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探究

2020-04-01张晶晶张素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对策略教学质量

张晶晶 张素英

摘要:开展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艺术审美类课程因其开设时间长、贴近通识教育理念而成为各校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学院中开设最为广泛的通识课类型,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文章试图从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295-02

各类通识教育实践竞相在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全国各高校开展,发展态势迅猛。然而,教育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通识教育的发展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作为各独立学院开设最为普遍的一类通识课程,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如何提升教学质量都是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的开设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举措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应该表达或启发情感。庄子云: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济慈有:美即真理,真理即美。西方哲学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海德格尔主张艺术的本质是真理。艺术审美类课程通过带领学生认识美和欣赏美来感悟美的真谛、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之目的,是通识教育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

在门类众多的通识课程中,艺术审美类课程是最早出现并被各大高校广为开设的通识课程。这是在国家大政方针引导下的结果。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高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关注的焦点就是各高校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艺术审美类通识课雏形显现。

二、独立学院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弊病众多,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课程开设较为普遍且开设时间长并不是课程质量高的必要条件,而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又必须有赖于高质量的通识“金课”。纵观各独立学院的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的开设状况,普遍呈现如下特点。

1.课程体系不完善,因人设课现象普遍。课程体系不完善并非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的特殊问题,而是目前国内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理念是抽象的,但通识教育的实践却是具体的。一方面是理想中的通识教育应该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另一方面却局限于具体高校的师资实际能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尖锐且普遍存在的。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也是如此,于是导致老师能开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理念都无力顾及。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区别于艺术类专业课程,又脱胎于公共艺术课程,目前大多数艺术审美类课程包括两大类型:一种是艺术鉴赏课,如《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种是艺术技能课,如《硬笔书法》《摄影技术》等。这两种类型的课程要么过分强调基本知识的灌输成为概论课,要么过分注重实践忽视宏观意义上人文涵养的培养,教学目标不明确,且都不符合通识教育的普遍理念。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差。目前大部分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是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从教师到学生都没有真正认识到此类课程的意义。于是教师为了完成工作量、学生为了凑齐学分而聚在一起,师生共同默认了此类课程“水课”的身份,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4.评价体系滞后,良性的反馈机制还未形成。目前独立学院中对于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两种。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固然是教学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督导评教具有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指导教师教学,但督导听课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于具体教师和具体课程的指导难有系统性;学生评教随意性强,可看作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调查,其结果对具体教学很难形成具体的指导,且一味讨好学生的教育也未必是好的教育。这两种评价方式均无法有效促进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独立学院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弊病,独立学院要想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必须提升通识课教学质量;而对大多数独立学院而言,提升通识课教学质量,首要的就是提升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教学质量。

1.管理层面:成立通识教育管理部门,组建课程评价审核委员会。(1)成立通识教育管理部门。笔者曾走访山西省各高校调研通识教育发展情况,发现设有专门通识教育管理部门的学校屈指可数,自然各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是课程教学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因而想要提升包括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在内的通识教育整体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势在必行。(2)组建课程评价审核委员会。除此之外,在管理层面还应组建课程评价审核委员会。为了确保通识教育及有关课程的质量及顺利推行,课程必须不断接受评估和修订。通识课程评价审核委员的设立是为了建立包括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在内的通识课程准入机制和科学、良性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识课程评价审核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不仅应在特定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更要深谙通识教育理念,能够指导具体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委员会的专家一方面要在开课前从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宽厚的通识教育理念出发去评估衡量预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是否合格,另一方面要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后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有效指导开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2.课程层面: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设计、优化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体系。(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说起通识教育的理论,前有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老牌世界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后有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这些都是值得独立学院借鉴和学习的理论。在通识教育2.0时代,这些国内外一流高校的通识教育经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我所用”?即在借鉴国内外经验使通识教育在扩大学生知识边界、培养可迁移能力的基础上能否实现不同类型独立学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解決这个问题,我们应探索立足于本校育人传统、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通识课教学目标定位,一方面秉承通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公民意识的传统,另一方面要体现学校的育人特色。独立学院在类型定位上属于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应着力体现其应用特色、实践特色;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设计、优化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体系。优质的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体系应该是“必修+选修”相结合、“核心+特色”相结合的课程群。因此,独立学院应摆脱因人设课的尴尬局面,将艺术审美类通识课打造成为“金课”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众多已经开设的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中,也要确立哪些为必修课程、哪些为选修课程、哪些是核心课程、哪些是特色课程,分批分时逐门打磨建设,力争早日成为通识“金课”。

3.教学层面: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整合资源,探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新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获得感”,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和“学习”上。课堂上,它是跨专业、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知识体系的架构和思维体系横向迁移的能力;课堂下,它是在老师或小助教引导下研读经典内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印证或质疑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的过程。想要搞好艺术审美类通识教育,上好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固然重要,能够从理念上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并据此指导教学实践,课上课下全方位结合或许才是我们该有的通识育人模式。

艺术审美类通识课在独立学院广泛开设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其陷入“水课”教学困境是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缩影。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提高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子.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石丹理,柴文玉,于璐.香港理工大学“大学科新课程”的综合评估研究.通识教育评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应对策略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