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带一路”新发展阶段的人才问题及应对建议

2020-04-01

一带一路报道 2020年4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

摘要: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单项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滞后于实际需要等现实情况。因此,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发展,需要解决好人才输出与引进、高等教育中的精与博、国内人才和属地化人才双适应等核心因素的平衡。

关键词:一带一路 教育顶层设计 人才问题

一、人才是“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对于项目的落地和成功,人才是重要支撑且意义重大。在教育部201 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要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数十个国别研究基地和区域研究基地,不仅承担了培养“一带一路”国别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还为“一带一路”项目“走出去”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支撑。此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科研院校等还成立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一带一路”产业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涉及各个领域的产学研联合体,成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带—路”建设人才问题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带一路”人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单项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的现象突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近7年中,语言、工程等专业方面的人才储备不少,但能够同时熟谙专业技能,通哓国际规则,了解地缘政治、民族宗教习俗和社会环境,掌握当地国家法律、政治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这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和一线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ln)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显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出去”面临的人才挑战集中在质量上,66%的企业表示难以找到有全球视野、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的高级别复合型人才。

(二)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滞后于实际需要的现象突出。由于历史原因,中國高校教育的专业和学科设置上强调专业化,这对一定时期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发展,专业化造成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而且高校同质化办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近年来,中国高校作出了相应调整,但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大量的需求,由于认识和机制体制的问题,高校专业教育和学科设置的调整尚未达到要求。一方面,由于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巨大,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等限制,大量高质量人才走进“一带一路”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依旧存在技能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培养模式。比如在外语人才培养中仍偏重技能性训练,而对国际规则、文化融合、政治经济演变等国际生态教育和训练仍然不够。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东道国语言及工程技术标准,造成沟通障碍和工作被动,急需补齐自身短板,做到一专多能。

(三)项目用人国内输出多当地化少的现象突出。目前看,中国企业跟随“一带一路”出海,在人才使用上大多还是采用国内输出的模式,其中包括有专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显示,72%拥有海外业务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其海外机构员工主要从中国外派。但实践证明,这一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利于企业在当地深耕发展。“一带一路”的成功需要的是通过项目建设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实现与相关国家民心、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解决“—带—路”人才问题需处理好三组关系

在解决共建“一带一路”遇到的人才问题上,高等教育的作用突出,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广育人才的重要使命。既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尽快缓解供需矛盾,更要从根本上、从更高层面做好教育的顶层设计,尤其是要理顺以下几组关系,更好推动“一带一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解决好人才输出与人才引进的关系。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坚持“以我为主”对外输出人才对开好局、夯实基础十分重要。现在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在专业领域人才的输出对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但仅仅从国内输出人才不具有可持续性,培养属地化人才才是目前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也要学会善用全球人才为我服务。尤其是仅靠高等教育自身培养人才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人才引进,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也是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解决高等教育中精与博的关系。首先是协调好语言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较高要求,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高校的外语教育要尽快转变为专业培养,如“一带一路”急需的金融、贸易、财务、法律等人才的培育。其次是要平衡好外语通用语种与非通用语种的关系。目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语种分布已明显滞后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求。仅靠英、俄、德、法、日、西、阿等通用语打天下已经远远不够,一些非通用语人才缺乏的短板要尽快补齐。第三是要平衡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性变革,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大通识教育,将国际化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培养有跨文化素养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逐步改变“一带一路”人才队伍结构。

(三)推动国内人才和属地化人才的双适应。首先是中国“属地化”人才的“本地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中国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中形成的思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中难免会产生习惯和理念上的冲突。中国要对“走出去”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国际化素养、当地民族习性及文化宗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来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的发展需要。其次是提高项目所属国人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除了要加强对其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等领域的培训外,还要加强他们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了解。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增进外派人员和企业招录的本地员工对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管理方式和理念等方面的相互了解,才能使中外员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企业的管理文化和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

当前,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教育国际化日益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态势,中国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加创新的理念思维,通过教育国际化促进学术人文交流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责编:白雪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