这几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这本诗选中,清晰地看到,他基本上是从五十二岁真正开始(写诗),近五六年,尤其是从2015年,显然和过去的诗不同。第一点,田湘的练习入诗我觉得非常好。对书名的取舍有多种方式,一种是用诗的一段话、一个句子,做标题非常精妙。第二点,本来田湘就有这首诗,实际上在这首诗能看出田湘对写作的一些思考。他把自己当作一条奔腾的河流,不断地跌跌撞撞,好像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传统都是一条河流,而现代也是一条河流,都在不断地流动。第三点,我觉得他是智慧入诗,实际上好诗是让读者留下来,田湘他在近五六年的写作当中,写出了很有个性的诗。有一首诗《纸上的情人》说的是情人节到了,他在纸上画一个情人,首先画眼睛,让她看见他,把他的魂勾住。他还要画一个自己,坐在这个情人的旁边,因为他相信,只有在纸上才有一生一世的爱情,这给我们多大的想象空间。包括写灵魂,这类诗非常不好写,其实诗歌就是灵魂的写作。最早的诗歌就是庙堂音乐,入心灵的东西。你看他写灵魂:“那些坐在高铁上的人/把徒步难以攀越的山/轻易地抛在了后面。”这是写高铁,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走得太快了/身体越来越轻/我想提醒他们/走的时候别忘了/带走自己的灵魂。”就几句诗,胜过很多长诗。

凡一平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评田湘的《练习册》。他说,田湘是我们广西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诗人。在之前我记得我们广西作家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是没有诗人的,这一届出现两个诗人副主席,可见诗歌在我们广西文学已经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另外,《练习册》刚刚获得了我們广西文艺最高奖项——铜鼓奖。关于田湘的诗和为人,我写了一篇5000字的《田湘记》,发表在今年《作家》第7期。田湘的诗歌越写越好了,但我也发觉了一个问题:他的诗歌太规矩了。太规矩的诗歌是不好的,做人要规矩,但诗歌写作不要太规矩了。是不是因为田湘的身份问题,总感觉他有所禁忌。所以我希望田湘以后的诗要打破这些禁忌,要野性一些,要有野趣和野味,这样读起来会更有新鲜感和陌生感。

林雪说,第一点是田湘的诗不知是一个偶然还是有意为之,用了《蝴蝶》作为开篇。读完《蝴蝶》,我似乎找到了解读田湘作品的一个哲学基点,或者叫哲学基础,或者说是他的创作方法论。虽然这个方法论他并没有刻意彰显,只是点到为止,呈现出一个模糊的路径,虽然蝴蝶这个意象在诗里并没有得到诗人的刻意强化,但我们仍然懂得庄周的蝴蝶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蝴蝶,这个哲学体系在我们中国传统哲学体系里是很重要的。“蝴蝶”和“庄周”互相转换,物我两宽。在转换之中,时空和边界都以此为一个切入点,柔化了诗人与世界和社会的种种冲突感、障碍感和摩擦感。蝴蝶在物与我、梦和现实、蝶生和人生,以及蝴蝶梦见了人还是人梦见了蝴蝶的玄妙的转换之中,田湘找到了他的美学平衡术。我觉得诗人拥有这个平衡术也比较重要。否则诗人何为?要么就和现实达成了一种妥协。这种令诗人为之妥协的集体无意识背景,有人主张和解,有人主张抗衡,还有人主张保持一种古老的敌意。我想,不论是采取哪种姿态,有一个哲学作为一个引领,总比没有更好。第二点,由“蝴蝶”开篇之后,田湘后面的作品比较写实,他写花上的刺,写花朵形状的蜡烛,写父亲的衰老,这部分作品他也找到了比较好的语气和角度。当具备词语的锤炼能力后,语气将决定一个诗人是否能做到优雅转身,完成这些转身的角度、速度也可以从诗人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念上找到解释。就是生和死、出世和入世、进和退、时间的流逝和拥有等等。这些人生大变局大困惑,时间的大无情,也写老去的不可避免、宿命的大轮回。如此深重,却在或明朗或隐形的蝴蝶贯穿下与生俱来的一种忧伤,变得超越和灵动,变得接受和达观。第三点,田湘2014年到2019年之间这部分诗,比方说《练习册》《去人间》等,这类作品要给他归类的话他是属于小体量的抒情叙事诗。这里面有一个叙事的声部,或叫元素,和之前那两辑有所区别。他叙事的情节在这段时间比较明显,但在后面,这个声部的出现又弱了。我感觉这段时间田湘在阅读上有了什么变化,或者是这期间读了什么作品,使之在对叙事的把握和处理上有了变化。

龚学明是第一次和田湘见面,第一次来广西。他说:“我本来是想来桂林看看风景,但我觉得认识田湘比看风景更重要。”他认为,田湘是一个现代主义诗人,表现在他的思维和写作方法上。他的诗,只要是受过诗歌训练的人,大家都能读懂,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而田湘的诗歌就像是喝了适度的酒,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很适度地把控,把自己主观的内容融入进去。应该说,他完全掌握了现代主义写作的方法,比如象征主义的手法——隐喻、象征、联想等等,他都做得很好。就是说,他在写诗的时候,始终没把自己放在很遥远的地方,物和人一直处在一种交流当中。一个现代诗人,炼句当中找到诗意,这是一种基本文化素养,田湘很注意炼句。这里面有一首诗,他说“失眠了就读读诗”,我给它改一下,“失眠了就练练句”。这里面有很多句子很美,“语言是刚长出的叶子”“想象力是生命的花朵”“思念是血液”,很有内涵,让人反复回味,就像别人说的,一首诗不读它两三遍,可能是失败的。田湘作为一个现代诗人,他对现代社会不是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很丰富。

唐春烨说,首先,这本诗集的装帧以及颜色我非常喜欢。我们每个人读书时都会有一本练习册。而这本《练习册》就犹如读书时非常工整上交给老师的一本练习册,认真而虔诚。我觉得这本诗集既是田湘诗歌创作的一个历程,同时也是田湘生活的一个经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田湘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从最初涉世时的懵懂,到如今职业生涯的沉稳,他认真地走过了生活中的每一步,而这些生活历程在他的诗集里面是可以感受到的。第二,优秀的艺术品往往兼具抒情性和哲理性。《灵渠》这首诗,写了远古的灵渠走到了今天,两千多年后我们在灵渠的身边生活,怀古人之忧幽,抒发我们的感想,人生什么能够留下来?唯有对人类的贡献!真真切切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用心地写作,我认为这是田湘的一个坚持和生活观。第三,对生命的礼赞与思考。從2019年以来,他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认识也到了更高的层次。同时我还很喜欢他以前写的一首《我终于替代了父亲》,读了以后让人热泪盈眶,他对父亲真挚的感情,同时他也以自己变成了父亲模样表述,抒发了对父亲的缅怀之情,这一份真挚的情感非常打动人。

吴重生认为,田湘堪称中国高铁诗歌第一人。新时代是高铁时代,新时代也是诗歌时代。远方是高铁的目的地,也是诗的目的地。高铁诗歌的概念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仅仅是写高铁本身,诗人写这个时代,写高铁上的人物群像,也写高铁窗外的自然风光,高铁和当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高铁它既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制高点。在高铁上放歌,面向的是整个世界。因此,我觉得田湘在高铁诗歌创作上,未来还有很多文章值得去做。昨天在高铁上我看了《练习册》这本诗集,其中很多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诗不是简单地给人音美意美形美的感受,诗的真实意图是要给人惊异之感,《大裂缝》可以是一个开裂的墙体,可以是一枝开裂的枯树。很多时候是诗人主动把“完美”破碎掉的过程,让完美因残缺而深刻,这是诗人的宿命,也是诗歌创作的要义所在。

张晓雪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练习册》,她说,我来之前就读了田湘的《练习册》,我首先非常感慨,有一点我必须要说,因为我哥哥在河南省公安厅,他是新闻发言人,他也是搞公安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压力非常大,我感觉他跟我相比,他是一个身心都不自由的人,他其实是不快乐的。相比我哥而言,田湘第一身份是公安战线上的公务员,另外一个身份是诗人,那么,我感觉他在这么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这样一个巨大工作压力下,能够写出7本诗集,他诗歌写作的历程之长,还有他诗歌的作品数量之大,令我很惊讶,我想他很可能是通过这种输出的方式,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自由,我觉得他很幸运,从内心上来说对他深深的祝福。还有一点,作为一个编者,在选稿过程中,我秉承三条,即诗里面有没有经验、想象、观察。一个好的诗人,他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我觉得生活是给予你经验的基础,热爱大自然,培养你观察力、想象力,给你丰富的题材。我们常说,皮肤要有一定的湿度,诗歌的湿度是诗意的象征。现在我想加上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诗意与意义并存,一个诗人写诗写得再好,他就是诗意再浓,但假如没有意义的提升,这个诗歌基本是失败的;反过来说,一个诗人,假如他只有意义,只有哲理,但丧失了诗意,这个诗歌也基本是失败的。所以,我在看田湘的诗时,有一个对应的解读。他有一首《高铁之美》,是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写得,这首诗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很短,但最终我们看到了一道光,就是意象的提升。第二首《去人间》是写父亲的,这个完全来自他的生活经验,我觉得一个作者、诗人,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是没有根的。田湘的诗,他的表现,他的语言,不极端、不黑暗,这是我喜欢的。

冯艳冰在发言中说,我是1996年到《广西文学》当诗歌编辑的,到现在跟田湘认识有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的朋友,应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阅读他的作品,确实由原来的熟悉,到现在特别是这两年的陌生。这里的“陌生”是指他的诗歌写作发生了变化,他的这些变化在《练习册》这本诗集里都能感受得到。概括地说,他写作的几个特点,前面几位老师也谈到了:他的强大的艺术感受力和对生活的敏感度,这里不再展开来谈,现在我想谈谈他对生活的关切点。作为一名诗歌编辑,这么多年在选稿当中,我有一个习惯,我基本能透过他的作品感受诗人的状态。当事人的状态好,他就有好作品,就能够写出好的诗句,他这种状态是通过他内心的思绪的线路,他思维的方式去体会。田湘这本《练习册》一些重要的作品我都读过,它是以编年史的方式来编排的,拿到这本诗集时,我就想着做这样的阅读游戏——从最后一首诗开始读起,我读完最后一首,再回过头来读第一首。这种大跨度、交叉的阅读,我得到了很意外的收获,作为一名成熟的诗人,我能够感受得到,田湘这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这一粒诗歌种子是怎么发芽、怎么长出新叶,继而开花结果的,这种阅读方式能很奇妙地感受他的写作历程和艺术转身,他的这种转变,视野由过去的向外到今天向内转,他真正从内心出发,寻找心灵与万物的内在联系。我们当代的文学史,也经过了几度的反复,由外而内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的文学得到提升。田湘的诗歌写作也是如此,他的转变让诗歌达到更理想的境界。

荣光启说,作为一个读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怎么用语言表达诗意的东西?“诗意”这个词一般是指表达语言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一个写诗的人,特别需要注意,我们经常把写诗当作一件神秘的事情,确实写诗需要等待,灵感需要等待,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诗是语言、经验、形式的互动的效果,一种效果,我们很多忽视了形式和语言,我们觉得自己特别有“思想”,其实人没有那么多“思想”,其实人、诗歌的效果,除了人里面有的经验之外呢,很重要的东西是语言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多时候在写作当中,忽略了三者互动的关系,诗意是这样的效果,不是说经验不重要,也重要。很多人、读者、作者一说要写什么东西,就想起生命和死亡,其实这些东西,是一回事,但是诗又是一回事,作为一个读者,田湘在写作当中,诗意的生成非常值得我学习,他一直在阅读,一直在写作和练习,然后我们也看到他的诗歌。其实他的诗是有变化的,“练习册”,这个词好像大家很熟悉,可能也是我们写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在这些方面,田湘都做得挺好的,我要向他学习。

陈祖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看法:他说,在这里,我重点谈一谈《练习册》的当代感。一、“小草”与“风”:对存在处境的焦虑。诗集中我印象很深的诗作是《小草不是风的奴仆》,中国新诗史上写树、写草的作品非常多,如沈尹默的《月夜》、艾青的《两棵树》、舒婷的《致橡树》,这几首不同阶段的经典,各有其时代特点,都唱出了特定时代的强音。我欣喜地感到田湘的这一首歌颂小草的诗,写出了当下的时代特点和当代人的文化焦虑。“风没有故乡也没有离愁/而小草有,它有一厘米的国土/它害怕离别/它生在哪里,就会死在那里/它会让你看到它的骨头”。田湘的诗作准确地捕捉和把握了一个时代的症候,以小草作比照,对没有坚持、没有操守、没有故乡而“随风而去”的病态人格进行严格的剖析和批判。二、对速度、高铁的歌颂。有学者称田湘为“高铁第一诗人”,我认为这个评价并不为过。我也常把田湘的诗作为范本,推荐给高铁系统的文学创作者模仿和學习。对于速度、机器的歌颂,20世纪俄国的未来派和国内的郭沫若等人曾有特别的贡献。今天,火车、轮船的速度更快了,人的生活节奏更快了。田湘新诗集中关于高铁的一些诗作,写出了技术越来越发达、速度越来越快的高铁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和观念的改变,难能可贵。三、“物”的寓意。《练习册》中的《沉香》《黄花梨》《青花瓷》等诗,获得大量读者的盛赞,田湘甚至获得“沉香诗人”的赞誉。这种通过“物”景观来呈现(陈述)时代变迁、世道轮换的写法,颇类似于张爱玲对于老上海城市风物的描绘与叙述。

王远洋说,首先,田湘创作的题材非常广阔,自然风景,花鸟虫鱼,日常生活,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纳入了诗歌;第二,作为属虎的同龄人,觉得他充满着激情,创作也非常勤奋,而且融入人生的经历及感悟,带来写作的深度;第三,听到王冰先生说他理性与感性结合,我很赞同,他的一些作品以议论入诗,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发现、提炼人生的哲理;第四,我发现他很有幽默感,而且从幽默之中透出一丝悲凉。大家提到的《纸上的情人》,还有《魔镜》《逃犯》《雪地上写一封情书》等等,都有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感。总的来说,他的诗集,里面有很多好诗,《魔镜》《独木桥》《盆景》《逃犯》,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而且他很注意炼句,诗中有不少金句。大诗人,一是作品一定有哲学背景,或者说哲学的底色和底蕴;二是好的诗人,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审美感受或者说新的感性经验。好的诗人是智慧的,也是感性的,他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他的作品能够刷新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他的作品也能够刷新语言,涤除陈词滥调,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田湘在这两方面都付出了很大努力,花了30多年,去学习、成长,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他为人很诚恳,很实在,很真诚,早期写得比较实,有点直白,现在他的诗走上了虚实结合的路子,试图由实入虚,更多探索虚的境界。希望在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上更进一步,思考得更深入,写得更含蓄蕴藉,更简洁凝练,给读者更多的留白空间。

王键重点谈的是田湘的高铁诗歌。他说,作为一名在铁道部门长期工作的诗人,就不得不说诗人的高铁诗歌。诗集中写火车站和高铁或相关内容至少有13首,从国内写到了国外(比如写在欧洲坐火车的经历《在去往柏林的火车上》)。高铁是当代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使生活更为快捷和自由。因此高铁是大地上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新的工具,它带给我对现实生活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是一个新的经验,它让我们感觉一种技术革命带给我们对时空的全新的认识。比如我们对快与慢的认识,对加速度的认识。但是高铁时代的到来是否真的让我们从生存的困境之中释放出来了呢?有了高铁我们就不再孤独了吗?我们就得到身心的自由吗?No,我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什么是漂泊?当我们对某种高速度失去感觉时就是漂泊。”显然,生命的孤独感漂泊感并没有因为高铁的时代到来而消失。相反,在我看来它反而强化了这种东西,让生命感到更不自由了。当我们在人潮汹涌的候车大厅时,我们经常感到更加孤独。那我们该如何办?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撤退和坚守,但这种撤退和坚守并非简单地回到慢的时代,比如马车时代,那毕竟属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东西。我说撤退是指退回到存在本身,退回到生命之本真状态,唯有退回到事物的本真状态,用生命去感悟生活的真理,去呈现人生和生活的困顿、挣扎和迷茫。这样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动人的,带着生命的体温的东西,也是有着生命深度的东西。诗人写下众多的高铁诗歌是跟他的工作和职场密切相关,是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讲,高铁也是诗人的一个写作资源加背景。

娜仁琪琪格具体谈到了《练习册》中《自然法则》这首诗。“我一直在探寻/自然法则/给人类生命的某种启迪”这是《自然法则》中的最后一节,这句话是《练习册》这本诗集的内核,诗集中书写的那么多精彩的篇章,所散发出来的能量、魅力,最终都指向了这里。通过《练习册》这本诗集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田湘,他是在“自然法则”中获得了丰厚、巨大智慧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哲人。他在探索、追寻的路上带来的思考、凝视、质疑与确认完成了有效的写作,这写作是有意义的,这意义不止于他自己,而是对于更多的人。因为,他用个体生命对生活、时代、自然世界的参入、融入而获得的洞见、提取出来的智慧是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精神财富。因此,我觉得能在诗歌满天飞、也是泡沫满天飞的这样一个信息化空前发展的时代读到这样一本诗集是幸运的。首先我觉得我拿出一天中最好的时光——清晨,来细读了这本诗集是非常值得的,也因此,这个清晨更加清新、明亮而充盈。

祝雪侠感觉,读田湘的诗,瞬间被他作品的真诚所打动。见了他的人,被他的热情所感动。田湘是一位有着大情怀的人,诗人的洒脱与豪情,在他身上体现的比较深刻。诗歌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有它独特的重任与不同凡响的贡献,田湘的诗有画面感更能打动人心。读了田湘的诗,他的诗歌创作与表达,思维与灵感,呈现出作者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田湘的诗为大家提供一个比较新鲜独特的视角。他观察事物有一种很直接、很诗意的感觉让人印象相当深刻。田湘的诗给我感受最深的印象是,他诗中的真实与真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感同身受。读他的诗,一种春天般的鸟语花香扑面而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灵感让他的作品表现出一定诗的魅力,他的诗有着浓郁的芬芳气息。

盘妙彬则认为,田湘的诗歌一是有细节之美,一种沉实的诗风,从细腻之中展现出生活的本质和本色。二是田湘的诗歌有一个诗眼,以一个支点撬动全诗,并以诗眼为支点,反复回旋,如一条大江大河,总是转弯、回旋的地方最美,产生韵味,田湘的诗歌正是如此。三是田湘的诗歌哲理性和诗性的统一,比如“让一颗失重的心/一直挂在身体的悬崖上”很有诗性,整部诗集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四是情怀,情怀是一个作家和诗人最大的才华。田湘江诗歌中弥漫着这份情怀。有一首写铁路小站的诗歌,我印象很深,几句诗就把小站写活了,皆因田湘对铁路独有情怀,他父亲是铁路人,他在小站长大,成长,对小站充满了感情,这份情怀让他写铁道风物信手拈来皆成诗。

甘谷列谈了三点。第一,我首先以诗人同行的身份祝贺,祝贺田湘这本诗集出版,也祝贺这次作品研讨会取得成功。在我看来,这本诗集的出版,不仅是广西诗歌的一个重要收获,也是南方诗歌的一个重要收获,一个成果体现。第二,田湘的写作是一步步走過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中断了,到了21世纪的头几年又回到诗歌创作上来了。他通过揣摩、熟悉和深入掌握现代诗歌写作的技巧和写作的路数,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不断拿出了自己不同阶段的代表作,那是一个诗人真正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的代表作。第三,田湘不仅是诗人,同时也是为诗歌事业热心做事情的人,比如这次高铁诗会,大量的策划、协调和组织工作,都离不开他,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个高铁诗会。

伍迁说,跟田湘认识有十多年了,看到他一路的变化,其实今年是最明显的。我说一个例子,今年三月份,广西图书馆有一个他的诗歌分享会,但是突然身体出现了问题。他对图书馆说,如果不好改变,他可以拿着氧气瓶去讲座,结果图书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还是取消了。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到,田湘对诗歌的坚持。从他今年几首诗的思考,和对灵魂的认知和沉淀,确实看到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时的,是生命沉淀,期待他以后走得更远。

田湘在最后的发言中非常真挚地表示,我写诗写到今天,就像李自国叫我写感悟,我就写了一个《中年之美》。我是五十岁之后,诗慢慢成熟起来,大量地阅读和大量地练习,努力成就我自己,取得更多更大的自信。但是我现在也非常胆怯,因为成熟也就意味着要面对衰老,我还能不能突破自己,走得更远?就像一棵树长大了,也就衰老了。有了衰老就有了残缺,这也不是坏事,我们可以寻找这种残缺之美,这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东西,也是诗歌需要面对的东西。谢谢大家!

田湘:中国铁路文联作协分会副主席,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全国公安文联诗歌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公安诗人》杂志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诗集《田湘诗选》《雪人》等。《练习册》是他的第七本诗集,2019年6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七个篇章,收录田湘从1980年诗歌创作以来不同时期的147首精品诗作。

猜你喜欢

练习册诗集高铁
练习册
练习册
高铁会飞吗
神奇的练习册
人地百米建高铁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