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西都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2020-04-01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对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与过去两个十年有何不同,主要特点有哪些,将给西部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探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高质量 新格局
一、西部大开发特点及已有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一个十年,重点任务聚焦在改善基本发展条件,重点实施了交通水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两基”攻坚、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等工程。
首先针对交通设施各项指标低于全国的现状,推出了通达工程、联网工程、通乡工程;其次针对森林砍伐过度、草场严重超载导致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矛盾,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加强江河水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保工程;第三加强了教育、卫生、医疗、科技等方面投入。
经过第一轮大开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和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有所缓解。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资源能源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许多省市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跃升。
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中央除继续强调加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特色资源开发等外,同时也开始将战略重点转向促进重点区域、先进产业的发展,以此作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依托。明确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支持重点地带优势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
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成渝地区、关中一天水地区、北部湾区域发展规划等由国务院批复实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大幅增加,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纷纷设立,按主体功能推进发展的区域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部分省市区的产业结构,开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增长动力出现变化,传统产业拉动作用减弱,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增强;投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多数省市区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任务,正在向中期后半阶段甚至工业化后期过渡。
应当看到,经过两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摆脱了“贫困循环”的困难局面,具备了内生发展动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立足前两个十年打下的基础,今后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基本完成后,西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十年,这十年,必须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2035年西部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奠定扎实基础。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初步现代化,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新—轮西部大开发取向:突出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从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从促进重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转向全面协调发展。《意见》明确指出,本轮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此,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对照《意见》提出的要求和具体任务,需要全面加强以下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一)要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
到2020年,整个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8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质量不高,转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有的方面还需要“补课”。尤其是一些地区才完成脱贫任务,需要尽快形成内生发展能力。而要想在主要领域跟上全国步伐,增长速度还需明显快于全国水平。
(二)要培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
西部多数地区还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支撑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等,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转型步伐必须加快。其中需要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比重、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一批国际一流企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要提升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许多地区仍在为解决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努力,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必须有大量资金、项目和人才的持续投入。
(四)要完善体制机制和实现全面开放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科技体制、商事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提高营商环境的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
《意见》围绕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针对西部地区需要加强的领域和环节,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并且把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完善公共服务摆在重要地位。
提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注重提升并发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布局一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建设项目。构建内陆开放大通道和多层次开放平台,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整合规范现有各级各类基地、园区,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为有效推动大开发,中央还将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银行业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支持力度。依法合规探索建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领域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在西部地区就地加工转化能源资源,鼓励新设在西部地区的中央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当地注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分类考核的机制等。
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举措:开创四个新格局
按照形成新格局的要求,须依照初步现代化建设标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推进以下方面突破。
(一)区域发展格局的突破
虽然中心城市和重点经济地带已经成为主要载体,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分散、运行效率不高、配套不完善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付出巨大调整成本。
鉴于初步实现现代化需要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近几年中央已经出台多个文件,明确促进要素向有条件的区域集中。其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又进一步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
基于新形势要求,西部地区从“十四五”开始,就必须大规模推进人口集聚,按照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通过深化户籍、土地、要素配置改革,通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和发挥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区域协调机制等,加快推进城镇化,全面消除人口和要素流动限制,同时结合乡镇合并、撤县建区(市)、建设大都市圈、城市圈和城市群需要,大力度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二)产业发展的突破
建立在数量型和速度型上的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结构,是无法满足实现现代化需要的。从“十四五”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任务。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产业体系建设上,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资金密集为主的产业结构,要转变为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主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要转变为轻重工业比例适当、中高端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二、三、一”为主的产业结构,要转变为“三、二、一”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在发展模式上,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增长支撑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质量型增长为主的发展;更多依靠政府支持的发展,转变为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第三,在产业布局上,以单个企业、单个园区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以行业链、产业集群为主的发展;以区域分散布局、产业同构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以产业集中布局、区域合理分工协作为主的发展。
新兴产业和新兴经营模式、新的空间和行业组织方式,要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围绕现代产业运行的需要,产业园区、城市商业商务区、国家级新区等,要进一步提升功能和完善配套,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硬件标准,增强对国内外先进企业和项目的吸引力。金融体系、信息设施、人才队伍,都要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去重构,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三)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
目前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驱动,科技创新动能弱。而步入初步现代化建设轨道后,知识经济必须逐渐成为主要动力,这就需要加快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五”期间,必须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力推动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创新投入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的局面。其次是大力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其更多地承接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联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展企业技术难题与相关科技创新团队的匹配。第三是全面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深化科研资金投入、科技政策支持、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成果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广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创新举措。第四是深化与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四)改革开放的突破
鉴于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必须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借助中央的支持,全面营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环境,充分释放发展潜力。
“十四五”期间,必须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在商事制度、要素市场、国资国企、城乡和区域等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借助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部各区域的合作,建成多种形式的城市群、经济区、协作区等。深化与东中部省市区的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开放的体系。
责编: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