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2020-04-01刘亚雄吴亚西
刘亚雄 吴亚西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教材编者组织编写,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指导用书。它能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的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是教师备课的依据和参考。
如何发挥《教学用书》的向导作用,指导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呢?下面以三年级《教学用书》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研读“编写说明”,瞻前顾后,理清目标序列
和老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编排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它通过双线组元的形式,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体系,将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统筹规划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中。这种整体构建、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编排方便了教师教学,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全面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瞻前顾后,上下勾连,才能做到胸怀全局、心中有数。为方便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年段特点,每个年级的《教学用书》都编排了“编写说明”,为教师教学导航。
(一) 全面研读,整体把握年段特点
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情感表现,结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课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在介绍教科书编写思路、解析全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确定年段教学目标(见表一)。
全面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结合“编写说明”中的教科书编写思路及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可以确定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1.关注学生
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兴趣、动机的培养。2.重点进行语段结构、词语表达、片段读与写的训练。3.渗透语文学习逻辑关系、语法修辞、审美的感受。
(二) 上下勾连,明晰目标发展轨迹
统编本教材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尝试将课标的年段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年级目标和单元目标,努力构建语文能力的目标体系。教材如何统筹规划目标序列?每一项能力是如何进阶发展的?需要整体观照全套教材,理清目标序列。研读《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时,如果结合每个单元的“单元说明”和“教学要点”,上下勾连,就能清楚地看到每项能力的目标轨迹。
以默读能力的发展为例,三年级学生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为了让学生顺利过渡,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训练,其中二年级上册在《雪孩子》《纸船与风筝》两篇课文后面安排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练习。通过阅读《教学用书》可以了解到,二年级上册对于默读的要求是浅层次的,达到“知道什么是默读,并尝试着练习默读”就可以了。二年级下册教材在《邓小平爷爷植树》《千人糕》《枫树上的喜鹊》《羿射九日》四篇课文后面安排了默读练习,且提出了默读的具体要求:提取信息、不要指读等。阅读《教学用书》上关于默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二年级下册对于默读的要求是从段到篇,初步尝试,给三年级学生掌握默读的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用书》“编写说明”指出:三年级要求学生能熟练默读,并能在默读的同时思考问题。高年级需要持续进行默读的训练,主要是提高默读的品质,如提升默读的速度,在默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从二年级“尝试学习默读”到三年级“逐步达到熟練默读”,再到后续年级“持续进行默读训练,提升默读的品质”,瞻前顾后,上下勾连,就理清了默读能力发展的目标序列。
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是学生阅读的重要能力,我们根据单元页上的语文要素梳理出教材的编排序列(见表二)。
通过研读《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就可以找到要素之间的关联,理清目标序列。教材从三年级安排“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专项训练,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词语入手理解段落的意思,三年级下册则是从句子入手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和五年级都是针对一篇文章内容的把握,四年级主要是借助支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抓关键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从思维入手,加深内容的理解。从词语到句子,从段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梯度发展,目标轨迹清晰
有序。
只有瞻前顾后,理清目标序列,上下勾连,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把握年段特点,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找到学生语文发展的适切点。
二、 借助“单元解析”,环顾左右,明确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开始,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前编排单元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教科书环环相扣的体系结构中的一环。因此,统编本教材的教学需要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同时,以语文要素作为单元的主线,实施单元整合教学,分步完成语文要素,体现“一课一得”,突出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一)系统解读,明确单元重点目标
以前的教材按人文主题组织单元,语用序列不清晰,教师教学更多的是运用点
状思维解读教材,依循单篇课文教学的思
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以人文主题凸显育人价值,以语文要素统领单元教学。这样的编排结构需要教师运用系统思维解读教材,即从整体出发,明晰教材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层层推进、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我与自
然”为主题,安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课文的教学。通过对《教学用书》中“单元说明”的整体解读,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从语文要素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篇课文从多个角度呈现各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父亲、树林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带刺的朋友》引导学生体会称呼中蕴含的情味。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大自然的声音》要求在背诵中积累,《父亲、树林和鸟》要求用抄写的方式积累,《带刺的朋友》则要求通过复述故事积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很显然,本单元应重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大量接触语言材料,获得一些初步的感受,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通过结合“单元说明”的系统解读,可以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重点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对三篇课文内容情节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三篇课文语言的品读,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3.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主动积累喜欢的词句。
(二)精准解读,确定课文教学目标
在把握单元重点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借助《教学用书》精准解读教材,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旨在实现一课一得,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说明:
《大自然的声音》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构精巧、联想丰富、语言优美。通过课后习题的导引和《教学用书》的解析,可以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7个生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找到第2、3、4自然段中的关键
句,并借助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父亲、树林和鸟》安排在第二篇,课文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通过教材解析和课后习题的精准解读,可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带刺的朋友》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深入解读文本和《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能找出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
“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精准解读,围绕语文要素,既可以明确每一课的基础教学目标,又可以发现每一篇课文的个性化目标,在单元整体推进中凸显每项内容的教学价值。
三、 活用“教学建议”,创新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针对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教学用书》在进行了深入解析,明确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议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基于学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语文要素。
(一)注重单元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教学要树立整体教学观,把握单元各部分之間的联系,环环相扣,整体推进。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将观察内容写清楚,是学生习作的难点。一位教师从“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建议“教学中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初试身手对单元习作的诊断作用”得到启示,科学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过初试身手的学生习作实践,这位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观察的内容写得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在指导单元习作时,教师利用习作例文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观察所得时,不仅描写观察到的具体发现,还加入了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比如写小狗和火车赛跑,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进行了推测,这就是想法;又比如写杨梅酸中带甜的原因,是作者的分析,也是想法。有了这样的范例,学生修改时加入想法就能把观察对象写得更清楚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试身手”中没有写清楚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借助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写杨梅颜色和味道变化的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让学生及时修改,学生就能把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写清楚了。
(二)注重目标关联,设计教学板块
每一篇课文都有好几个教学目标,有些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优化组合,板块化设计教学活动。
如《带刺的朋友》一课有四个教学目标,其中“能找出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和“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两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前一个目标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基础。“教学建议”提出了三点要求: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2.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3.积累优美的词句,复述偷枣的过程。如果不考虑这两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将“教学建议”的这三个要点分步实施,教学效果就不会太
理想。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根据两个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这三个环节整合优化,设计了相互融合的三个教学板块:1.借助动词梳理刺猬偷枣的经过,用上“先……然后…… 再……”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说清楚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2.找出表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刺猬的聪明可爱,感受语言的生动。3.借助课文中积累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刺猬偷枣的故事。这三个教学板块,第一个板块,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捋清楚讲故事的线索,第二个板块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熟悉故事的情节,第三个板块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样,使两个目标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彼此成就,从而整体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要求。
《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导航仪,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全面研读,理解编者意图和编排思路,发现教材奥秘,找准教学方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借鉴,创新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