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4-01穆叶胡天立孙宇侯丽新宫鹤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团队建设

穆叶 胡天立 孙宇 侯丽新 宫鹤

摘要:基于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单位以往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了培养模式的长期有效性及可扩展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内外结合;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99-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再次强调,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针对学生培养的系列举动表明,我国高校学生培养工作在改变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进步、拓展毕业生就业方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有效进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学理念已经被高等教育接受并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实践工作。作为吉林省农业院校的信息学科,我们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在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道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学生课内学习中采取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方式,模糊理论与实践的界限,让学生综合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1.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对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技术发展有着较深的了解,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引经据典、引用名人逸事、利用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愈发多样化,我们综合利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学类App如学习通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重要知识点随时进行测验及课堂问答,并随时将相关内容通过PPT、小视频等多媒体模式作为知识任务点上传让学生观看[3]。

3.在理论课学习中提出具体实例,让学生在课上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课上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认识,同时扩展学生思维,在原有解决方案基础上进行扩展设计,完善自己的设计内容。使设计方案能够完整有效地实现某一功能。

4.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础上,通过1—2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完整运用自己所学课程的知识要点,联系自己实践课内容将实现的大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通过课程设计,真正使学生对本门课程进行完整的复习及梳理,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5.在单门课程的基础上集合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群,将互相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对某一个实际应用的方向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了解。

(二)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结合

在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类科技赛事及创新基金,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

1.对于给定题目的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发挥各自所擅长的能力,积极参与,勇于讨论,对于竞赛给予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进行方案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对于自选题目的竞赛,鼓励学生从实际需求中主动寻找问题,并积极思考,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设计,并将之转化为实际产品。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从产品研发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校内研究与校外研究相结合

在综合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具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1.学生研究能力梯度培养。第一,对于大一的同学,对学生的科研基本技能進行培养,夯实基础,鼓励其参加学生科技社团,让有能力的同学尝试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进入专业实验室配合高年级同学组建的研发团队,重在激励研究意识,团队中重点把握学习方向和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第二,对于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的大二同学,进行专业基本素养的强化训练,并在大三的同学带领下,完成科技创新项目,重在培养创新基本专业能力。第三,对于已经掌握完整专业知识的大三同学,鼓励其作为负责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及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夯实专业技能。第四,对于大四同学,由于已经对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针对前期已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依托本校的省级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的项目,通过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

2.导师科研团队建设。第一,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导师团队共同对本科生进行培养,解决了单一教师由于任务繁重疏于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难题。第二,将组会制度由研究生扩大至本科生层面,让本科生参与到组会中,在组会过程中让本科生通过报告及发言等方式融入集体中,促进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及积极性。第三,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紧密联系,通过大带小的方式,让每个导师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导师课题中,解决课题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小组定期向导师团队汇报研究进度,并在组会上讨论。第四,小组内部本科生形成梯队模式,同时包括大三、大二、大一的本科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得小组团队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3.科研深度与广度培养。由于学生擅长的领域不同,我们在培养学生机理研究能力及工程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第一,通过应用类项目对学生研究广度进行培养,在让学生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的同时,根据学生能力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并予以阶段考核,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发挥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弱项的弥补,让学生能力更加全面。第二,通过自然科学类项目对学生研究深度进行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并完成整套实验,从而使其对工作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入,进一步对实验做出改进及变革。对实验机理做出深入研究。第三,将应用类研究与自然科学类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应用中寻找问题,在研究中对问题产生机理作出进一步解析,将深度与广度培养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践,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合作范围,让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研究基础,发挥学生能力。在解决企业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结论及展望

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实践,这套以三结合为基础的培养方法已经在本学院普遍使用,并取得较理想的成果。近三年,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共获奖近200项,协助教师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申请国家及省市项目100余项,参与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00余篇,在二十余家合作企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充分证实了我们的方法的有效性,今后我们要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及拓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3]彭何欢,李光耀,李露.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创客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03):173-175.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团队建设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团队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