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典故的文化根源及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
2020-04-01张帆
摘 要:作为英语语言文学常用的表达之一,典故通过引用大量有来历的词语、短句等,为语言赋予了深刻的艺术文化内涵与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由于英语的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各个典故的创作环境和产生原因也呈现巨大差异,本文正是从典故来源的复杂与多样性出发,通过对英语典故文化来源的剖析,探讨其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影响,帮助非母语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延承。
关键词:英语典故;语言文学;文化来源
作者简介:张帆(1986-),女,汉,北京人,大学本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及外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3
英语典故(Allusion)是一种隐喻化的语言形式,是人们在交谈与写作时对传说、神话、名著、历史事件中词语、短句和故事的引用,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晶。它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反映了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特性,并在其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在欣赏英语作品中,读懂其中的典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其中的内涵,充分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而对一些日常表达中包含的常用典故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英美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信仰与价值观,从而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英语典故的文化根源
(一)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的支撑,希腊罗马文化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英语这一语言的重要来源,而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其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早已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神话中的故事及英雄传说更为英语语言发展提供了诸多生动形象、富有深刻寓意的典故。例如:Apple of discord(不和的苹果):不和女神厄里斯为了报复色萨利国王与海洋女神的婚礼没有邀请自己,就将一只刻有‘给最美丽者字样的金苹果抛到了宴会上,引起了众神的纷争,而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赢得这一只金苹果,将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许诺给了有权判定金苹果归属的帕里斯王子,并最终引发了漫长的特洛伊战争。据此故事,Apple of discord作为纷争根源的含义正式源于这个不和女神报复行动的典故。 此外,又如Achillesheel(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但通过典故背后的神话故事就可以得知,其真实表达的含义其实是致命缺陷)、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意为富贵中隐含的随时爆发的危险,也喻指危急的形势)、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喻指灾祸的根源)、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喻指红颜祸水)等众所周知的典故都是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中。
(二)来源于圣经
宗教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是信仰的寄托。在英语国家中,基督教作为主要宗教,对社会思想和文化都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在文本方面的核心表现,也是英语中宗教典故的重要来源。如:《圣经·旧约》创世纪篇中曾提到的Land of promise的典故,上帝指引亚伯拉罕带领他的族人到迦南地区定居,并许诺他们那里会是一片流着牛奶与蜜的肥沃土地,由于是上帝赐予的地方,于是人们就将这上帝许诺之地来指“乐土和充满希望的地方”,后来以色列人成为了埃及人的奴隶,受尽屈辱折磨,先知摩西为拯救以色列民族,率领他们逃出埃及,最终想要到达的也是这片上帝的“应许之地”。还有像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现在用来比喻男人的喉结)、 Forbidden fruit(禁果,指有诱惑却非法的欢愉)、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的典故均是来源于圣经。
(三)来源于寓言、民间传说及童话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与渗透,不论是基于领土争夺的残酷战争,还是因物质交换需要而逐渐发展壮大的贸易交流,随之而来的都不仅仅是政治权利的变化及经济层面的沟通。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其他国家的寓言、传说及民间故事甚至童话都被不断被充实到英语文化系统中,成为英语典故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寓言主要通过简短而充满比喻的故事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借以给人以启示。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寓言即为《伊索寓言》。其中如《龟兔赛跑》、《农夫与蛇》、《乌鸦喝水》的故事更是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英语中的很多典故都来源于《伊索寓言》。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羊皮之下的狼,喻指伪装善良的人)、sour grapes(酸葡萄,喻指可望不可即的事物)、ass in a lions skill(披着狮子皮的驴子,喻指色厉内荏的人)等。
阿拉伯传说《一千零一夜》则是英语中民间传说故事典故来源的典型代表。Open sesame就出自于《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原本是用来开启藏有财宝的洞穴大门的咒语,后来则常被用来指代“敲门砖”或“成功的关键”。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大部分的会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等方式,赋予动植物以人类情感,同时借助一些离奇情节传递思想。Ugly ducking(丑小鸭,喻指小时候非常难看,长大变好看的人或先被厌弃后得到重视的人)、Cinderella(灰姑娘)、Princess pea(豌豆公主)等就都属于童话来源类的典故。
(四)来源于历史人物、事件
历史人物和事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走向,而对其记录和流传使后人能够得知当时社会的发展狀况,这些历史记录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参考和启示。随着历史人物事件对后世影响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英语典故也通过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流传至今。
Cross the Rubicon(横渡罗比孔河),公元前49年,罗马名将朱力斯·凯撒为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率军乘船渡过Rubicon(罗比孔河,意大利一条河名),后来,Cross the Rubicon就代表了采取决绝手段,决意孤注一掷的意思,与中国成语中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意十分相似。又如meet ones Waterloo(源自于拿破仑军队在滑铁卢的战败事件,表示遭遇彻底失败),pull a Pearl Harbor on sb(源自二战中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意为对某人进行突然袭击)、Watergate(水门事件)等都属于源自历史人物、事件类的典故。
(五)来源于其他民间风俗习惯与日常生活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形成一些民间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被一代一代承袭下来,其中一些便形成了英语世界中的典故。A feather in ones cap(帽子上的羽毛,于指值得骄傲炫耀的事)、A bird of ill omen(不祥之鸟,喻指死亡和毁灭)、ambulance chaser(喻指唯利是图、趁火打劫的人)等则属此类。
二、英语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
英语典故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表达
在英语语言的发展、演变中,众多的典故不断增加了英语词汇、短语数量,追本溯源,许多词汇、短语的都有其特定的典故背景,这个典故能够更好地诠释词汇的意义。以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为例,英语中就有超过数千个单词是诞生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Chronos是希腊神话中的时间之神,第二代希腊诸神的首领,也是宙斯(Zeus)的父亲,他当初靠杀死自己的父亲夺得众神之位,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子女推翻,落得与父亲同样的下场,于是妻子每生下一个子女,他就将其吞噬掉,就像无情的时间吞噬着一切。英语词根chro-就源自于时间之神Chronos,并由其衍生出了各种与时间相关的英文单词,包括:chronic(慢性的)、chronology(年代学)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echo(回声)、narcissus(水仙花)、cereal(谷物)、panic(恐慌)等。而大部分的宗教词汇都与圣经典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Scapegoat(替罪羊),Sunday(星期日)、babelism(混乱、嘈杂声)等。可以看出,在语言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典故已逐渐演变成了英语日常表达的一部分,代表着英语语言中的某些特点含义,而这些基于典故产生的词汇,又派生出新的词语与表达,使英语语言不断丰富与多样化。
(二)英语典故为英语语言文学提供了创作源泉以及更加多元化的素材来源
这种素材来源一方面体现在作家对典故直接进行的文学创作与再叙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创作者通过对典故加入自身的重新理解与诠释,从而构造出新的文学经典。
1、以典故的某一背景或观点作为背景资料,借助文学方式,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与再叙述,并通过这样的引用、加工,来深化自身作品的主题。弥尔顿即是这类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珂玛斯》在创作过程中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三十多个人物及其故事典故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蓝本展开叙述;而《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则是以《圣经》典故作为背景资料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和发挥。除了弥尔顿的作品,但丁的《神曲》也是从《圣经》中提炼的主题,充分运用了其中的典故来传递作者思想。
2、将典故或典故映射出的精神与启示融入到作品中,借由此创造出更复杂的人物形象,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形成全新的情节,诞生更富含深意的故事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曾出现这样一句经典台词:“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其实是借用《圣经》中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这个典故所进行的阐述,同时暗示了《圣经》中赋予的女性罪恶象征;还有像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英语文化中的经典典故,若读者对这些典故没有了解,则很难理解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英语典故增加了英语文学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典故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以词语或句子的形式存在。大多数典故的词语如果仅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释,是无法理解其现实的隐形含义的,而必须从其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才能达到准确了解词语确切含义的目的。这种看似将语言理解变得复杂化的表达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门槛,却同时也使英语语言在叙事表达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底蕴。这些英语文学作品也通过对神话、圣经、民间故事等为背景的典故的引用,更好地展现了作品中的内涵,抒发了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深层次情感,从而进一步达到增加作品本身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用。
雪莱的长诗《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就是通过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典故来映射自己的思想,体现诗人对革命的向往;济慈根据菲洛米拉变成夜鶯的故事写下《夜莺颂》,表达青年患病的自己对生命的渴望与新的认识;艾略特的《荒原》则通过典故来表现人们犹豫、绝望的心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文学的塑造、变化、发展过程是受典故的影响而不断递延的,英语典故影响着语言文学的演进和发展,英语文学作品本身也因为典故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然而这种影响又并非是单向的,受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寓言故事、历史事件等典故影响的文学巨匠们,在引用这些文化典故创作伟大作品的同时,又为英语世界提供了无数的新典故。使其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更新,正是这样不断相互作用、持续传递的过程,推动着英语语言世界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而对非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仅仅是向英语世界迈出的第一步,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积累和更新这类语言的文化储备,不断深化英语语言文化认知,透视其文化内涵与思想实质,才能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欣赏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焱: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难易现象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陈莹.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26):119-120.
[3]刘颖.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中国培训,2016(14):275.
[4]杨艺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