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
2020-04-01
香港,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挑战
香港地势崎岖,山地面积佔82%,可供发展的平地相当稀缺,居住环境紧迫。也正是这一原因,奠定了香港今日高密度城市发展的模式。目前面积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748万居民,每年访港遊客高达6515万人次。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6000人,而在居住密度最高的区域观塘可达15000人。
2003年对於香港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SARS这一高传染性疾病在香港社区爆发,在2003年2月至6月短短四个月造成1755人染病,多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地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是最难控制疫情的城市之一。
SARS对香港的经济、民生、政治各方面均影响深远,特别是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除去公共卫生改善措施,政府和设计人员也意識到建筑环境品质和气候要素对市民健康及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改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变革。
首先由香港政府行政长官挂帅开展全城清洁策划小组,2003年8月公佈了《全城清洁策划小组报告-改善香港环境卫生措施》,其中提出三个方面的重点改善:在建筑物设计方面重新审视和改善排水渠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在城市设计方面提升城市规划,特别针对大型规划和发展项目开展空气流通评估,开设通风和景观廊;在公共屋邨提供更多绿化和休閒用地。
随後政府推出多项有关城市气候与环境的顾问项目,颁佈多项相关技术通告和设计指引,逐步将城市气候评估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当中。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让风流进城市
例如位於海旁的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大楼,比较开阔又有良好的海风,而建筑基地後面紧邻港岛主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来往人流和车流非常多,为了利於海风渗透入後面的稠密市区就需要在建筑物上开设空洞,让体量巨大的建筑有更好的风渗透性,並确保地面有开敞的绿地空间连接海滨。当时建筑立面上这个孔洞到底怎麽放置、开多大、朝向如何,都经过了计算机模拟及风洞试验来确定。
随後,香港政府於2006-2012年全面评估城市环境及居民人体舒适度,开展了《都市气候图及风环境评估标凖》项目。目前香港涉及的新区规划、旧城改造都考虑了城市风环境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室外人体舒适度评估、通风廊道等。
另外为了推广研究成果,香港政府规划署更新《香港规划标凖与凖则-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利用图示的方法向规划师、建筑师和普通大众介绍改善空气流通的设计措施,涉及建筑物形态与佈局控制、街道方向、建筑群房和高度控制、绿地开敞空间配置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指引首次针对香港高密度高层建筑居多的状况将建筑高度分为低层区(0-20m),中层区(20-60m)及高层区(60m以上)评估区域,每个层区都有具体针对楼宇间距和空洞的定量计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