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青马工程”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2020-04-01李杨夏世达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大思政协同创新

李杨 夏世达

摘要:“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在当前“大思政”格局下,“青马工程”要紧随协同创新的步伐,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着力于校院联动、载体创新、师资队伍及保障机制的建设,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思政;青马工程;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77-0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青马工程”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及党的坚定后备力量的系统工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与之一同到来的还有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使思想环境日益复杂。青年学生的思想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倡导“大思政”格局的新形势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跟随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支持者,使青年学生同党一道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乐章。

一、“青马工程”的时代价值

2007年5月,中共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青马工程”以青年骨干为培养对象,如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骨干及团干部等,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实践锻炼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队伍。“青马工程”旨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其在新时代展现出了巨大价值。

1.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思想指导,同时“青马工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针对当前学生的求新心理及反传统性的特点,“青马工程”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强调实践在主体价值观生成、发展及实现中的决定作用,注重建构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话语,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回归生活,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个体行为的转化。

2.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载体。“青马工程”是引领青年思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载体。其核心是对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青年思想始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去开启和建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一代的奋斗不仅是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青马工程”能够在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理论育人—思想树人—实践化人的培育机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二、大思政格局对“青马工程”的新要求

从“青马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探索与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批青年学生成长为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与实践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施“青马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员选拔随意、培训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当前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背景,赋予了“青马工程”新的使命,也对“青马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实培养内容。“青马工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注重对理论进行更加系统且深入的分析,这与大学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重复现象,无法真正发挥“青马工程”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学生个体实践对思想的影响,生搬硬套他人的实践理论,使学生出现对课程的厌烦情绪,不利于“青马工程”目标的实现,影响培养效果。在培养内容方面还要注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党中央最新的理论成果及重要事件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始终站在思想与理论的前沿。

2.丰富培养形式。当前,“青马工程”中学生培养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种: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更偏重理论教育,例如,课堂教学、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组织和接受,从而降低了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单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内容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容易走入形而上学的误区,无法使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青年学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思想与行动指南,不断完善青年学生理论与政治素质,并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引领优秀青年成长成才。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青马工程”协同创新机制

“大思政”格局内涵丰富,强调不同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创新,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格局,由封闭、分割的教育管理方式转变为开放、协同的教育管理方式。高校“青马工程”在借鉴大思政格局的基础上,加强整体布局,共同推进“青马工程”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从学员的选拔、教师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条科学、长效的培养机制。

1.加强学校、学院联动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这一要求强调要将教学部门与学校的职能部门协调统一,共同发挥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青马工程”而言,应将“青马工程”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工作中。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学院党委、团委及学生处多部门协作,加强学校与学院两级的联动管理,强化“青马工程”的培养效果。

2.不断丰富教育载体。“青马工程”的教育载体主要是课堂与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教育载体需要不断丰富,以适应时代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当前,网络在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最新信息。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等传递给学生,并借助网络平台展开对相关新闻话题的讨论,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对“青马工程”的实施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青马工程”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选拔教师时,要综合考量,从道德品质、學科背景及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考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另外,还可以在校内外遴选优秀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担任指导教师,着力打造一支高、精、尖的指导教师队伍。

4.健全“青马工程”保障机制。“青马工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只有不断健全“青马工程”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其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就政策层面来看,学校及学院要将“青马工程”作为共青团的工作重点,保证专项经费,动员多方资源。就师资方面来看,要定期开展指导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立专门的教师培养基金,对“青马工程”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奖励。在评优评先及课题申报方面,向指导教师倾斜,调动教师投身“青马工程”的积极性,从而保障“青马工程”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丽丽.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路径探析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43(07):95-98+112.

[2]黄广顺.“大思政”逻辑下深化高校“青马工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1):74-76.

[3]蒋泽枫,徐星华.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1):150-153.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大思政协同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