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城中型”山水景区综合交通规划探讨
——以大南山片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2020-04-02曹芳曾柯
曹芳 曾柯
(重庆通拓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
1 城中型景区概念
中国地域广大,部分城市历史发展中将大型山体、水体囊入城市版图。区别于城镇型城市景区,这些大型山水景观是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但也切割了城市阡陌纵横的交通骨架,形成了城市里特定的交通区域,例如重庆的南山风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区、杭州西湖风景区等。本文结合典型城中型景区交通规划实践,对其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
2 城中型景区的交通特点
2.1 内部出行需求和对外交通混合
城中型景区既是生活区、又是旅游区,城市生活与旅游出行相互穿插,两类出行在目的、体验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混合在一起。
2.2 旅游高峰时段进出通道拥堵严重
景区旅游高峰时段游客量相较于平常时段经常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如重庆中央公园高峰期内游客量可达10万人,但工作日游客量不足1万。景区进出通道通常不具备承载旅游高峰期人/车流量的能力,导致进出通道拥堵严重。
2.3 景区外延道路交通量大
山、水型的城中型景区大多与外部存在地理高差、山体保护等空间隔离限制,导致起本身外围道路较少,与其他城市空间联系薄弱,难以支撑与城区的互通共融。
3 大型城中型景区的交通规划原则
优先发展绿色交通,严格限控小汽车。
(1)坚持“绿色+”交通主导。
传统的机动车主导的交通规划以保证小汽车出行通畅作为重点,汽车尾气排放加重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污染。而新型的“绿色+”主导规划模式,则以公交优先、倡导慢行、限控小汽车为主,实现舒适步行、骑行空间,节能减排,改善交通出行环境。
(2)提供丰富的多样化需求匹配。
现有景区交通出行主要依靠小汽车交通,单一供给方式难以匹配多样化需求,而旅游出行具有极强的个异性特点,不同人、年龄、性别等都具有差异化的出行需求。同时,旅游出行还具备慢游性特点,时间自由度高,非简单的起终点移动。总而言之,旅游出行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3)发挥低碳城市空间的优势。
城中型景区本身就是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优势,若能很好地与交通网络相结合,将会呈现趣味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游乐型交通项目,交通出行更加低碳环保。
4 城中型景区交通解决思路
面对传统机动车主导型规划带来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问题,应该积极转变交通主导模式,以集约化的大容量交通方式为主,同时倡导慢行,并限制小汽车出行方式。
图1 绿色+主导规划的交通模式
4.1 营造高品质慢行网络空间——“网络连续,环境友好”
构建环线加+主要联系线+鱼骨状联络线的慢行体系。
构建环线:打通生态步道断头路,提高各景点交通可达性。
提升联系线:提升2条纵向轴带步行空间品质,塑造特色空间,主要为崇文路-南山路街道空间提升、黄桷垭环道街道空间优化,发挥沿山游憩、休闲功能。
改造鱼骨状联络线:塑造5条横向街巷空间,实现与生态步道贯通融合,促进生态步道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主要进行:
路面改造:道路慢行化处理,清理占道停车,确保路面整洁。
立面整治:清除垃圾广告、乱刻乱画,粉刷美化沿街外立面,丰富街巷色彩。
规范标识:规整沿街店招,新增街巷名称标牌,并设置步道导向牌,实现风格统一。
增园添绿:将沿街空地规划建设成小游园、小广场,增添居民休闲场所,提升街巷生机。
4.2 集约化出行
利用直通智轨系统,突破狭长空间出行约束,结合智轨沿线主要旅游景点、既有公交停靠站、大型居住及商业商务项目开口等设置智轨车站,实现了对大南山95%以上用地的有效覆盖;预控景区进出轨道交通,突破既有道路交通需求瓶颈,实现旅游对景区的快捷直达;因地制宜构建缆车垂直运输体系,突破单一供给满足多样需求,通过空中索道、生态观光缆车形成独具特色的出行方式。
4.2.1 公交——“强化覆盖,完善设施”
首先是构建等级分明公交线网,强化与周边景点、商圈的互联互通。
再者,完善站点人性化设施配套,提升候车品质。增设雨棚、候车椅等人性化设施,提高居民出行舒适度,吸引更多的出行向公交化转移。增设电子显示屏、候车指示屏、旅游信息查询机等,提高旅游出行便捷性。
4.2.2 小汽车管控
对外:“停车换乘,近而不进”。结合主要上下山通道入口,增设5处“P+R”停车换乘枢纽,通过大巴、公交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接驳上山。
内部:“满足刚需,限制弹性”。内部规划公共停车场总量减少,布局更优,需求不足片区新增。
4.3 智能交通——智慧引导,科学管理
4.3.1 限控外来车辆上山
管理:通过电子通行证/车牌识别+抓拍监控的方式限制外部小汽车上山。
4.3.2 建立内部智能化行车、停车及人行诱导
(1)设置行车诱导。
根据规划的P+R停车场有效转变上下山方式,于各上下山通道节点设置行车诱导标识,显示各上山通道实时路况及通行时间,提前诱导分流。
(2)建立内部停车指引系统。
通过建立两级停车指引系统,以智能化手段管理内部停车,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
旅游停车一级指引系统:主要位于各主要上山通道与城市道路交叉口处,引导自驾车快速停车。
旅游停车二级指引系统:各停车场入口处,设置二级诱导标志牌。(3)智慧景区服务系统——AI“旅行南山”小程序。
南山智慧景区服务系统包含:智慧WIFI、智慧步行导航(AI旅行)、景区信息展示屏、自助查询机、VR旅行虚拟体验系统几个模块模块,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人性化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