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气相CT定量分析COPD患者肺血管

2020-04-02曹宪宪高小燕师美娟金晨望郭佑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肺叶气相呼气

曹宪宪,高小燕,于 楠,师美娟,魏 霞,金晨望*,郭佑民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2.陕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 咸阳 712000;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04;4.西安市第九医院呼吸内科,陕西 西安 71005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在全球范围内均是高患病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1],约30%~70%的COPD患者伴临床意义上的肺血管疾病[2]。肺血管改变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肺动脉高压的关键。CT定量技术可定量测量肺血管[3-5],既往多基于单一吸气相水平观察患者肺血管,而呼气相肺血管改变对COPD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通过吸气及呼气相CT扫描定量分析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观察呼气相CT定量肺血管对COPD患者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2月Dexin-FACT“数字肺”多中心研究数据库中89例COPD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肺功能检查,且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0.70;②吸气及呼气双相胸部CT图像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气管插管术或胸部手术史;②临床信息及图像数据不全;③患者呼吸配合欠佳,图像质量差;④伴胸部基础疾病,如胸廓畸形、大量胸腔积液及严重肺间质纤维化等影响软件分割。本研究获得中国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批准(ChiCTR-OCH-14004904)。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Siemens、Philips 64层及以上CT扫描仪,分别行深吸气和深呼气末肺尖至肺底CT扫描。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时患者仰卧,双臂上举抱头,头先进。扫描参数:吸气相与呼气相管电压均为10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调节控制,层厚1 mm,机架旋转时间0.80 s/周,螺距0.984,采用骨算法重建,重建层厚1 mm。

1.3 测量肺血管 将吸、呼气末双气相CT图像传至“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采用肺血管自动测量模块分别测量吸、呼气相IPVV。具体步骤[6]:①以自适应边界行进法提取全肺(whole lung, WL)(图1A),包括右肺(right lung, RL)及左肺(left lung, LL);②以几何算法将WL分割成5个肺叶(图1B),即右肺上叶(right upper lobe, RUL)、右肺中叶(right middle lobe, RML)、右肺下叶(right lower lobe, RLL)、左肺上叶(left upper lobe, LUL)及左肺下叶(left lower lobe, LLL);③以主要曲率和方向区分肺血管与其他肺组织,自动提取并分割血管树(图1C),计算WL及各个肺叶IPVV。

1.4 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 于CT检查后1周内,在患者稳定状态下行PFT。检查时嘱患者取坐位,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100 μg/支,2喷)后屏气10 s,15~20 min后测定FEV1/FVC及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WL及各肺叶吸、呼气相IPVV差异;以Pearson(正态分布)或Spearman(偏态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评估呼、吸气相WL及各肺叶IPVV、IPVV吸呼差值(吸气相IPVV-呼气相IPVV)、IPVV吸呼比值(吸气相IPVV/呼气相IPVV)与肺功能结果的相关性;采用SteigerZ检验分析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PFT结果 89例COPD中,男70例,女19例,年龄35~79岁,平均(63.6±9.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2.76±3.59)kg/m2;PFT示FEV1/FVC和FEV1%分别为51.45%±9.75%和47.00%(32.65%,65.50%)。

2.2 双气相IPVV与PFT结果的相关性 COPD吸、呼气相WL及各肺叶IPV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图2)。吸气相IPVV与FEV1%仅在RML及LLL呈负相关(r=-0.25和r=-0.23,P均<0.05,表2),与FEV1/FVC在WL及各肺叶均呈负相关(r=-0.22~-0.36,P均<0.05,表3);呼气相IPVV与FEV1%在RUL及RLL无明显相关,在WL及其余肺叶均呈负相关(r=-0.20~-0.36,P均<0.05,表2),与FEV1/FVC在WL及各肺叶均呈负相关(r=-0.24~-0.39,P均<0.05,表3)。WL及各肺叶IPVV吸呼差值(r=0.31~0.41,P均<0.01,表2)、比值与FEV1%呈正相关(r=0.36~0.46,P均<0.01,表2),吸呼差值与FEV1/FVC无明显相关,吸呼比值与FEV1/FVC在RUL、RLL无明显相关,在WL及余肺叶均呈正相关(r=0.21~0.24,P均<0.05,表3)。LUL的IPVV吸呼比值与FEV1%相关性相对较高(r=0.44,P<0.01),五个肺叶中RML的呼气相IPVV与FEV1/FVC相关性最高(r=-0.35,P<0.01)。

图1测量IPVV步骤示意图 A.提取WL; B.分割肺叶; C.提取并分割肺血管树图2患者男,50岁,COPD 双气相IPVV比较 A.WL吸气相IPVV为141.26 ml; B.WL呼气相IPVV为95.34 ml

表1 COPD双气相WL及各肺叶IPVV检测结果(ml,±s)

表1 COPD双气相WL及各肺叶IPVV检测结果(ml,±s)

呼吸气相WLRLLLRUL吸气相172.99±46.4092.34±24.2881.27±23.4633.55(26,41.16)呼气相158.71±48.8585.15±24.8074.19±25.6731.37(25.22,38.60)t/Z值5.875.196.13-3.73P值<0.01<0.01<0.01<0.01呼吸气相RMLRLLLULLLL吸气相12.46(10.23,16.94)43.56±12.7339.93±12.9941.75±14.07呼气相12.69(9.6,16.52)38.73±14.1637.54(28.09,43.81)37.35±16.54t/Z值-2.255.43-4.445.69P值0.03<0.01<0.01<0.01

2.3 双气相各部位IPVV与PFT结果相关系数的分析 WL、RL、LL、RUL、RLL及LUL相关系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1),呼气相相关性高于吸气相;双气相IPVV与FEV1/FVC相关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4)。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双气相CT评估COPD患者IPVV与PFT结果的关系,结果表明IPVV可定量评估COPD,且呼气相CT定量评估肺血管具有一定价值。

表2 COPD双相WL及各肺叶IPVV、IPVV吸呼差值和IPVV吸呼比值与FEV1%的相关性

表3 COPD双相WL及各肺叶IPVV、IPVV吸呼差值和IPVV吸呼比值与FEV1/FVC的相关性

表4 双气相各部位IPVV与PFT结果关系数的分析

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在烟雾、炎症、低氧等因素刺激下,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发生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成纤维细胞表型改变等,导致肺血管结构重塑、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7],IPVV增大。既往研究[8]观察COPD肺血管变化多基于CT定量的二维计算方法测量COPD患者亚段及亚亚段肺血管直径和肺小血管横截面积,缺乏整体、三维观。本研究基于三维定量算法可实现自动提取和分割肺血管,在三维图像中显示肺血管,并计算IPVV。

本研究通过双气相CT定量观察COPD患者肺血管,发现不同呼吸状态下WL及各肺叶IPVV存在差异,表明呼吸状态对COPD肺血管改变存在影响,呼气时IPVV较吸气时减小;同时,双气相IPVV与PFT结果存在相关性,与既往研究[9]结果一致,提示COPD肺血管改变与其通气功能及气流阻塞程度存在关联。COPD患者吸入有害气体、颗粒引起肺部炎症反应,逐渐破坏肺组织结构,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肺实质、阻塞外周气道和收缩肺血管,使气流持续受限,降低肺的气体交换能力,产生低氧血症,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致肺血管发生重塑改变[10]。另外,本研究亦发现吸、呼状态下IPVV改变与FEV1%相关,提示肺血管动态变化与气流阻塞存在关联;且不同肺叶IPVV与PFT的相关性略有不同,其原因在于COPD不同肺叶肺血管重塑存在差异[11]。

本研究对于双气相下各部位IPVV与PFT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肺叶IPVV与FEV1%相关,其相关系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呼气相下相关性高于吸气相,表明采用呼气相CT定量分析肺血管较吸气相具有更高价值,以呼气相CT定量分析肺血管改变更能反映COPD患者呼气气流阻塞程度,与Fleischner协会[12]关于CT定义COPD亚型的声明相一致。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13-14]采用双气相CT,围绕肺容积、平均肺密度及空气潴留等参数定量评估COPD。本研究利用三维定量技术直观、整体地测量肺血管,定量分析肺血管变化量,进一步证实了呼气相CT定量肺血管改变对COPD患者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多中心研究,各单位检查所用CT扫描仪和肺功能仪不一致,可能影响结果;②样本量较小且无正常对照,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基于双气相CT可定量评估COPD患者IPVV及呼吸状态下肺血管变化量,呼气相CT定量分析肺血管可为评估COPD呼气气流阻塞程度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为进一步观察COPD相关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改变提供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肺叶气相呼气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甲草胺和乙草胺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金刚石的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微波处理-气相色谱法测定洋葱中氟虫腈残留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