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素材皆可取
2020-04-01张陈卫
张陈卫
高中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作文教学一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积累素材是写作必备的一项能力,丰富的素材积累对增添文采、深化主题都大有助益。与此同时,大量阅读文本材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品。
相较初中作文而言,高中作文更偏向议事,要求学生提升其文章深度,做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此处的“据”,便来自学生平日的素材积累。但高中生学习时间紧、生活节奏快,难以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
事实上,作文素材无处不在,教师可充分挖掘触手可及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素材,从而为其文章增光添彩。以下,笔者将从课本素材、试题素材以及生活素材这三个方面讲述如何获取作文素材,做到物尽其用。
一、利用课本素材,致敬经典
高中语文教材经过严格筛选,大都具备较高的审美特性与精神境界,多为经典之作,无论是在知识传授方面还是道德教育方面,都令广大学子受益匪浅。这些课文内容丰富,种类齐全,风格各异,兼具人文美与理性美,是不可多得的上好素材。
以《 沁园春·长沙》一课为例,全词仅114个字,但如果将其视为作文素材,则可从至少以下几个层面分析:“独立寒秋”一句或许可以被引用到关乎“孤独”话题的议论文,又或者当同样写秋之景色时,加入与之相关的感怀与共鸣;“鹰击长空”一句则主要展现大自然中万物自由自在的场景,揭示“尊重自然规律”“追寻自由”等道理;“怅寥廓”一句则可令人联想到个体之渺小与天地之广阔,这寥寥天地间,谁来主宰沉浮?谁又来对我的人生指点一二呢?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及杜甫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同学少年”一句关乎理想;“粪土当年万户侯”则与物欲相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又展现青壮年之勇猛,是砥柱中流。
以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隐藏的作文话题与素材进行挖掘,便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拓展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回归教材,解无文可写之愁。与此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会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二、利用试题素材,抓住时鲜
高中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或者试题,如今的语文试题越发重视时效性,要求突出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抓住当下热点话题,这也恰是写作要求之一。
多数试卷或者练习册被使用后都被束之高阁,成为白白占据空间的死物。事实上,这些试题尚有可利用之处。以2020年高中语文试卷全国一卷的试题为例,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孝”为主题,里面提到现代社会中“孝”的新含义,对此,教师要求学生概括分析现代社会的“孝”与古代社会“孝”的区别,借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论述能力;又如实用类文本提到的“5G”网,“新基建”以及“工业革命4.0”等,都可被纳入“发展”“创新”“中国梦”等热门话题,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记住相关词语及其意义,并将其运用到作文中,为作文注入新活力。对以上有价值的材料,教师建议学生将相关部分从试卷上剪下来粘贴到积累本,早读时再拿出来读背。
由此,试题不再限于考试用,而是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作文素材,实现其进一步的知识价值,不再是一张废纸。
三、利用生活素材,妙趣横生
生活蕴含的哲理与智慧是无穷的,亦可成为写作的良好素材。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
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看似枯燥无聊,实则也有可取之处。例如众多高中学校沿袭的“冲饭”传统,即在饭点时,许多学生奔跑着冲向食堂,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时间紧张;学生珍惜时间;学生热爱学习并刻苦学习;教师对“冲饭”传统的肯定等。接下来分析此行为的弊端:饭前剧烈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吃不到心仪的菜或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买饭;加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材料可被应用到“时间与管理”“理想与奋斗”“冲突与选择”“普遍与特殊”等话题作文中。
于是,学生明白即使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细节,也可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成为自己在绞尽脑汁难以下笔时的素材救星,并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当然,课外阅读仍然十分有必要,作文素材固然随处可见,但要能真正做到倚马可待、下笔如有神,仅仅靠接触的课文、试题以及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真正博闻强识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用于应试的“小聪明”。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尽量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方能在作文以及生活方面皆有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