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市场前景分析及栽培关键技术
2020-04-01王中林
王中林
牛蒡原产于我国,又名“东洋萝卜、树根菜、东洋牛鞭菜”等,中药名“大力子”,属菊科牛蒡属2~3年生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主要为肉质直根,叶子也可食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医疗保健价值,被列为直根类高档保健蔬菜,深受人们青睐。推广牛蒡种植,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特种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探索,在分析市场前景的基础上,总结介绍其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一、牛蒡市场前景分析
1. 食用保健与药用价值高
牛蒡肉质根营养丰富,每100克鲜牛蒡根:含蛋白质4.3克、脂肪0.1克、粗纤维1.5克、碳水化合物6.7克、胡萝卜素39毫克、维生素C 25毫克、钙242毫克、铁7.6毫克、锌0.6毫克及钾、磷、锰、铜等营养成分,远高于山药、芋头,是治疗便秘、骨质疏松的极佳蔬菜;还具有祛风热、消肿毒、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防癌抗癌、美容护肤、促进血液更新、治疗失眠、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医疗保健功效,素有“东洋参”之美誉。
2. 生产与加工优势较明显
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大、资源与气候优势以及生产优势明显。牛蒡加工增值潜力强,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牛蒡茶、牛蒡酥等干品,以及牛蒡罐头、牛蒡酱菜、牛蒡汁、牛蒡饮料、牛蒡酒等系列产品,可增值5~20倍。
3. 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加大
牛蒡作为强身保健类蔬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我国的香港、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消费量逐年上升,并引导二、三线城市消费热潮;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进口需求增加,已成为一种出口创汇蔬菜。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发展前景广阔。
二、牛蒡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植物学特征
牛蒡为草本深根性植物,株高100~150厘米。根粗壮,肉质根圆柱形,主根头部粗3~4厘米,长度50~100厘米,长的可达13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支多;基生叶丛生,宽卵形,硕大;茎生叶互生,稍小些,叶背密生白色茸毛;瘦果倒长卵形,呈浅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 生物学特性
牛蒡主产区主要分布于東亚、欧洲等地,国内主要集中在黄淮流域。牛蒡为长日照植物,对光照条件要求高;喜温暖气候,既耐热也耐寒,生长期温度以20~25℃最为适宜,直根可耐-20℃低温,地上部分耐寒性差(3℃以下低温即枯死);喜水、忌涝,在湿润土壤条件下生长良好。
三、栽培管理
1. 选地整地
①选地。大面积栽培牛蒡,宜选择地势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pH值6.5~7.5,地下水位在l米以下的沙土或壤土地块。牛蒡忌重茬连作(每3年须轮作1次)、忌粗砂粒、沙性过大土壤,适宜前茬为玉米等禾谷类作物或叶菜类蔬菜。
②整地。对选好的园地,待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进行冬前整地。用牛蒡开沟机按行距80~90厘米松土,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 000~4 500千克、三元复合肥(15-15-15)50~60千克、尿素7.5~1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30千克;混匀后翻入沟内并耙平;在深度松土(深达100~120厘米)部位修梯形高垄,垄高20厘米,垄顶宽30厘米、垄底宽60厘米,垄间沟20~30厘米。
2. 大田播种
①种子选择。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品种,籽粒饱满,千粒重16~19克,发芽率90%以上的种子。常用栽培品种有:柳川理想、渡边早生、博根、东北理想等。
②种子处理。牛蒡种子皮厚,需进行处理。播种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1~2天后,采用温水浸种(40~50℃),不断搅拌,自然降温至25℃,浸泡18~24小时(期间用清水淘洗2~3次),洗净捞出晾干,然后置入1 000倍高锰酸钾溶液,杀菌消毒1小时,不断搅拌,洗净后捞出晾干备播。
③播种季节。在我国北方种植区,以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下旬)播种为主;南方种植区,也可秋季(9月中下旬)播种。
④播种方法。播种方式为直播,分条播和穴播两种。每亩用种量0.3~1.5千克。条播采用单垄、单行种植,在垄面中间开浅沟,深度为2~3厘米,每4~5厘米撒2~3粒种子,墒情不足时先灌沟再播;穴播在垄面中间开穴播种,穴距为7~10厘米,穴深2~3厘米,每穴1~2粒,墒情不足时灌穴后再播。播后覆土厚2~3厘米,稍加镇压,拍平垄面,并及时盖地膜,以保持土壤湿润。一般7~15天即可出苗。秋季播种后,于10月底至11月初用小拱棚覆盖(棚宽50 厘米、高40厘米),晚霜前扣棚(保持夜间9~11℃、白天21~25℃,高于28℃时,白天放风降温,夜晚关闭),冬至后夜间加盖草苫保温,至翌年4月上中旬撤除拱棚。
3. 田间管理
①及时定苗。当出苗达七八成时,用刀片对准幼苗正上方划十字破膜炼苗。条播出苗后7~10天进行间苗,15天左右定苗;穴播出苗后15天左右定苗,每穴留1株。定苗株距因品种而异:博根等适宜密植的小株型品种为20~25厘米,柳川理想等大株型品种可加大至50厘米。定苗前,可先间除小株、过旺株和畸形株,留健壮株。
②肥水管理。苗期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原则。春播苗长出l片真叶时,追施壮苗肥,每亩从膜孔灌入腐熟有机肥液1 000千克;长出3~4片真叶时,追施三元复合肥促苗,每亩用量10~15千克,破膜穴施于两株间;主根膨大期,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15-15)30千克;花期,每亩施过磷酸钙200~300千克;施后配合灌水。6月前,干旱时灌水;7月雨季,注意排涝;8月后,灌水与追肥配合进行,一般15天灌水1次。秋播苗,于翌年4月初,苗高30~40厘米时,每亩沟施三元复合肥30~40千克;撤棚后,同春播苗管理。
③中耕培土。春播幼苗长出2~3片真叶或翌年返青后,适当进行一次浅松土,促进幼苗生长;7~8月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以后及时中耕除草,直至植株封垄为止。培土时只培根部,注意勿埋压植株生长点。晚秋,于杂草结籽前再次进行除草,并培土。
④根外追肥。夏季,牛蒡叶片生长盛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硼砂溶液,5~7天喷1次,连喷3次,促进植株营养物质转换,以提高牛蒡产量和品质。
四、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防治技术。
1. 病害防治
牛蒡主要病害有:茎腐病、黑斑病和白粉病等。注重农业防治措施,生长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冬季清园、清理沟系;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茎腐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灌根防治。黑斑病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蛴螬等。施用腐熟农家肥,科学用肥,适时排灌。虫害发生期,悬挂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用物理方式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及蚜虫等成虫;或用1.8%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用0.3%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鲜菜叶或炒香的麦麸做成毒饵诱杀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五、适时收获
1. 收获期的确定
根据牛蒡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适时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影响产量,尤其是11月直根停止生長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糠心现象,导致商品性差。一般春播牛蒡于10月中下旬(叶片发黄时)收获,秋播牛蒡于翌年6月蛴螬等地下害虫发生盛期前开始收获。
2. 收获方法
收获前,先割除牛蒡植株地上茎叶,保留15~20厘米的叶柄,然后沿牛蒡垄的一侧挖至直根30~40厘米处,使直根上端露出,然后用手握住根茎向上拔出;收获时要防止断根,若土质过硬不易拔出,应深挖60~80厘米再拔出。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坊子分局 邮编:2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