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旼:以德化民程处士

2020-04-02梁威

客家文博 2020年1期
关键词:处士先贤梅州

梁威

明清以降,梅州文教发达,逐渐在闽粤赣交界之地脱颖而出,成为地区文化的中心、培养人才的翘楚。梅州是岭南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曾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感动后人的先贤故事,他们的廉正、忠节、清流的正气言行影响了梅州客家民系性格,促进其精神世界的形成,为民族进步写下不朽的诗篇。为了弘扬先贤们心怀家园、勤廉施政、舍生取义、清操自持的宝贵精神,本刊将取材《忠廉大义——梅州节士史话》一书,刊登历史上对梅州治理教化有重大影响或贡献的入梅名贤廉吏、忠义之士,以及梅州本地出生、学优入仕而报国爱民的忠廉贤能人物。敬请垂注。

人物小词典:程旼(生卒年不详),广东程乡(今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坝头乡)人,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他约生于东晋末年,一生历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品行在隋朝很出名,是有记载的客家先民第一批入粤南迁的先贤。据相关资料记载,为避战乱,程旼举家从中原一带辗转迁徙到平远坝头,利用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改变当地愚昧无知、固守于旧习的落后民风。自程旼始,中原地区不断有民众迁徙至今闽、粤、赣交界地,后来逐渐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

程旼是有名的客家先贤,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程旼在一百一十八个客家历史名人中位居榜首,被誉为客家的“人文始祖”。在当时社会,程旼的影响力不限于程乡地区,在整个广东他都是有名的乡贤,如唐朝时期潮州韩文公庙内,设有二十五位乡贤神位,以程旼居首。《广东通志》中,将程旼与韩愈、张九龄、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及陈子壮一起称为“广东古八贤”。有关程旼的生平记载,最早可见于北宋《元丰九域志》,不过只有寥寥数语:

程旼铜像

程江,昔程敀家此江口,乡里推服,州为上言,遂以为程乡。

文中的“敀”,即伯意,程伯是一种尊称,此字可能最终讹化为旼。《元丰九域志》成书时间大约在1080年,距程旼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五六百年。因为这段时间对程旼缺乏相关的史料记载,仅有故老口头相传,所以一度有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不过这种怀疑显然是多余的,一则可能是其间频发的战乱匪乱破坏了相关文献;二则粤东有“先有程旼,后有程乡”的说法,这是因为程旼声名远播,南齐统治者已将其所在地新建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其所在的都命名为义化都,这也是史志对程旼其人其事的赞赏。

一、北来衣冠,德化梅州

旧时平远县坝头乡程公祠有一副对联,曰:“德化梅州,千载烝尝处士节;姓传古县,万年礼乐圣贤风。”相传程旼隐居乡里,不奉征召,以德化人,乡民推服,被称为“程处士”。处士,是古代对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人的尊称。自宋朝以来,随着梅州地区人口日繁,文教日昌,对程处士日益尊崇,有关他的诗文歌咏不断出现。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程旼的生平事迹。

程旼所处的晋末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连年的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往南迁徙。《宋书·州郡志》记载:“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然而,由于南北朝隔江对峙,江南地区正处前线,也并不安定,于是部分民众举家迁往更南的建安郡、江州、交州、广州(分别是今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成为最初的客家先民。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的一首《己亥杂诗》,形象地展现了客家人的历史。子曰:“天下无道则隐。”程旼家族大概就在这个动乱的时期选择举族南迁,经过赣南,沿粤赣小道来到今平远县坝头村定居下来,生息繁衍。传说,他还与乡民一起建凉亭、劈山道、修水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南宋中期的《舆地纪胜》,记载了宋朝徐庾歌颂程旼的七言诗,诗曰:“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诗中肯定了程旼教化人心的事功,从侧面反映了程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崇与爱戴。

程旼的事迹,在方志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如:

结庐江滨,环堵萧然,晏如也。乡人服其行义。有不平者,不诣官府,辄质成于敀(旼)。(《舆地纪胜》)

程旼者,潮州程乡人,为人悃愊无华,性嗜读书,不慕荣达,素以忠信结人,人服其谊。有不平者,不往诉之官,辄质成于旼,旼为之辨是非曲直,咸心服而退,当时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庐辄思改过,有陈太丘之风焉。旼生于南齐,历梁、陈而行谊大著于隋,至义宁初乃卒,年九十余。(《广东通志》)

(程旼)悃愊无华,性嗜书,恬荣达。结庐江滨,环堵萧然,晏如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不诣官府,辄质成于旼。旼为之辨是非曲直,咸心服而退,当时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庐辄思改过,有陈太丘之风焉。(光绪《嘉应州志》)

据以上记载,可见与东汉名士陈寔(曾为太丘长)一样,程旼是一个悃愊无华、重义轻利、和邻睦族、教化百姓的名士。梅州地区先民对程旼的崇拜,是在社会动乱不安、民风刁悍的背景下形成的,寄托人们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表现出了乱世中人们对文明社会风气的一种呼唤与渴望。这一过程中,对程旼人伦楷模形象的丰满塑造,也从侧面反映了梅州逐步由民风蛮愚、尚气轻生转变为崇尚诗书礼乐教化的过程。梅县籍民国诗人钟应梅曾作诗赞道:“官师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岭东。比屋诗书循旧俗,不劳贤守说文翁。”

二、前贤犹在,去而益咏

程旼去世后,后人思之,名其都曰义化,乡曰程乡,源曰程江,最后以程乡名县。但在宋朝前,由于战乱、匪乱等各方面原因,今梅州地区除了留下与程旼相关的地名外,几无建筑踪迹。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载有南宋初年名臣张致远发出的感慨:“曾井有泉消毒瘴,程江无屋祀高贤。”不过,从宋朝开始,梅州地区的客家先贤和游宦到此的文人志士,留下大量歌颂程旼的诗文,来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如明朝万历年间平远训导韩启运有诗云:

鸿渐云逵远,乡江水有声。史传何代信,诗阐异时名。新庙青山肃,丰碑锦字明。我来深仰止,翻恋蕨薇情。

又如程乡松口人,明朝翰林,被誉为“岭南夫子”的李士淳有诗云:

我生处士里,酌水知源长。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祠堂新卜筑,俎豆旧馨香。无限相思意,东湖水正泱。

直到张致远去世后数十年,“程江无屋祀高贤”的尴尬才宣告结束。雍正《广东通志·名宦志》记载,泉州人柯宋英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知梅州,“治务化民,尝辟景程斋,明景仰程旼之意,以为民表焉”。景程斋是现今见诸记载最早的纪念程旼的祠庙。明洪武十三年(1380),学政陈学礼撰文推举,追封程旼,改梅州复置程乡县,并建两栋公祠,立石牌坊;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巡按御史王命璿在今平远仁居开荒岭、东湖圳捐俸银三十金,置田四十亩,垦田十二亩,作为每年春、秋二季祭祀程旼之用。次年,平远县知县李允懋建“程处士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通判孙录,新建程处士祠。程乡各地还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等,用来祭祀程旼。此外,程旼进入了潮州府和程乡县的乡贤名宦祠中,并在程乡县的乡贤名宦中排名第一,成为明清当地政府崇德报功、教化民众的典范。

三、文脉千载,处士千古

时至今日,整个梅州地区,仍留存着不少纪念程旼的桥梁等建筑和地名。如平远坝头程北村有一座程公祠旧址,历史悠久,邻近驿道,旧时所有上任、卸任文武官员经过程公祠,在无任何牌示要求的情况下,均自愿下轿或下马步行,并进入祠内参拜,以示对程公的尊敬。平远县城还有修葺一新的程旼故居和新建的程旼公园。其他诸如义化路、程江桥、程江镇、景贤乡、景贤亭,以及坝头乡村程东、程西、程南、程北等地名,均因程旼而得名。正如明朝平远县知县李允懋的《程处士祠》形容的那样:

江河程世系,人与水俱长。表正如陈寔,畏垒若彦方。烟流颓宅在,草宿故茔香。千载怀高士,神交夜永康。

程旼故居纪念园的景贤亭

程旼故居纪念园内收藏的半截石碑

明清之前的梅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毒瘴横行,久为化外之地,有影响力的名人较少。如清朝时梅城七贤书院祀奉有七位贤人(程旼、韩愈、张九龄、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但“唯程处士(程旼)、蔡佥书(蔡蒙吉)为乡之仪型,其他则皆高山仰止,非我邦士也”(清康熙年间程乡县令刘广聪作《七贤祠记》语)。

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客都梅州,早已不是那个地瘠民贫、礼乐不兴之地,它已经被开拓经营为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的文化之乡。这里教化隆盛,洋洋弦歌,声闻闾巷。子曰:“百世可知也。”故可知梅州的郁郁文风,赓续于先贤,文化之乡,盛名可副。这一切,都离不开历代客家先贤的传文布道。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历朝历代先贤对程旼不遗余力地推崇,饱含着他们教化斯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程旼秉义怀仁、化行俗美、嗜书好学的丰满形象也逐渐定格,成为客家人人文情怀的象征。崇文重教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的江河大海,滋润熏陶着客家人,文脉百世千载,川流不息。

猜你喜欢

处士先贤梅州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王记寨
梅州明眸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在历史长卷中品读先贤的传奇人生
寸寸山河寸寸金
西 湖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