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红色文物的闪光记忆

2020-04-01

宁夏画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赵尚志杨靖宇根据地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文物”系列报道,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一件多次被当掉的大衫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1996年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

杨靖宇于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的大衫,曾被原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的母亲(以下称姜母)收藏。

1952年,原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去姜家,姜母才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壮烈牺牲。姜母将一直珍藏于家中的杨靖宇的两件遗物取出来,郑重地交给何成湘,请他把这两件烈士的遗物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

姜母回忆,1933年5月中旬,杨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尔滨。在姜家住了一个来月,像一家人一样,有空就帮助她做家务。

6月初,杨靖宇要返回南满,继续领导南满地区的武装抗日斗争。由于经费的问题,临行前,杨靖宇再次把他从当铺赎出并穿用了近1个月的大衫和褥子送进了当铺。他将当票交给姜母保存,预备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继续使用。但是,此后杨靖宇在南满率领抗日武装于枪林弹雨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抗战,直至1940年牺牲,再没回过哈尔滨。

当票赎期快满时,姜母悄悄把大衫和褥子赎了出来。1936年,姜母随姜椿芳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着这两件衣物,还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归还杨靖宇。

赵尚志将军用过的手枪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一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的手枪。此枪为美国造,马牌,柯尔特式自动手枪,枪号80292;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整体完好。它的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但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赵尚志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擊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感叹。他们认为,关东军在满洲的很多伤亡都是赵尚志造成的,满洲的最大危害是“南杨北赵”。“南杨”是南满的杨靖宇,“北赵”是北满的赵尚志。

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终因腹部中弹,被预先埋伏的人押回伪警署。他大义凛然地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 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受伤8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颅割下运到长春,躯体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赵尚志牺牲后,他使用的手枪被敌人存于鹤立县伪警务科,后被伪警察们使用。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时,当地公安人员找到此枪,献交东北烈士纪念馆。后经赵尚志的老战友鉴定,确认为赵尚志将军生前所用之武器。

一罐食盐见证鱼水情谊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啰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啰嘿啰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这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谣,唱出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共历风雨的鱼水情谊。珍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一个食盐罐,是井冈山斗争艰难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同甘苦共命运的生动体现。

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井冈山。为了扼杀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国民党除发动多次军事进攻外,还对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他们在上下山的所有通道设卡审查,严加封锁盐、药等必需品,致使食盐成为当时井冈山最匮乏的物资。因为缺盐,根据地群众常常出现眩晕、昏厥、身体浮肿等不良症状;因为缺盐,红军指战员体质明显下降,部队战斗力大幅削弱。盐的问题让整个根据地陷入了极大困境。

为了盐,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患难与共。许多群众省下盐来,自发送给前线战士。战士们也常常将缴获的食盐分发给当地群众。

1928年冬,井冈山上的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内热闹非凡,群众脸上洋溢着过年般的喜悦,原来是他们领到了红军在打土豪中缴获的食盐,李尚发也分到了一份。但回到家与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将这罐珍贵的食盐保存起来。因为他知道几十里外的井冈山前线正在缺盐,这些盐不知何时就能派上用场,而且国民党正在发动新一轮进攻,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熬,这些盐说不定就是战士们救命的物资……

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红军主力决定向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则在国民党疯狂进攻下失守了。敌人窜进井冈山腹地,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李尚发担心这罐珍贵的食盐落入敌手,便将它密封好,埋在茨坪屋后的菜园,并做好标记。之后,李尚发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等待红军归来。

劫后余生的李尚发回到家中,默默守护着这罐食盐。1959年,刚刚成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闻知消息的李尚发决定将它捐献出来。同时,他还自发做起了茨坪革命旧址群的义务讲解员,以切身经历讲述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动人故事。

如今,这罐食盐早已结晶,不能食用,但其中蕴藏的军民情谊,验证着那段峥嵘岁月人民军队的初心和军民的鱼水关系,诉说着井冈山这块革命圣地上演过的牺牲与奉献,苦难与荣光。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赵尚志杨靖宇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