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泛义动词

2020-04-01李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用法语义

摘  要: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中的一种特殊小类,具有一定的指称能力,词义广泛,且词义的确定需要考虑其所在语境。本文分析常见泛义动词“打”,对其语义做了简单的概括与总结,并对“打”的用法做了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泛义动词;打;语义;用法

作者简介:李娜(1996-),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2

一、引言

泛义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动词小类,泛义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某一具体动词,词义宽泛,使用范围较广,且使用频率也较高。泛义动词不同于大多数动词,不代表某个具体的动作,需要根据泛义动词所在语境中推测出它的词义。

据相关资料记载,关于泛义动词的研究,早在宋代欧阳修时就有记录。目前,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中的泛义动词进行研究。刘瑞明先生早将泛义动词界定为“一个动词指称或代替许多其他动词,远远超出它自身而使用范围宽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泛义动词不是多义词。多义词众多义项间皆有联系,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比喻,从而产生新的词义。尽管泛义动词和多义词一样,有词义多的特点,但泛义动词的词义是根据语境中它所替代的动词发生变化的。如:打毛衣,“打”代替的是“编织”。打水,“打”代替的是“提”。

词义有模糊性,如:上午,中午和下午具体怎样根据时间进行划分;在描述一个人身材时,可以说,这个人高高瘦瘦的,但具体这个人身高多少,是什么样子的高,又是怎样的瘦,无从得知。词的义属范围不明确,指称对象不明了,就会产生语义的模糊,且受到客观世界的移动性、不可分性和连续性等性质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等众多方面的影响,都会产生语义的模糊。虽然泛义动词词义宽泛,表意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但在表示具体意义时非常明确,如:打毛衣,在这里,“打”就是“编织”的意思,它不会是“击”或者“捕捉”等意思。

泛义动词不同于虚义动词。虚义动词的词汇意义非常弱化,大多数情况下,在句子中去掉虚义动词,也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如:对于积极向上的学生应该(给以)表扬。虚义动词后只能加动词作宾语,但泛义动词,以“打”为例,不仅能加动词作宾语,还能够加名词作宾语。当泛义动词接动词作宾语时,语法上的功用价值比较突出,语义明显虚化,但与虚义动词还是明显不同的。

虽然泛义动词能够指称代替其他动词,有许多的词汇意义,但是在日常交际中,却丝毫不会造成语义上的混乱。这是因为即使不确定泛义动词具体指称哪个动词,但在具体语境中我们仍可以理解词的意思,泛义动词实际上是满足交际需要的。

二、“打”的语义分析

“打”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时间较晚,使用的频率也并不像现在这样高,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打”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效率也是越来越高。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打”字的是东汉王延寿的《梦赋》:“撞纵目,打三颅。”在这里,“打”是“击”的意思。自初唐起,“打”开始出现泛化义。唐张鷟《朝野佥载》可见“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這里“打”指称“吃喝”。宋欧阳修《归田录》中“汲水曰打水”,“打”是“汲取”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动词“打”的解释有以下24种:

(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门。(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碗~了。(3)殴打;攻打:~架。(4)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官司。(5)建造;修筑:~坝。(6)制造(器物、食品):~刀。(7)搅拌:~馅。(8)捆:~包裹。(9)编织:~草鞋。(10)涂抹;画;印:~蜡。(11)揭;凿开:~开盖子。(12)举;提:~旗子。(13)放射;发出:~雷。(14)<方>付给或领取(证件):~介绍信。(15)除去:~旁杈。(16)舀取:~水。(17)买:~油。(18)捉(禽兽等):~鱼。(19)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柴。(20)定出;计算:~草稿。(21)做;从事:~杂。(22)做某种游戏:~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手势。(24)采取某种方式:~官腔。可分析得出:释义(1)、(2)和(3)是由“打”的基本义“击”引申而来的,不属于泛化义的范畴,其余释义皆是泛化得来 ,需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其替代哪个动词。

三、泛义动词“打”的用法

(一)泛义动词“打”+名词

泛义动词“打”与名词搭配,组成动宾关系,名词此时充当宾语。此时,泛义动词“打”指称某一具体动词。理解词义需考虑到宾语成分及上下文语境,在句子或者语段中推断出具体替代动词。

1.“打柴”

“打柴”为“砍柴”之意,这里的“打”指称动作动词“砍”,并非是“击打柴火”之意。

《三国演义》的第五十八回中写道“纵令军民出城打柴取水”。

吴大爷以打柴为生。

父亲凭着打柴赚来的钱供我和弟弟读书。

2.“打尖”

“打尖”是京津一带的方言,意思是行路途中吃便饭。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水浒传》中常有酒店小厮问过路好汉,“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啊?”若取此意,“打尖”也常和“住店”同时出现。

“打尖”还有掐去某些作物的尖儿,抑制其徒长茎干的意思。为了使番茄个头增大,农民伯伯选择打尖这种方式,让西红柿拥有更多的养分。“打尖”一词取何意,取决于上下文,单独出现时,并不能判断这里的“打”是否为泛义动词。

3.“打酒”

“打酒”意为“买酒”,泛义动词“打”指称具体动词“买”。传统过年俗语也有“二十九,去打酒”。早时,不管家贫还是富有,在春节团圆之际,人们在置办完一般年货后,都会提溜着瓶子去酒铺里买散酒。

父亲打酒向隔壁张老爷子赔礼道歉。

师父常派大师兄去打酒。

(二)泛义动词“打”+动词

泛义动词“打”与动词构词的能力仅次于与名词构词的能力,且会构成双音节动词。第一语素“打”的词义虚化,主要作用是强调后面的第二语素的动作动词,词义也是以第二语素动词为主。

1.“打扮”

最常见的“打扮”一词,解释为使容貌和衣着好看,装饰,“打扮”一词的具体词义是随着第二语素具体动词“扮”的,强调装扮之意,这时,“打”的意思就比较模糊、抽象,“打”在这里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强调“扮”。

大年初一,大家都打扮干净去拜年。(使容貌和衣着好看)

元宵灯节,广场被打扮得绚丽多彩。(装饰)

2.“打扫”

“打扫”,释为用扫帚、刷子清扫垃圾灰尘。重清扫、扫除之意。同样是词義随第二语素具体动词。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清洁工每天准时准点打扫街道。

3.“打造”

“打造”,意为制造,创造。同样,词义随第二语素动词“造”,泛义动词“打”的意思模糊、虚化,其意思由第二语素动词决定。

村干部致力于将我们村打造成脱贫攻坚示范村。

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泛义动词“打”与动词构成双音节动词,此时,泛义动词“打”的意思较为模糊,双音节动词词义随第二语素动词的意思。泛义动词“打”有语法上的功用,自身意思虚化。也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动词“打”是双音节动词的动词前缀,如:“打扮”、“打扫”、“打量”,“打发”等词,动词前缀“打”无实际明显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我们之所以对“打”是一个动词前缀不那么敏感,是因为“打”加动词已经语法化,固定成词了。

(三)泛义动词“打”+形容词

泛义动词“打”与形容词构词不像与名词、动词构词那样常见,但也有许多具体实例可见。我们一般可见的动词“打”与形容词搭配使用,多是形容词作“打”的补语,如:

这个杯子被小明打碎了。

你把我打疼了。

这种情况下,动补结构中的动词和补语成分有着直接的语义联系,因为“打”这个动作,造成了“碎”和“疼”这样的结果。

泛义动词“打”与形容词构成新词有以下例子可见:

1.“打紧”

“打紧”解释为“要紧,重要”,当泛义动词“打”与“紧”搭配成词时,词义仍随“紧”的意思,泛义动词“打”无具体实义体现。“打紧”常用于否定式,小说书本中或口语谈话中多见“不打紧”出现。如:

A:我得等晚上八点才能到。

B:没事,不打紧,来得及。路上小心。

“不打紧”意为“不要紧,无所谓”。

2.“打闲”

“打闲”意为闲着。

晌午过后,猫咪在葡萄架子下打闲丢盹。

那小厮见二位老爷打闲,忙过去问好。

3.“打皱”

“打皱”意为“起皱纹”。

记忆中,姥姥一笑就满脸打皱。

姥姥那打皱的脸永远都带着一抹微笑。

四、结论

本文选取泛义动词中的典型代表“打”作为研究对象,对“打”的词义及其演变发展做了一定的梳理,明白其泛化义自唐代便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至今日,“打”已是一个常用的用法完备的动词。并对泛义动词“打”的用法做了简单的梳理,选取个别例子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打”的泛化义需要在搭配中得到体现。由于笔者学术水平尚浅,对有些问题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本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进一步进行研究,加以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2]刘瑞明.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1992.

[3]刘瑞明.不是“混蛋”动词,而是泛义动词——泛义动词论稿[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

[4]刘洪伟,王修生.词缀“打”拾补[J].语言应用研究.2009.

[5]祝建军.近代汉语动词“打”的语义泛化[J].烟台大学学报.2003.

猜你喜欢

用法语义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语言与语义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