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脉修复的古城中轴线城市设计探索
——以大同古城十字大街为例

2020-04-02杨亮王军陈双辰YANGLiangWANGJunCHENShuangchen

世界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十字风貌大街

杨亮,王军,陈双辰/YANG Liang, WANG Jun, CHEN Shuangchen

1

2

3

1 唐云州城格局推测图

2 明清大同府城格局推测图

3 魁星楼(位于北大街北段)南向俯瞰照片

4 用地性质现状图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古城中轴线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古城中轴线是历史城市的重要骨架,与城市级别、自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等要素密不可分,是体现传统城市营建思想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营造,自先秦时期萌发、经汉唐时期蓬勃发展,至明清时期走向成熟,历经数千年的历程。它承载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空间和社会秩序的认识与感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1]。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古城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大同古城自古以来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称,其中“四大街”为古城的历史轴线,即武定街(北大街)、永泰街(南大街)、清远街(西大街)、和阳街(东大街)形成的十字大街。据推测,十字大街始于北魏,唐代成形[2](图1),其格局延续至今。明清时期大同府城的四条大街均建有标志性楼宇建筑,是我国可考古代方形十字结构城市中的孤本(图2)。

1.2 我国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市设计给予了持续的、高度的关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曾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城市设计要“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要求。2017年,住建部公布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将城市设计内容纳入法定规划,并开始编制《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分批开展城市设计试点工作。

4

5

6

在未来古城中轴线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传承城市文脉,修复城市记忆,彰显地域风貌,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2 我国古城中轴线城市设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古城改造工程盛行,中轴线作为古城重要骨架和门面,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在实践中,出现了众多矛盾和问题。

2.1 政府一元主导的实施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古城更新中,政府一元主导的模式普遍存在,即保护与开发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市场企业仅有零星参与。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首先,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维护运营成本高昂,产生的风险被社会公民共同分担;其次,政府对商业策划、市场评估、运营管理等工作不擅长,新建的建筑普遍存在活力不足、业态匹配困难等问题;第三,地方政府往往设置具有“政绩考核”性质的紧迫工程节点,大量压缩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时间,忽视对于细节问题的推敲[3]。

大同在古城修复工作中,大规模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拆除大量传统民居,重建了城墙和街楼标志物,新建代王府等大量仿古建筑。这也使得政府财务负担越来越重,时至今日,十字大街两侧仍存在着拆迁后留下的大片空地和已搬空的建构筑物(图3),沿线地块在功能活力、城市风貌上均难以匹配其古城轴线的重要地位。

2.2 承载的城市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古城历史轴线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延续的重要载体,一般是街楼、城楼、牌坊、寺庙等传统功能建筑及商场、文化活动中心、医院等现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局地,也是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日常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城市改造中,往往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挖掘和生活网络的延续,一味强调旅游产业功能的植入,导致城市功能萧条、特色产业弱化等现象。

大同的古城修复工程将大量居民迁出古城,拆除众多商场、医疗、教育设施和传统民居。如今,古城公共活动核心的功能逐步弱化,生活服务设施严重不足1)。现状十字大街沿街商业业态雷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未融入沿街业态中(图4、5),多为一般生活服务业态,缺乏特色零售、旅游服务等业态2)。

2.3 传统空间格局肌理未能得到延续

我国传统中轴线的营建中,以寺、庙、楼、塔、城墙等重要公共建筑统领空间秩序,沿轴线有大量低矮的院落式民居和商业建筑作为陪衬。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轴线两侧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往往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体量多层、高层建筑,严重破坏了古城传统空间体系。

历史上的大同古城十字大街具有三大鲜明的空间体系特征:第一,四牌楼与十字大街上的四楼统领空间秩序,四牌楼、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以及四面城门共同构成了十字大街上最重要的景观标志3);第二,沿街建筑低矮平缓、有机错落,衬托城墙和街道标志物(图6)4);第三,沿街建筑由多个大小各异的四合院为基本院落单元,有机形成街坊和片区,建筑肌理独具特色(图6)。

如今,古城整体仍保留着以十字大街为骨架的方形棋盘式布局,但两侧建筑组合多为大体量单体、行列式形式,缺乏对古城传统院落空间组合形式的呼应和创新,割裂了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传统肌理(图7、8)。邻城门及标志性楼阁周边存在大量多层建筑,建筑高度较高、体量较大、建筑屋顶整齐而缺乏变化,严重影响了古城整体风貌,使得标志物的空间统领作用大大减弱(图9)。

2.4 单一仿古风格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层叠性

在我国古城轴线的风貌设计中,往往秉持着“再造古城”的错误理念,对中轴线两侧不协调的现代建筑采取全盘仿古的方式5)。这种建设“成果”鱼目混珠、混淆视听,表现出错误的历史信息,从一定程度影响了历史城市的真实性。城市多年演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遭到破坏[3]。

据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和相关文献记载,大同十字大街两侧融合了明清、民国、近现代等多个时期建筑形式,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印记。除明清传统民居和店铺外,还有众多民国风貌的特色建筑(图11)。现状十字大街两侧存在大量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图12)。部分近年来新建仿古建筑在风貌上过于主观臆造(图13),未能体现大同地域传统建筑风貌特色。

那么在古城中轴线的城市设计中,如何避免以上的普遍性问题,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笔者试通过大同古城十字大街的城市设计进行思考和探索。

3 古城中轴线的城市设计策略探索

历史城市是不同时期发展印记的叠合,保护城市遗产既需要维护长期形成的稳定景观特质和历史记忆,又需要展现不同时间维度的影响和历史痕迹。大同十字大街作为古城重要的功能活动载体和历史空间轴线,在功能业态上要承载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在空间风貌上应体现古今融合的地域特征。因此,城市设计目标为:营造大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城市活力空间。在此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场地特征和存在问题,从提升活力、织补形态、塑造风貌和管控实施4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策略。

7

8

5 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图6 大同古城街景老照片

7 1958年沿街建筑肌理图

8 现状沿街建筑肌理图

3.1 提升活力:完善城市功能,复兴传统文化

十字大街自古承载着重要区域和城市服务职能,未来应继续作为古城内最重要的功能联系轴和活力中心,逐步完善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其中,既要修复生活设施网络,完善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应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修复生活设施网络方面,明确文化活动中心、居民运动场馆、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为延续城市记忆,避免活力进一步丧失,保留十字大街两侧经营情况较好、代表大同时代记忆的银星金店、金泰珠宝、华林商厦等特色商业设施功能。

提升文化旅游体验方面,规划采取“文化+”和“体验+”相结合的策略,突出地域传统文化展示,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依托文化资源,形成传统商业体验、多元宗教感悟、传统艺术体验等七大特色旅游主题项目。此外,通过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市场的融合,适度发展现代消费商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的古城旅游产业链条,创造深度文化旅游环境。

为更好地引导和控制业态类型,进行底线性控制。规划在提倡用地功能复合的前提下,确定各大街分段功能业态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业态准入控制。将购物、餐饮、住宿、文化休闲、商务办公及配套设施等6大类、20小类业态分为鼓励引入、禁止引入、可以引入3类(图14)。

3.2 织补形态:顺应历史格局,延续空间肌理

规划尊重原有的空间组织,延续十字大街传统街道三维形态、空间肌理和建筑界面的的特征,与古城历史环境以及整体空间格局相协调。

三维形态上,规划突出鼓楼、钟楼、太平楼、魁星楼、四牌楼以及永泰门、武定门、清远门、和阳门四座城楼的标志性地位。沿街建筑形成整体平缓,局部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 规划对古城重要登高观景点及标志物的视线影响分析,结合上位规划的控制要求,确定建筑高度影响古城门户空间、重要历史节点和重要视廊的不协调建筑(图15),未来需对这些建筑予以降层改造或拆除重建。例如北京的白塔寺药店,原为5层建筑,通过对建筑主体“降层+立面改造”、对建筑立面“小开间+分段处理”等设计方式,使其与周边文保单位和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空间组合上,演绎传统院落空间形态,形成适应不同现代功能的“新大同院落”(图16),通过功能各异、尺度适宜的院落有序组合,规划传承并延续了大同古城内“院落—街坊—片区”空间层次。大同古城内的传统民居以合院格局为主,新建建筑以传统合院为单元,在传统院落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创新。如住宅和公寓式酒店等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组团,可在行列式排布基础上,增加南北向商业连廊或公共活动连廊,使其成为四合院或三合院的组合形式;小型零售商业、商业街、小型博物馆、院落式酒店等体量较小的商业功能组团,可采取小尺度商业合院、商业单体组合的形式;大体量商业综合体、文化展示馆和商务酒店,可采取在建筑内局部设置院落或实体中庭的形式,以适应较大尺度的办公和展示空间等。为使新建院落在尺度上与传统肌理相协调,规划从1958年的四条大街中各选取一个城市肌理样本进行研究。从中研究传统院落面积、长短边比等多项关键要素,结合现代功能需求,选取相对适中的尺度作为院落空间尺度控制的依据,即院落单元的长边在25~39m之间,院落长短边之比在1~2之间(图17)。

街道界面上,规划延续传统街道“低矮平缓、有机错落”的特征。规划形成整体连续、局部开合变化的界面韵律特征,沿街建筑界面以变化丰富的小开间组合形式为主,除有明确历史依据的传统形式建筑外,单一高度的建筑临街长度不得过长。此外,重点处理街道转角空间,建筑宜采用切角、圆弧处理或后退形成街头广场,方便人流集散和活动,体现街道空间转折特征(图1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1964年永泰门城楼北望永泰街

10 现状永泰门城楼北望永泰街

11 大同传统建筑老照片

12 永泰街西侧鼓楼-教场城街沿街立面,存在大量的不协调现代建筑

13 永泰街西侧鼓楼至四牌楼沿街现状建筑立面,仿古建筑未能体现大同地域传统建筑特色

14 十字大街分段功能指引图

15 视觉体系影响分析图

16 建筑组合模式示意图

17 传统院落尺度分析图

18 街道界面设计控制导则

3.3 塑造风貌:传承建筑风格,优化景观环境

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经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风貌设计上,规划遵循传承传统风貌、展示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理念,在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建筑风格方面,设计中对大同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避免主观臆造,并广泛搜集反映四大街历史风貌的老照片、绘画作品、文字描述等资料。由于明清时期以前的建筑风貌信息基本缺失,相关资料体现出“明清建筑为主体,民国建筑点缀其中”的整体特征。故设计中明确了以大同明清风格建筑为主的主基调,依据相关历史资料恢复部分民国和近现代风格的传统建筑门面,提示城市历史记忆。

在古城历史轴线的风貌设计中,一般采取仿建或复建、意象表达、抽象演绎等设计手法。仿建或复建即依据历史资料恢复或仿建传统建筑形式风貌,例如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其部分地段完全依据1950年代的街景老照片进行恢复,对于原有的大体量商业建筑采取“外观小尺度、内部大空间”的拼贴处理方式,这种方法易与古城整体风貌和文物古迹相协调,但忽视了历史的层叠性,缺乏时代感,造成风貌同质化。意象表达不是一味的仿古,而是通过对地方传统建筑形式、门窗比例、主导色彩、细部构件等重要要素的提炼,通过现代建筑材料体现传统意韵,例如英国伯明翰珠宝街的改造中,特别注重了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形式上的呼应,形成和而不同、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苏州干将街、西安西大街的风貌设计中,提取屋顶、山墙、门窗、立面构件等传统建筑符号进行设计。此外,苏州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色彩控制,延续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整体基调。此种形式兼顾传统意象与时代特征,与古城整体氛围较为契合。抽象演绎即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演绎,体现传统建筑神韵,抽象表达传统建筑内涵。如杭州中山中路、成都远洋太古里等,通过对百叶、雨棚、屋顶、山墙等地方传统特色建筑构件进行抽象的表达,充分运用钢、玻璃、金属百叶等现代材质。此种形式较为现代,在一般地段小范围应用可成为风貌亮点和点缀,但若大面积使用易造成传统意向的表达模糊化,破坏整体风貌。

十字大街两侧的建筑风貌设计综合采用仿建或复建、意象表达、抽象演绎等多种手法,分别对应传统形式、传统意象、传统意韵三类风貌建筑,风貌的现代性依次增强。规划通过对大同明清和民国时期传统建筑风格的研究和演绎,给出各类风貌建筑单体及构件示例,更形象、直接地对建筑设计风格加以控制[4]。如明清传统意象建筑,沿用传统建筑层高和开窗比例,屋顶、门窗、檐口、栏杆等细部构建宜采取传统建筑构件简化后的形式,通过对钢、玻璃、木色金属等材质的使用,体现现代意象再如明清传统意韵建筑,其在形式上更为现代,可适当突破传统建筑层高比例和开窗比例,对细部构件进一步简化和演绎(图19-23)。

19 明清传统形式建筑

20 明清传统意向建筑示意

21 明清传统意韵建筑示意

22 民国传统形式建筑示意

23 民国传统意向建筑示意

24 重要街道界面风貌控制图

25 清远街钟楼至四牌楼段北侧沿街建筑立面现状及规划意向图

26 清远街钟楼东北侧街景意向图

19

20

21

21

23

在确定整体风貌基调和单体建筑类型的基础上,设计根据场地特质,因地制宜地确定各段的建筑风貌。为与城市标志物的传统风貌相协调。规划在城门、街楼标志物周边等重点地段采取传统形式建筑风貌控制;在离城门、街楼标志物较远的一般地段采取传统意象建筑风貌控制;在少量一般地段,点缀传统意韵建筑风貌。依据魁星楼、太平楼、鼓楼、钟楼、城门楼、四牌楼的建筑高度和登高高度,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周边沿街传统形式建筑界面的控制范围6)。此外,街道或城市广场的转角处为视觉焦点,对这些位置采取传统形式建筑风貌控制,周边建筑须与之相协调(图24-26)。

开敞空间设计中,以大同历史街巷格局为依据,强化重要历史标志物的核心景观地位。以十字大街为核心,织补街巷网络,设置多层次开敞空间节点,引导形成“点、线、面”一体、网络化、多样性的慢行体验空间。 规划中明确提出四类街巷、两类重要标志物和四类开敞空间节点进行控制。逐步分流和限制十字大街的机动车交通,优化慢行空间和慢性设施,形成“公交+慢行”的人性化交通模式。为提升街道活力,充分展示大同丰富多元、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参照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西安大唐不夜城等知名步行街的方式,在十字大街核心段设置中央景观带,南北大街自北向南营造从北魏到现代、从历史到未来的景观意象,展现大同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东西大街以宗教文化、传统艺术、军镇文化、民族融合等大同文化类型为主题(图27)。

3.4 管控实施:制定设计导则,坚持小微模式

为便于规划管理和实施,制定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一是城市设计总则,在总体层面对空间形态、建筑风貌、街道景观进行整体控制和引导;二是城市设计分则,将基地划定为8个地块单元,针对每个地块的特征,对街坊空间、建筑、景观进行分别管控,并提出了地块建筑空间布局和街景效果设计意象,指导下一步详细设计。

24

25

26

在实施策略上,规划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导致古城活力的进一步丧失。规划结合用地条件,遵循市场需求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在整体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前提下,引进多家高水平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团队进行具体项目设计,逐步完善十字大街两侧地块的功能业态、改善建筑风貌,使其成为古城活力复兴的引擎。规划确定部分优先实施的引擎建设项目,作为城市更新的“触媒”,力求与其他活力点发生化学效应,从而形成古城更新的良性机制。

项目完成后,地方政府按照规划设计思路和要求,逐步推进十字大街沿街建筑及景观环境提升工作,已于清远街、永泰街实施了部分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古城活力和整体风貌得到了较大提升和改善。

4 关于古城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法的思考

第一,注重历史信息的挖掘与展示,提示城市记忆。城市设计不应只着眼于建筑风貌层面个别传统符号的修复或模仿,而应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的特定环境和历史形态,全面展现街道的历史和时代特征,修复、延续和传承街道发展和记忆继承的深层结构。应从历史信息中深入挖掘功能业态、空间组合、建筑布局及风貌等方面蕴含的突出特征,寻求城市设计的历史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手法,建立起历史要素和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图30)。

第二,引导形成功能多元、活力复合的城市功能。城市设计应兼顾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等多种人群的功能需求。一方面,适度延续传统城市生活功能,保留体现城市文化记忆的建筑和空间场所,完善相应的商业、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采取较为严格的刚性管控;另一方面,注重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功能的结合,形成文化体验性强的旅游主题和旅游产品。考虑到市场因素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对旅游服务设施可通过项目准入清单的形式,进行弹性管控。

第三,鼓励形成风貌协调、传古扬今的整体风貌。城市只有在保存历史不同阶段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样而丰富的城市景观,建筑风格停留在某一时期或是过于追求现代和时尚均会导致城市风貌的断层。一方面,新建筑应体现对原有历史信息的尊重,与古城历史环境、整体空间格局及建筑风格相协调,对于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地标和特色建构筑物可以进行复建。另一方面,不能全盘对传统空间组合形式和建筑风貌样式进行模仿或者复制,而需要在保留地域传统建筑“DNA”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形态、风格、手法,传承传统风貌、展示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图28、29)。

第四,加强设计管控,引导有序实施。古城历史轴线的城市设计应坚持近远结合、有机更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施方式,采取“成熟一片、推动一片”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对城市活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城市设计的成果不应成为供建设方“依样画葫芦”的最终蓝图,而是更具灵活性的城市设计导则,对后续的建筑设计和实施加以管控,并鼓励众多高水平建筑师参与到后续项目中。在整体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建设主体、设计主体的多样性来营造丰富的城市景观。□(本文章基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同古城十字大街沿街建筑景观及风貌整治设计》(城市设计部分)项目。张广汉、张兵、鞠德东对项目进行了深入指导,项目组成员还包括李刚、何思宁、王旻烨、韩孟、张亚宣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7

28

29

30

27 道路交通系统图

28 永泰街教场城街至永泰门段西街景设计意向图

29 永泰门鸟瞰设计意向图

30 东南方向鸟瞰意向图(1-30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注释/Notes

1)当前大同古城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失(占古城用地的9.4%),而在仅有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中,文物古迹用地占到3/4以上,除去文物古迹用地,剩余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仅为2.05%。

2)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销售共57家,占总量的31.3%,而宾馆只有3家,仅占总量的1.6%。有记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空间共计64处,但大部分已消失,留存较好的仅有14处,仅占总量的21.9%。

3)钟楼与鼓楼承担报时功能,布置于邻近城市中心位置,太平楼与魁星楼实用服务功能较弱而更多发挥景观标志作用,故布置于和阳街和武定街相对居中的位置。

4)清末民国初期的十字大街两侧建筑以1层为主,少量为2层。

5)2 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

术委员会围绕“拆真建假、再造古城”召开专题研讨会。2013年,谢辰生等多位专家学者上书中央领导,呼吁加强对名城存在的“拆旧建新”问题的关注。

6)当人站在街道上看标志物,其与标志物的距离为3倍的标志物与人视点之差时,为关注地标建筑与周边环境风貌是否一致的临界点,范围内应为与标志物协调的传统建筑。当人站在标志物顶端俯瞰街道时,舒适的俯瞰视角为10~15°,相应视线角度投影到街道上的范围应为与标志物协调的传统建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卫,丁康乐,李京生.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历史考察[J]. 建筑师,2008,(4):91-96.

[2] 傅斯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王军. “整体复建”重创后的古城复兴路径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2016,(11):50-59.

[4] 张呈富. 大同古城与民居[M]. 北京:中国炎黄出版社,2009.

[5]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R]. 2013.

[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同古城更新及建设指引[R]. 2014.

[7]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同古城十字大街沿街建筑景观及风貌整治设计[R]. 2017.

猜你喜欢

十字风貌大街
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十字棋
逛大街
包裹的一切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巧用十字相乘法解题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