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话语建构百年历程、结构特征及未来展望
2020-04-01郑彬
郑彬
摘 要:百年大党,建党为要。围绕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极具中国气派的建党话语。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建党话语坚持了话语发展的一惯性、接续性、创新性,实现了话语来源上从“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形成了立场坚定、生动活泼、逻辑严密、学理丰富的话语内容,构建了相互衔接、系统完善的话语体系,愈发显示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自信。
关键词:建构历程;特征分析;话语阐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创新发展研究”(16ZZD043)。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12-0006-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12.001
话语是思想的载体,建党是党建的起点。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套立足中国大地、指导中国实践的中国理论,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成就斐然的中国道路,提出了一套和平发展、休戚与共的中国方案,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更形成了一整套深入人心、鼓气提神、内涵丰富的中国话语。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话语发展历程,深刻总结百年话语发展经验,对推动中国共产党话语学理化体系化构建,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一、党建理论体系起点与关键:建党目标与建党话语
党建理论体系、党建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党建理论依托党建话语展开。党建理论涵盖着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党的治理等众多方面。其中,党的建设是党的领导地位确定、党的执政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党的建设的逻辑起点便是解决建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即建党目标。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要建设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文本表述,呈现出由浅入深的理论发展趋势。基于此,可以将建党目标分解为长期性整体性目标、阶段性具体性目标。长期性整体性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要求。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要求,这都是整体性长期性目标。这些目标从政党领导地位、政党属性、政党前进方向、政党形态等不同方面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阶段性具体性目标,是着眼于党的建设自身客观需求、治国理政对党的建设迫切需要所提出的目标,主要解决在一段时间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如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一些由此衍生出的具体建党要求,这都是阶段性具体性目标的典型代表。这些目标服从于党的任务、服务于党的建设客观需要,成了具体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
话语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外化的物质载体。从话语的本质来看,话语特别是政治话语,是政治权力运作的外在化体现[1]。从话语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互动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文本”[2]。話语经过系统加工、复杂构建,便形成了话语体系。
笔者认为,所谓建党话语,是关于建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话语表达的统称,是建党目标这一理论成果的话语载体。基于建党目标—党的建设—党建理论的逻辑理路,可以说建党话语亦是党建话语的起点。从话语形式来看,建党话语不仅包括以党代会报告、中央文件为主要载体的系统话语,还包括以口号、批示、讲话、宣传标语为载体的具体话语,两者共同构成话语内容体系。从话语层次来看,依托建党目标,可以将建党话语分为核心话语与重要话语。本文以建党话语为样本,从核心话语、重要话语分别流变、协同构建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的结构特征,为当前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一定参考。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建构历史梳理
建党百年,百年建党。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便立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政党领导权、政党执政方位转变、政党建设等几个方面不断深化对建党目标的探索,形成了“一个领导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和“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双元核心话语统领下以党的建设总目标话语为主线、其他建党话语围绕主线分布的话语格局。
(一)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的尝试与借鉴
党在成立初期,由于比较弱小、理论准备不充分,更多依靠共产国际的直接理论指导来开展革命活动,其话语的生成也自然受到共产国际相关指示要求的影响。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片面指导以及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曾一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第一,在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探索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先锋军”和党应掌握革命“领导权”。党的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应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3]162。1925年1月,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党的领导权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4]。由于部分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拥有“天然领导权”[5],从而忽视、放弃对领导权的争夺,导致“领导党”建设目标的理论缺失和国民大革命的惨痛失败。
第二,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具体建党目标。1921年6月,共产国际三大指明,共产国际各个支部要“在斗争过程中建立强大的、革命的、群众性的共产党”[6]。党的二大积极响应共产国际要求,提出“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8]162。在“群众党”口号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深入人民群众中,开展革命宣传、建设工会农会,组织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形成了第一个全国工人农民运动高潮。
1924年7月,共产国际五大提出各支部“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925年1月,党的四大表示完全同意共产国际五大的会议精神,并将正在进行的“群众党”建设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目标相联系,强调“群众党”建设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和关键内容[7]34。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党内领导层出现“左”的倾向,“布尔什维克化”的内涵也随之改变。1927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布尔塞维克化,以及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的组织之革命化,都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8]党的六大提出了“完成党的布尔塞维克化”的要求。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王明坚决落实共产国际关于两条路线的斗争的指示,提出“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口号,将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不折不扣地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作为“更加布尔塞维克化”的首要标准和重要内容。这种不打折扣、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教条主义行为给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灾难和沉痛后果。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理论认识不清醒,建党话语处于零星设想状态,远远达不到成熟的标准。但这如同火花般的零星话语也蕴含着一些科学认知和朴素愿望,为毛泽东同志的建党目标话语构建提供了最基本的来源。
(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的创新与中国化建构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独自领导中国革命、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毛泽东同志根据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征程,建党话语也开始了创新性探索过程。
第一,尝试性提出“两个先锋队”的表述。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新的民族革命条件下的新变化、新情况,并对党的性质做了新表述,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0]。这个新表述将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军”发展为“两个先锋队”,实现了建党目标上尝试性突破。虽然此时“两个先锋队”并不是系统性、连续性表述,也未在后来党的会议中频繁出现和上升为党代会报告内容、党章要求。但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无不体现了“两个先锋队”这一组织定位。这一尝试性话语表达为中国共产党转变工作思路、广泛发动群众提供了舆论支持、政策支持,也为之后“两个先锋队”重要论述的正式提出提供了话语基础。
第二,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领导党”。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11]526。1939年至1940年,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目标,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党的领导的理论认知,强调了建设一个“领导党”的必要性。在建设一个“领导党”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在处理根据地各团体关系中提出:“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12]巩固“领导权”、建立“领导党”的话语已经成熟。
第三,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建设目标。在明确“领导党”地位和“先锋队”性质后,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抗日战争中党的任务、党建现状后,提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号召全党共同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1]602。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目标中,既有对以往“群众党”“布尔什维克党”话语的经典继承,又有对思想建党这一核心精髓的着重强调,还有对“完全巩固”这一建党信念的凸显,更有“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要求。可以说,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目标实现了建党话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重构,标志着革命时期毛泽东建党话语的成熟。
在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后,毛泽东同志着力实现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内涵的重构,进而巩固党的政治话语中国化的根本前进方向。1942年6月,《解放日报》刊登了由师哲重译的《斯大林论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师哲版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标准[7]115,也成了毛泽东同志对“布尔什维克化”内涵中国化建构的理论依据。1943年,共产国际执委会自觉难以承担起领导各国进行革命、推动各国“民族化”的重任,做出了解散的决定。中共中央表示完全同意共产国际的提议,并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服务于我民族的抗战建国事业”[13]。“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口号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话语中国化建构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发展的根本方向。
(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的创新与转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伟大口号,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建党话语也随着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党的历史方位转变不断深化调整。但随着毛泽东同志对国内外形势的误判,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致使八大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变,建党话语随之转向。
第一,针对历史任务转变,深化“领导党”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會主义社会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党、怎样开展党的领导”这一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4]延伸到具体工作中,毛泽东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15]“文化大革命”期间,“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口号得到强化并广为传颂,但踢开党委闹革命、以个人领导代替集体领导等行为实际上已严重破坏了党的领导,“领导党”的话语内涵遭到扭曲。
第二,立足政党方位的转变,提出要建设一个紧密联系群众的“执政党”。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6]刘少奇同志强调:“我们党是掌握了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许多党员是国家政权的各级领导人。处于这种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17]为此,为应对“赶考”命题、建设一个紧密联系群众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了“三反”“五反”等教育活动,成立了监察委员会,极大地巩固了党群关系、增强了执政党意识。此时,“执政党”“执政的党”话语虽未得到系统构建,但为之后执政话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文本基础、思想基础。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导致党的中心任务偏离,建党话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6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强调:“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阶级和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18]毛泽东同志对党组织的要求一改以往抓建设的中心任务定位,将进行阶级斗争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标志着建党话语发生了重大转向。
(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的重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面对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批判性继承革命建设时期话语、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基础上,形成了新时期建党话语表达。
第一,根据中心任务转移,“领导党”话语深入发展并定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前途、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执政党的历史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9]39。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领导党”的话语表述也不断成熟定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20]。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让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1]138。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让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话语表述自此定型。
第二,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深化对党自身性质的认识,完善建党核心话语。首先,深化对“先锋队”的认识,完善“先锋队”话语表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对“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表述不断深化,并在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上正式提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形成“两个先锋队”的表述。其次,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成为新世纪党的工作的根本指导。党的十六大将以上话语表达进一步整合,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1]38。自此,中国共产党立党性质“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党、三个代表”的建党核心话语得以形成。
第三,丰富“执政党”话语,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意识更加觉醒。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19]28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上做出了“两个转变”的重大判断,提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21]9。“执政党”话语正式进入了党的建设话语体系。围绕着“执政党”这一話语群,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话语体系。在执政理念上,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执政方式上,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执政能力上,提出五大执政能力。同时,提出“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23]的理性判断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从而将“执政党”“领导党”话语相贯通、相衔接。
第四,依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总目标。1994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明确其目标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4]。党的十五大将其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同时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表述修改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实现了话语表达的接续性发展。
第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学习型政党、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新的建党话语的提出。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不断深化建党话语表达,增强建党话语的学理性。首先,在党的性质上,提出“先进性”“纯洁性”这两个承载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概念。胡锦涛同志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25]党的十七大将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党的十八大则将“纯洁性”添加到党的建设主线中,形成了“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党的建设主线格局。其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6]作为自身建设目标。再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重要要求。这些话语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话语上开始将党建目标与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政党政治普遍规律联系起来,开始了学理化的尝试探索。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党目标话语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把握中国愈发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这一客观现实,着眼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遵从“强国必先强党”的基本逻辑,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论述,不断增强建党话语时代性、学理性、通识性、体系性、世界性,形成了新时代建党话语新的发展局面。
第一,“领导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核心话语阐述,不断思考党的领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7]94这一重大论断。自此,建设“领导党”、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党的建设迫切需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彰显的内在要求。
第二,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将“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建要求的核心概括,将长期执政作为建党目标要求。“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话语宣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政治文件中多次出现,已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目标指向。同时,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期执政”这一重大建党要求,并将“坚强有力”作为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状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8]
第三,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及总目标。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总目标。同以往相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有了两大话语创新点。首先,话语支撑更加坚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依托党的建设总要求展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涵盖党的建设的坚持原则、基本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布局、主要矛盾等众多方面,是党的建设推进的根本指导。总目标依托总要求展开,使实现目标的方法支撑更加坚实、路径选择更加明朗。其次,建党目标话语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自信昂扬,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9]。
第四,强化建党话语与“四个伟大”之间的互动,构建以强党建设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自我革命社会革命协同论、“四个伟大”等相关重要论述,形成了以强党建设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7]47-48新时代,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应对伟大斗争中屹立不倒、始终走在前列;在推进伟大事业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实现伟大梦想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建党话语的世界性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交往、联系愈加密切,建党话语的世界性愈发凸显。在自身定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30];在对世界责任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7]436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话语中不仅将自身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与世界人民的福祉紧密关联,强调要为“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结构与特征分析
话语作为思想理论的一种表达工具、承接载体,其发展受到理论创新、文本形式、语言环境、时代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在百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愈发显示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内容层次分析
经过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博大的建党话语体系,形成了在“一个领导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和“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双元核心话语统领下,以党的建設总目标话语为话语主线、其他建党话语正态分布的话语格局。
第一,“一个领导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和“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双元核心话语。所谓建党核心话语是指对政党的立党宗旨、性质定位、目标追求、政党方位、伦理文化等方面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是其他建党话语展开的根本依据、指导思路和文本基础。首先,“一个领导党、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话语是对党的性质的根本界定,突出强调政党性质、政党宗旨,管的是建党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话语则是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对党的执政形态的话语表达,突出强调执政方位、政党形态,管的是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两者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在党建方面最核心的话语概括,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并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话语实现衔接。
第二,以党的建设总目标话语为话语主线。建党总目标是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共产党建党要求的总结性概括和前瞻性指导,是党的建设发展的主线。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三次建党总目标话语,分别是面向革命和新社会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目标、面向改革和新世纪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面向全面深化改革和新时代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当前建党话语的主线。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以“要求+目标”形式展开,强调通过坚持基本原则、夯实理想根基、抓住基本着力点、强化政治统领、优化党建布局、推动反腐败斗争、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来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当前党建工作开展的根本指导,也是一般性党建话语展开的主线逻辑。
第三,一般性建党话语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主线展开。围绕着党的建设总目标话语主线,我们党提出了众多一般性建党话语。如围绕执政党,提出建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提出“长期执政”的党;围绕先进性、纯洁性,提出建设“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党;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出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
第四,对外建党话语成为党建话语布局新的领域。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地位、世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党”“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党”等相关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发展特征分析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话语表达初步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发展特征。从话语来源来看,建党话语充分从时代背景、实践课题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话语元素;从话语发展来看,建党话语在话语继承中坚持话语表达一贯性,在话语发展中坚持话语表达的创新性,形成了稳定的话语表达、延续的话语风格、自主的话语内容;从话语内容来看,建党话语政治性、学理性、逻辑性、生动性逐步增强。
1.话语来源:时代性、实践性、传统性相结合
话语来源,是话语产生、话语构建的基础问题。建党初期,党虽主动提出不做“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但并未提出契合自身的建党口号。“群众党”“布尔什维克党”均来自共产国际的一般性要求,没有体现中国情况、中国特色。经过艰辛努力,中国共产党破除“权威迷信”实现了从“苏化”到“中国化”的转变,破除“书本迷信”实现了“唯书”到“唯实”的跨越,实现了话语来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首先,在立足时代需求、解决迫切问题中汲取话语原料。如,为承担起领导全国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党”,要求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在组织扩大中,却出现了盲目扩张的问题。为此,1939年6月,毛泽东指出:“党已在全国有了大数量的发展。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它。”[31]8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32]随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得到进一步阐发,成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目标要求。
其次,积极吸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相关优秀话语养分。如,面对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问题,建设一个没有腐败的党则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迫切需求。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公正廉洁”的党、在党的十七大深化为“建设清正廉洁”的党。又如,党的十三大为完成新老干部交接、选拔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迫切任务,提出要“建立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33]。
2.话语发展:一贯性、接续性、创新性
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实现了中心工作的顺利转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中心任务转移、整體话语范式转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坚持了话语转换中话语表达的接续性、话语继承中话语表达的一惯性、话语发展中话语表达的创新性,形成了稳定的话语表达、延续的话语风格、自主的话语内容。
首先,在话语转换中坚持话语表达的接续性。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的任务接力,实现了整体话语转换中话语的接续表达。第一,“先锋队”的话语表达在百年中淬火坚守,并实现了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丰富与完善。第二,“领导党”话语愈加精炼明确。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转换,“领导党”话语表述从“领导抗日战争的党”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再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最终定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第三,执政党话语表达在建设改革两大时期不断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统筹政党性质、政党方位、党建要求三大因素,提炼出“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定位、“长期执政”的执政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五大执政能力和八大执政本领等一系列执政话语。
其次,在话语继承中坚持话语表达的一贯性,并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涵。在建党话语发展过程中,党不断继承以往经典话语元素,并赋予其新内涵。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为例,“始终走在前列”发端于党的十三大报告“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这一历史方位的文本表述,并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转换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要求,在党的十九大得以继续坚持。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及“走在时代前列”则更强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党要紧紧把握世界发展的脉搏,在世界政党政治、世界发展浪潮中处于领先地位。“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发端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这一建党要求,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文本内容呈现,在十九大报告中转变为当前表述。当前,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同时,与以往话语表达相比,“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更加彰显大国底气、大党自信。“朝气蓬勃”这一要求发端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朝气蓬勃的战斗组织”[18],深化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针对干部年轻化提出的“党的最高领导层就能够实现新老合作和交替,成为更加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34],具化为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的组织建设要求——“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21]40,最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回归到党的建设总目标中。而现在的“朝气蓬勃”更强调在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秋伟业中,更要毫不懈怠、继续前进、永葆朝气蓬勃。
最后,在话语发展中坚持话语表达的创新性。话语创新有原创性创新、借鉴性创新、集成性创新等创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原创性创新,系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将创新成果与以往优秀话语加以整合,形成新的话语内容。其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原创创新、集成创新的主要体现。具体而言,在立足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执政能力为主线的表述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表达为长期执政能力为主线;针对管党治党宽松软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自我革命”纳入其中。
3.话语内容:政治性坚定、学理性增强、逻辑性严密,生动性表达、自信性凸显
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包含五个核心要素,即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达、有效性传播,主要意指话语的立场、观点、方法、表达、传播[35]。经过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话语政治性、学理性、逻辑性、生动性进一步增强。
首先,建党话语政治性更加明显。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后,便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面对社会主义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旗帜能打多久的疑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将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写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中。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建设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变的是角色定位表述,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从未改变、历久弥新。
其次,建党话语学理性加强。经过百年发展,建党话语实现了从被动回应实践到主动探索规律、指导实践的转变,话语前瞻性学理性愈发增强。如“先进性”“纯洁性”“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长期执政能力”“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等一系列话语的提出,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认识、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得出来的真知灼见。这些论断的提出,进一步从党的性质、党的建设发展趋势、长期执政问题、党的建设短板问题等众多角度,深化了对党自身建设的认识,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厚的学理性。
再次,建党话语逻辑更加严密。从党章中对“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党的建设基本要求”首次在党的十二大党章中出现。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话语表述,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36]。党的十九大党章对“党的建设基本要求”提出了“五个坚持”。五个坚持从路线遵循、思想方法、价值指向、运行原则、自身保障五大方面形成了对党的建设整体规定,为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指导逻辑。
最后,建党话语表达更加生动、更加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大党底气、大国自信,提出了一系列生动活泼、自信自强的话语表述,展现出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政党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世界第一大党”,要求“大要有大的样子”,也坦然承认“大有大的难处”。在能否长期执政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强调,共产党从事的是“千秋伟业”,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就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以“朝气蓬勃”的姿态一往无前。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才能得到“人民衷心拥护”。这些话语,既阐明了目标又承认了不足,更表达了坚定的自信。
四、结语
实践发展无终点,话语创新无止境。在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话语创新、话语体系构建的大道上,不仅要遵从话语创新一般规律、理论创新一般原理、吸收以往优秀经验,还有几点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着力推动。第一,如何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秋伟业来构建党的话语体系。只有立足长远,才能保证话语的延续性、持久性。党建话语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时间沉淀,才能真正能够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国人民文化认同中。第二,如何推动党建话语学理性阐释、体系化构建。只有真理才能历久弥新,只有真理性话语才能引起共鸣。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协同推动党建理论学理化学术化发展,实现党建话语的学理性、体系化构建,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的真正结合。第三,如何增强党的话语国际传播力。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力量,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真正成为国际社会治理的和平力量,就要先解决“挨骂”的问题。因此,要丰富话语传播内容、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让中国这头“和平的狮子”、中国共产党这个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党真正获得世界人民的衷心认可。
参考文献
[1] 福柯.福柯说权力与话语[M].陈怡含,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33-34.
[2] 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肖文明,吴新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0.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19.
[5] 李永春,岳梅.彭述之的无产阶级“天然领导权”思想再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3):25-37.
[6] 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2卷[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78.
[7] 袁红. 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建设目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4.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9.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4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00-401.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8.
[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1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1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
[17]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1.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36.
[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8.
[2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975.
[25]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3.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9.
[2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8] 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共产党员,2020(17):4-6.
[2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77.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
[3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79.
[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5.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1.
[35] 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N].学习时报,2016-10-31(A4).
[36] 冯务中.“党的建设基本要求” 的演变过程与实践意蕴[J].科学社会主义,2020(03):70-75.
Abstract: Party building is essential for the centuries ol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evolving around “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establish”and “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build”,the CPC has formed a very unique Chinese style discourse of party building during the hundred years of striving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one hundred years' development, the discourse of “Party Building”has adhered to the inertia,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multiple in discourse sources, forming a discourse content with firm stand, lively logic and rich academic theories, and constructing a coherent and systematic discourse system,which increasingly shows Chinese manner,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confid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cess; feature analysis; discourse eluci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