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艺术美学:并不反商业 而是自己创造规则
2020-04-01
2020年8月13日,“鲍勃·迪伦艺术美学”论坛在今日美术馆举行,其中鲍勃·迪伦的“诗意表达”部分,邀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音乐人杨海崧、音乐人张有待三位不同领域的嘉宾,通过他们的分享,为我们走近和理解鲍勃·迪伦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论坛由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主持。
論坛现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鲍勃·迪伦是一个传奇性预言式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出版过两期鲍勃·迪伦的封面人物,曾焱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选择鲍勃·迪伦作为封面人物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她讲到,第一次做鲍勃·迪伦是在2011年,当时鲍勃·迪伦来到国内做演出,当时是想要借助论鲍勃·迪伦开演唱会的影响力,重新讨论鲍勃·迪伦和他后面的这个时代。
第二期是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此时他已经从一个被小众热爱的音乐人变成了被大众谈论的对象,在这样喧嚣之中三联也想重新讨论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会有一个摇滚的选择。
曾焱还讲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在他的文章里面写道,鲍勃·迪伦是后工业社会唯一用反商业的方式获得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不能说是独一无二,但至少是第一位这样做的,所以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商业社会和只遵循自己头脑来生活的人之间,力量反差如此之大。
格林尼治村现场
Caf e Wha现场
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对于曾焱来说,鲍勃·迪伦让其印象很深的是,在1968年全世界都进入反叛革命的时候,他在1963年就写了《答案在风中飘》,提前进入自我沉淀和反思,以及重新选择道路的关口。
所以在曾焱看来,鲍勃·迪伦是一个传奇陛预言式人物,这样人物在全世界文化史上并不多见。听鲍勃·迪伦的歌,看他的画,鲍勃·迪伦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并且讲故事同样可以非常伟大,并不像人们认为的当代不再需要这样的艺术方式。
音乐诗人杨海崧:鲍勃·迪伦并不反商业甚至是创造商业规则
音乐诗人杨海崧从听摇滚乐开始就听鲍勃·迪伦,他也希望能成为鲍勃·迪伦这样的人,拿着口琴去唱歌。
“我发现鲍勃·迪伦在文学上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1967年他发生摩托车事故,创作了“像一颗滚石”,那是我最喜欢的鲍勃·迪伦唱片,里面有很多非常神秘的故事,其中很多故事来自于《圣经》,搞不清他里面在说什么,感觉意味深长。”
《地下乡愁蓝调》系列现场
所以大家在理解鲍勃·迪伦的时候,会发现他是大众文化里面诞生出来的,然后他又大众文化变成一种更大众的文化,用音乐来表达,所以两次看他画展,杨海崧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鲍勃·迪伦创作的美国风情作品,从开始到最后技巧越来越好,慢慢找到自己主题,表现的是他大众的那一面,而不是一个特别清高的诗人形象。
另外一方面,杨海崧觉得大众其实不需要进入鲍勃·迪伦,不管是他的歌词、人生还是艺术,都不需要,欣赏音乐是特别直觉的东西。
杨海崧看来,神秘主义一直是鲍勃·迪伦强调的东西,“就像他当年一直隐瞒自己身世一样,把自己生活弄的非常神秘,他的背景、出身、父母都是非常神秘的,把自己打扮起来创造了自己,自我不是寻找到,是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是在用他所有的作品,包括绘画和铁艺,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形象。”
早期作品系列
填绘留白系列现场
所以鲍勃·迪伦就是一个大众偶像。
而在谈到鲍勃·迪伦是不是反商业的时候,杨海崧还讲到,鲍勃·迪伦和艺术家杜尚很像,杜尚是特别聪明的一个艺术家,他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去挑战商业的规则,然后去赢得商业的标准,建立一个自己的标准。
鲍勃·迪伦反对更多是他自己,一直蜕变然后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内容、主题,这才造成了他风格的变化,以及他对世界看法的变化,包括宗教的变化。
“我觉得他其实对抗的是自己在大众中的名聲。”
杨海崧讲到,美国民谣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里面,慢慢变成商业的东西,已经可以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虽然他们不承认是商业化,但个人已经很商业化,在纽约东村,鲍勃·迪伦的抗议民谣是当时最时髦的东西。
铁艺系列现场
铁艺系列现场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我小觉得他很反而业,1964年他是青年一代民谣代言人,后来他转向摇滚乐,在1965年创作摇滚乐。大家感觉他很反商业,抛弃过去即将成功的身份,一下子进入到新领域,但是恰恰是因为他跟Beatles见面以后,他意识到摇滚乐是商业未来,他的经纪人都是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我觉得商业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样在商业体系做到自己表达的东西,不被商业规则扭曲,然后又能够非常明白的去引领这个规则,甚至像鲍勃·迪伦这样建立自己的规则,我觉得这是他特别聪明的地方。”
杨海崧表示,自己还会第三次观看展览,对他最大启发是能看到一个人创作可以走多远,想象力有多丰富,行动力有多强。
音乐人张有待:鲍勃·迪伦的魅力在音乐之外
2018年,音乐人张有待在伦敦看了鲍勃·迪伦的展览,当时展出的只有歌词手稿,彼时张有待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只展手稿,后来他意识到这是文化差异,西方音乐跟我们东方音乐操作上不太一样,张有待举例自己每次做唱片企划工作时候,中国在歌词方面很在乎,但西方创作永远是旋律第一,歌词就是非常简单“你爱我我爱你”,鲍勃·迪伦是为数不多能够把简单英文字,唱出深意或者写出超越字面之外含义的人,能够让人想深读和了解,所以从他的歌词、音乐,衍生出今天现场看到的视觉方面的东西。
“平凡之路”现场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平凡之路”现场
“我们说华语月坛谁谁谁,说他是中国的鲍勃·迪伦,或者说是华语的鲍勃·迪伦。我们听周杰伦,张学友你觉得唱功好、创作好,可能唱的严丝合缝的魅力吸引你去听,可是鲍勃·迪伦的歌永远是你觉得‘为什么他没有在调子上,为什么没有在音准之内就是这种装腔走板的演唱会让你在乎他音乐的魅力,我觉得就是超越唱功之外整体音乐艺术价值我觉得是他更重要的。”
同时,张有待还讲到,鲍勃·迪伦的画作“平凡之路”启发到韩寒,朴树他们去创作相关的电影和歌曲,从听觉到影像视觉,甚至到文化符号以及整个文化界美学符号的影响,这都是鲍勃·迪伦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