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热点、演化和前沿

2020-04-02符正平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升级制造业转型

刘 进,符正平,方 轮

(1.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末期,配第[1]在《政治算术》中提出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克拉克[2]、费希尔[3]等人在配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提出第三产业的划分方法。此后,产业转型升级理论逐渐形成。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也站在了由大变强的新起点上。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成果开展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识别已有研究的知识聚类,将有助于从全局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目前关于制造业发展或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文献综述还比较少,为较深入地揭示该方向的研究态势,尝试应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即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来探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从而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的挖掘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知识图谱也称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某一学科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知识图谱能够对大量的引文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加工,并以可视化图形的形式来展示研究主题的发展进程和潮流,揭示知识间的关联规律。知识图谱具有直观易理解、定量、客观、高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包括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生态安全、海洋经济研究等[4-6]。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是一种常用的信息统计方法,按照计量的对象可以分为以时间进行的文献计量、以期刊进行的文献计量和以作者进行的文献计量等。传统的文献计量以简单的二维或者三维图形如柱状图、扇形图等来表达科学统计结果,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对信息直观表达的要求。建立知识图谱实现信息可视化的具体方法较多,CiteSpace是其中一款流行的可视化软件,由陈超美博士开发。CiteSpace知识图谱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直观展现在引文网络图谱上,并且把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反映的研究前沿输出[7]。本文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者分布网络和机构分布网络,进一步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归纳该主题的演化路径,最后利用关键词突现分析研究前沿。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图谱前,首先进行相关核心文献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为了确保研究数据库的准确和权威性并且考虑到一些自然科学类期刊也含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论述,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核心期刊数据集。以主题=“制造业” and (主题=“转型升级”or主题=“转型”or主题=“升级”)and (标题=“制造业”or摘要=“制造业”)为检索条件,选择时间为1998—2018年,精确匹配检索,共检索到1 519条结果。对结果去重,去除卷首语、会议报道、更正信息以及不相关的文献,完成数据清洗后得到有效文献共1 482篇,最后检索结果以CiteSpace对CNKI支持的Refworks格式输出。

2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

2.1 发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文作者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1998—2018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作者发文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节点越大,代表相应作者发文的数量越多。总体来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还是比较分散的,只形成了少数的学术团队,大部分的作者合作关系并不明显。最早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是殷醒民教授,而发文最多的是刘志彪教授和胡迟研究员。刘志彪教授至今共发表了16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的论文,包括制造业升级的战略、OEM向ODM再向OBM转化升级、生产者服务化等[8-10],单篇文献最高被引用达到394次。胡迟研究员在最近10年也有16篇主题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的论文;其他发文量超过5的学者依次有张志元、张杰、原毅军、李兆友、陈晓华、胡查平、龚世豪、阳立高、余东华等,他们的成果为该领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 1998—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发文作者图谱

2.2 发文机构分析

进一步使用CiteSpace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1998—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发文机构图谱,如图2所示。同样,图谱中节点越大,表明其发文越多。图中共有网络节点115个,链接31,网络密度0.004 7,说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机构之间联系与合作还不够紧密。从链接还可以看出,这些机构充分利用了所在地区的地理优势和专长来开展研究,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审计大学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展开研究。从节点大小来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发文数量最多,达到35篇,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达到33篇。前37家单位发文数量占总数量的63.93%,基本上涵盖了国内重点高校和社科院所。从共现关系来看,以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形成较为广泛的合作关系,而相当一部分机构则在小范围开展合作研究或独立开展研究。

图2 1998—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2.3 期刊分布分析

按期刊统计出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领域的刊文数量,从总体而言,期刊的分布并没有特别集中于某些期刊,而是比较分散的,反映出这一主题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元化。1998—2018年刊文数量最多的是《经济纵横》,达到33篇,其他大于10篇的期刊按刊文数量从大到小依次有:科技进步与对策、商业经济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上海经济研究、工业技术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经济问题探索、改革与战略、企业经济、国际经贸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学家、中国科技论坛、改革以及科学学研究。这些期刊上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主题的研究重点。

3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热点

表1 1998—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文献关键词频数表

第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这一主题主要包括“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装备制造业”等高频关键词。1998年,殷醒民[11]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和技术结构升级,首次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概念,即“通过生产要素的调整,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进,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式来维持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随后吕铁[12]从两个方面解释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一是由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二是由原材料制造业转向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13]。然而,对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必须首先厘清产业升级的内涵和表现[14]。Humphrey等[15]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升级的表现形式: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间升级。以全球价值链为分析框架,“微笑曲线”两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则决定了制造业的升级方向[16]。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成功主要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利用低要素成本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来自国外核心企业的加工贸易订单,通过深度合作从而融入全球价值链。然而当要素比较优势逐渐失去时,制造业转型升级则势在必行。因此在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实质是升级要素禀赋,改变比较优势,即要素禀赋按照新路径获得动态比较优势[14]。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涉及到技术、体制、利益和观念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变革过程,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质视为:从资源驱动和资本驱动的产业增长模式转变为知识或创新驱动的产业增长模式[17]。装备制造业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一些研究正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来研究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产业结构升级和升级表现形式等方面,基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和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来诠释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有的文献还缺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特点、分类、内容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一方面的原因是对此领域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另一方面则是一些研究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归结到对产业升级的研究中。实际上,与农业或服务业相比,制造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显然有必要专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影响因素。这一主题主要包括“创新驱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演化动力,而研发又是创新的源泉,在研发过程中积累知识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因此研发创新是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18]。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来自于科技发展、需求升级、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全球经济梯度效应和国家战略[19]。文献[20]则认为中国制造业走出“低端锁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的内在动力是研发和技术创新,而外在推力则是市场需求的扩大。按照技术创新学的观点,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其中自主创新是指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均由本企业完成[21]。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因为发达国家不会把战略性的技术转让给我们。合适的技术选择会推动转型升级,技术选择的路径除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仍不能被忽略。对于高新技术制造业,应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22]。创新驱动在2015年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创新驱动战略的精髓则是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化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创新[23]。

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并且是非常复杂的。文献[24]认为不仅包括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等宏观因素,还包括技术、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微观因素。文献[25]利用微观的样本数据,实证探索了企业规模、技术创新强度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对制造业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而马珩等[26]的研究则表明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人力资源素质,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很有限。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市场化模式向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并且和制造业关系紧密,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发展良好可能会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寻这方面的证据。刘志彪[10]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可行的途径是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由于装置成本的降低和规模经济的效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将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27]。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内生性问题,文献[28]还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在初期并不显著,但在后期则具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行业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结构化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这种贡献作用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减弱的趋势[29]。而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24]。不仅理论分析,实证也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确实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并且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母国制造业升级,而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30]。

由此可知,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微观上主要受技术创新的驱动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宏观则主要受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其中的少数几个因素去考虑。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动态过程,在不同的细分行业、不同区域或不同的时期,影响的主要因素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动态的微观模型来刻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

第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向。这一主题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路径”“制造业服务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智能制造”等。国内刘志彪最早给出了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即通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使得中国制造业实现从OEM、ODM向OBM的跳跃升级[9]。随着地域集中度的的持续增加,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制造业集群类型不同,升级的路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外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是:在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最后形成自我的品牌[31]。类似的,文献[32]描绘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应通过重点工程和基地建设来升级;对轻工业则通过技术创新来升级,最终打造具有世界著名品牌的企业。另一种不同的观点则认为,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制造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路径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优势,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则是长期目标[33]。还有一种新的视角是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合,增加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推动制造业升级[34]。

在创新的驱动下,制造业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机制得到优化和完善,使得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制造集群、绿色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发展[35]。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还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和质量从而促进产品升级,因而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路径[36]。丹麦的制造业数据被用来实证表明服务中间投入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影响,反映了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过程[37]。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经验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路径,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38]。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融合也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选择[39]。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更是将制造业打造成数据驱动的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40]。传统制造业由于拥挤效应和污染效应等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也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路径[41]。

由此可见,早期的研究偏重于从品牌形成的角度来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近期的研究则强调从制造业服务化、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等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然而由于制造企业的异质性,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升级路径,现有的研究没有从微观的视角来分析具备哪些特征的企业应该实施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智能制造。另外,将不同的路径进行组合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新的选择。

第四,新情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这一主题包括“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工业4.0”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高频关键词,以及“再工业化”“金融危机”“一带一路”等共现关键词。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还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其一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二是中国的经济经历增速换挡期进入新常态,中共中央针对经济主要矛盾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举措,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42]。国内外这些经济和工业战略及其带来的经济状态和秩序的改变,给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会。学者们聚焦于当前的新情景,探索相应背景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4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主题演化路径

在CiteSpace中,可以根据关键词词频以及突现随时间的变化来进一步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变[43]。具体方法是:基于找出的高频关键词和突现度高的关键词,绘制时间图谱,进一步综合时间图谱中词频的变化、关键词突现度的高低,结合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和总结制造业转型升级主题研究的演化过程,并预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为此,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生成Timezone时间图谱(如图3所示)。首次出现时间相同的关键词节点聚合在同一时期,以一年为分割,按时间从1998年排列到2018年。

由图3可见,最大的节点是“制造业”,其次是“产业升级”“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等关键词。通过对这些重要关键词及关联文献的研读和图示可知,这些词形成的网络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也比较大。牵涉到的因素包括环境、技术、价值链、创新能力、服务业、政策等,表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内容呈多元化。综合时间图谱和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可将该领域的研究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图3 1998—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一阶段(1998—2007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虽然长达10年,但总的发文数量却只有108篇,只占总量的约7.29%,说明这一时期对这方面的关注比较少。这期间文献大多关注的是“产业升级”,只有个别学者专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了研究。殷醒民最早论述了发展制造业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44],并指出制造业的内部结构的升级应向技术密集部门转变,而技术结构的升级则是发展新兴产业。第一阶段所出现的词频排在前列的“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等的半衰期均较长,表明这些关键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该领域研究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8—2014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范围扩大,呈现多样化和微观化。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反思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学者们根据当时的现实需求开展了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等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学者们研究了与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进步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双重嵌入,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等问题。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一阶段较第一阶段更多采用实证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来探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劳动力、创新能力、下游动态技术、服务创新、引进资本、科技投入等,外部因素则涵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市场需求、危机、地区行政垄断等。同时,研究的立场不仅仅局限于各个因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也扩展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社会效应,如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等方面。从图3中也可看出,关键词种类在这一阶段集中出现,充分体现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第三阶段(2015—2018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领域拓宽的步伐放缓,深入研究的文献反而增加。从数量上来看,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有关该领域的发文数量达到792篇,占总发文数的比例达到53.44%。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背景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对策。转型升级的途径也扩宽到智能制造、产业融合等。总之,关于这一阶段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在横向上是把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和政府政策等新兴情景相结合,在纵向上则深入探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演化路径。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持续运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5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是一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情况和动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前沿也在不断更新。获取研究前沿主要是测量关键词出现或者被使用频率的变化幅度。具体而言,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下首先找到最近几年出现的关键词,这些都是潜在的研究前沿主题;其次,关键词突现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点,因此可以通过突现词探测的方法来最终确定近年来频次变化大的关键词即为研究前沿。在软件控制面板中利用“burstness”计算突现度,并按首次出现时间排序,如表2所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词分析中可以得到14个突现词。其中,根据突现度的大小排在前10位的依次有: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从这些关键词本身的含义以及突现的时间上来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题研究紧跟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非常明显的政策导向性。从突现词的影响周期来看,“产业升级”领域最长,长达13年,其次是“装备制造业”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他大多集中在2~4年。自2015年以来,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和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相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前沿。

表2 关键词突现度分析

6 研究总结

本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以中国知网1998—2018年的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数据集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较深入研究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演化路径和研究前沿,为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结论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文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2018年较前一年的发文数量有所下降;发文作者之间只形成了少数的学术团队,大部分的作者呈分散状态,合作关系并不明显;研究机构充分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和专长来开展研究,但在地域分布上比较分散,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其中,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发文数量位居前列,中心性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刊文期刊分布并没有特别集中于少部分期刊,而是比较分散,反映出这一主题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元化。

结论二,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总体呈多样化,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利用高频词和中心性度量后发现,核心研究热点包括产业升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驱动和技术创新等;进一步将所有高频词作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归类为四个方面:(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装备制造业”等;(2)动力和影响因素,包括“创新驱动”“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3)路径与方向,主要有:“路径”“制造业服务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智能制造”等;(4)新情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包括“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工业4.0”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高频关键词,以及“再工业化”“金融危机”“一带一路”等共现关键词。

结论三,研究的演化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多样化阶段和纵向深入阶段。起步阶段对本领域的关注比较少但奠定了本领域的研究基础;多样化阶段侧重于从微观的视角实证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关键词种类在这一阶段集中出现;纵向深入阶段侧重于深入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同时又在横向上面临新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环境。近四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控,智能制造、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成为研究的前沿。

7 研究展望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在分析研究热点、演化和前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可从如下方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智能制造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被视为制造业的未来方向[45]。目前对智能制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文献中智能制造被作为一种路径或对策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偏向于定性的论述并且相对分散,只有极少数的成果采用定量研究[46]。至于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和效应仍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技术将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交融,制造业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推进中会遇到哪些阻力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另外从定量研究的视角,智能制造的概念如何定义?采用哪些指标来测度智能制造?如何利用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如何识别智能制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找到影响机理与路径?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之间的内生互动因果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出现制造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旨在增加有效供给,使得供给系统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实证分析并确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探寻供给和需求变化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绩效评价等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三,资源约束和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在资源受限和环境规制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但资源约束、环境规制和低碳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和驱动机制是什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性?是否还会受到诸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要素的中介作用?采用哪种模式、哪些政策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问题还需要逐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升级制造业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