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2020-04-01韩佳

ViVi美眉 2020年5期
关键词:声乐应用型培育

韩佳

应用型人才是掌握从事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类型人才,与学术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对,在新时代应用型人才需具备领导才能、交际能力、创新观念、敬业精神、反应能力、合作意识、职业操守等核心素养,还需具备学习能力,能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学习进取,凸显应用型人才优势。然而,有些高校声乐教学却存在轻视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僵化、育才思路陈旧问题,影响声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成效。基于此,为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科学发展,探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中的教学改革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必要性

1.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可知,其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创新思想、领导才能、适应能力等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从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角度出发,加强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得到全面成长,在此基础上完成新时代教育改革立德树人任务,继而助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

2.助力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暂行)》等政策引领高校在贯彻党政指导思想前提下将培育高素质人才视为教育改革核心要务,一切建设活动需为人才发展服务。高校声乐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发展需求下加强改革,正是践行“双一流”高校建设政策的典型表现,在完成优质人才培育任务前提下能支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继而落实高校建设发展目标。

二、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现况

1.轻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颁布了若干教育政策,但有些声乐教学仍存在轻视该类型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源于声乐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岗位、行业、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并无紧密关联,加之教师思想陈旧,声乐教学较为盲目,教学活动浮于表面,缺乏学情、行情支持,使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发展相互脱离,降低了教学改革质量。

2.教学模式僵化

教學模式是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能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领导才能。然而,有些高校声乐教学却存在教学模式僵化问题,降低专业知识及技能传导效率,无法组织学生实践创新,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并不利于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3.育才思路陈旧

为保障育人活动顺利展开,教师需在理顺育人思路前提下赋予其发展性,使之与学情及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紧密结合,指引教师完成教学改革任务。部分高校教师因声乐教学研究不积极,习惯生搬硬套教学模式,育才思路逐渐变得单一,无法助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科学发展,降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路径

为使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使学生得以成为应用型人才:第一,赋予教学活动综合性,关注政策、市场环境、企业用人标准、国际教育研究等因素对声乐教学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从中汲取资源充实声乐教学内容,旨在引领学生端正成才态度,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不懈努力;第二,赋予教学活动前瞻性,避免声乐教学计划、方法、理论一成不变,基于“双一流”高校发展新常态,确保声乐教学与国际接轨,为引入前沿理论、教法铺平道路;第三,赋予教学活动生本性,根据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调整声乐教学改革对策,凸显高校教育服务特色,将声乐课程视为学生自主成才工具,加之教师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在新时代岗位竞争、创新创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在做到上述几点同时还需认清教育局势,在此前提下探寻声乐教学改革路径,落实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

1.基于声乐教学改革树立应用型人才培育意识

第一,理解应用型人才内涵,通过教学设计将该内涵渗透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时可引领学生树立团队意识,领悟合唱精髓,在相互帮助基础上完成合唱任务,使学生能从中体悟合作魅力,提升其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合作互助给予支持;第二,在教材深耕中体现应用型人才内涵,例如教师需调整声乐教材中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机会,使学生能将个人审美、知识储备、专业能力转变为创新成果,以该成果为依托抒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渗透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助其全面发展,将声乐创新作品视为传达内心正能量的载体,为学生锻造优秀人格给予支持,继而通过声乐教材改革助力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第三,将“课程思政”、文化传承、心理健康等教育与声乐教学融合在一起,弥补其教育立意单薄缺陷,使教学改革活动更具深度,例如追加民族民间声乐艺术作品了解、赏析、研究课程占比,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基础上助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思政教育内容的输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使之成才目标更为明确,能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付诸努力,继而提高声乐教学改革综合质量,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目的。

2.通过教学改革多渠道指引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为避免老旧、僵化、单一教学方法阻滞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高校声乐教师需树立教法变革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应用新型育人手段,同时反观学生学习成长状态,对教法科学性、可行性加以评估,为教法优化及推广提供依据,继而疏通育人渠道,提高专业知识传导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声乐理论知识时可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准备2—3段声乐表演视频,引领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使之对声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见解。与教师直接输出声乐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相比,以视频为依托的教育活动能使知识更为直观且具有亲和力,可增强学生学习专注性,将理论与声乐表演技巧关联在一起,避免理论讲解空洞乏味,为学生有效应用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可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助其成为应用型人才。再如,教师可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表演、创新搭建平台。以教师节、母亲节、国庆节及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办“歌咏会”,用声乐演唱的方式诠释节日主题,为学生接触更多音乐类型提供条件,继而扩展学生声乐视野,从中汲取人文养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创办声乐社团,借鉴“彩虹合唱团”的成功经验引领学生创作,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赋予音乐作品艺术价值、商业等价值,助其成为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声乐竞赛,在“以赛促教”理念指引下调整教学方案,加强教学改革,摆脱高校专业封闭式教育模式束缚,使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更具发展性、开放性、科学性。

3.转变教师育人思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育有效性

第一,改革教育结构,基于应用型人才发展需求调整高校声乐教学目标,达到服务为主、以人为本、就业创业为导向、面向社会教育改革目的,同时将专业教育视为学生与市场(岗位)对接立交桥,确保教育资源高效流通,将岗位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市场发展趋势等视为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热点,使声乐教学能支持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立足实际,增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开放性,重视人才的终身培育与个性化发展,在人才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发挥教育服务效能,为应用型人才终身发展给予支持;第二,改革育才机制,推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弹性教学制度,同时加强教育改革,引入多元化的育人模式,与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作用,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条件,改革以课堂、高校为主的育才机制。推行企业接收实习生制度,完善多种教育模式并行监管体系,加强教育试点,在取得成果后广泛推行;第三,发挥“慕课”线上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为选择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成才模式学生利用闲散时间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这就需要高校加大数字化教学体系完善力度,将线上学习及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机制内,使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更为灵活高效;第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减少家庭育才成本,为贯彻均衡教育理念,确保每位学生均能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给予支持,通过推行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教学券等途径使学生能得到帮助,避免学生无法顺利毕业,同时基于声乐专业人才发展实况提供专项助学服务,继而在政府支持下落实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发展需求下针对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加以改革具有贯彻立德树人,助力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要性。基于此,高校声乐教学树立应用型人才培育意识,找准教学改革实践方向,多渠道指引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立足实际转变教师育人思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育有效性,使高校声乐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营建人性化、发展性、科学性教育改革氛围,继而助力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声乐应用型培育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